关于火把节主要吃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火把节的特色食品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火把节主要吃什么描写火把节的词语彝族的火把节节日全过程问题一:彝族的火把节吃什么东西酸菜汤,坨坨肉
问题二:纳西族的火把节是要吃什么没有具体要吃的东西他们只是在门前点燃一根非常粗壮的火把还有拿着细的火把沿着边走边唱歌
问题三:云南大理白族火把节吃什么饭菜杀猪,吃“生皮”(即用生肉切成碎末打蘸水吃),似乎是对远古拜火和“蘸饮食生”的追忆
问题四:彝族吃什么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洋芋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区、平坝则以种稻谷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为辅。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滇西北小凉山彝族聚居区及贵州的威宁县一带,最古老的农作物为荞麦,次为燕麦、水稻、小麦、大麦、洋芋等。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才是萝卜、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凉山、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问题五:傈僳族刀杆节要吃什么食物阔时节与澡塘赛歌会
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阔时节”,亦作“盍什节”。“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还要采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同汉族的习俗一样,除夕之夜要吃团圆饭。即使有人身在他乡,家人也要为他留出席位、摆设碗筷。有的地方,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里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来。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多数地方从初一开始,人们便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同胞有的还要前往泸水县登埂澡塘参加“澡塘赛歌会”活动。
有趣的是,过阔时节时,傈僳族同胞谁家舂出的第一块粑粑都会先拿给狗吃。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人间带来粮种”。傈僳族民间流传着不少狗与粮种的传说,如其中一则说,古代人类浪费粮食惊人,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在此危难时刻,一只狗奋不顾身,顺杆爬上天宫偷来粮种,拯救了人类。
刀杆节在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澡塘赛歌会”,又称“春浴节”,也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现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举行。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过去以洗浴治病为中心的春浴节,现在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江沙埋情人”,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傈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求偶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
“嚼烟与“贴面酒”
傈僳族男女都有嚼烟与饮酒的习俗。客人来了,要敬送烟丝;男女寻求伴侣要丢烟丝盒为信物。可见烟丝在傈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
嚼烟时,先将烟丝放入口中,然后放点由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一起熬成的黑色胶状物质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唇就象抹了椰子红。如今,一些妇女认为,嚼烟有失大雅,戒烟逐渐......>>
问题六:火把节在四川彝族中称为什么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人们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抗灾的胜利,歌唱黑体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聪明美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问题七:彝族人都吃什么彝族分布西南广大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随分布的不同,饮食习惯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彝族好酒,但不代表嗜酒,酒文化融入到他们的节庆宾礼中,甚至祭祀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重茶彝人重酒。食物凉山地区有小麦、荞、大米等,贵州、云南地区主食大米、小麦、玉米等。火把节的时候云南地区的彝族会宰牛,还有坨坨肉、羊肉,貌似没有饮食禁忌。
问题八:中国有多少个节日?都应该在当天吃什么?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所有节日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了解更多十二星座常识 资讯请关注:WWw.XZmEn.cc。】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节】正月十五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各地关于元宵节由来的说法很多,有三种说法流传较广。一说,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因为平息吕氏之乱是正月十五;二说,元宵节是人们为庆祝一年中的第一次月圆之夜而设,又称“上元节”;三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春龙节】(龙抬头)二月初二节日别名:青龙节龙头节二月二龙抬头踏青节挑菜节等。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以后,雨水逐渐增多起来,因此,二月二这天又叫“春龙节”。
【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清明节】四月五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端午节】五月初五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天贶节】六月初六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天贶节,又称六月六、回娘家节、姑姑节、虫王节等。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天贶节这一天翻检曝晒。六月六是一个小节,节日活动较少,主要是藏水、晒衣和晒经书,妇女回娘家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七夕】七月初七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盂兰盆节】七月十五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
【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
问题九:少数民族吃什么,穿什么那么多少数民族你问的是哪个啊。你可以问谁吃什么穿什么,某一地区人吃什么穿什么,什么民族吃什么穿什么。那么多民族,怎么可能是一样的习惯。
问题十:为什么纳西族人也过火把节纳西族人和彝族人一样也非常喜欢过火把节。纳西族人的火把节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这三天。小朋友会问:“纳西族人为什么也过火把节呢?”原来呀,传说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厌倦,想看看人间的生活。他打开南天门,看见大地青山绿水,人人长寿,年年丰收,就非常生气,于是便命令一位天将去烧毁人间。天将不忍毁坏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谎报说:“人间已经烧毁。”后来谎言被玉皇大帝察觉,他就把这位天将杀了。六月的一天,一滴血从天上滴下来,变成了一个娃娃,娃娃哭着说:“玉皇大帝今晚要来烧毁人间,大家快点燃火把连烧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过灾难。”于是家家户户就点起火把,一直燃了三天三夜,终于消除了灾难。从那以后,为了纪念那员天将,就有了纳西族人的火把节。
1.描写火把节的词语
醉在火把节相约的日子,火把成梦梦里的火海火浪翻滚惊动了笑声醒来,陶醉在火花映天的画卷里。
火在火把上吐红红在脸膛,开放朵朵桃花火塘外,黄油伞下狂欢的情侣琴弦言情风儿绕道,露珠不敢闻一首首醉人的爱情断章在书写。相约的日子,总是太短太短迎火、传火、送火三日一瞬匆匆地热盼,盼着像火把一样燃烧的******的日子放在时光中奔走在荞麦地里耕耘让造,醉倒在浓浓烈甘甜的火把节。
都有一种春的萌动与陶醉在火把节狂欢中品味与回味哪怕是冰霜盖头,也是一份醉意中的知足日子在火的节日里浅醉翻新一年一度的火把节,芝麻开花之节节攀升醉在时间长河里花酒飘香传承着情侣绝唱经久韵味。
2.描写火把节的词语醉在火把节
相约的日子,火把成梦
梦里的火海
火浪翻滚惊动了笑声
醒来,陶醉在火花映天的画卷里。
火在火把上吐红
红在脸膛,开放朵朵桃花
火塘外,黄油伞下
狂欢的情侣琴弦言情
风儿绕道,露珠不敢闻
一首首醉人的爱情断章在书写。
相约的日子,总是太短太短
迎火、传火、送火三日一瞬
匆匆地热盼,盼着像火把一样燃烧的***
***的日子放在时光中奔走
在荞麦地里耕耘让造,
醉倒在浓浓烈甘甜的火把节。
都有一种春的萌动与陶醉
在火把节狂欢中品味与回味
哪怕是冰霜盖头,也是一份醉意中的知足
日子在火的节日里浅醉翻新
一年一度的火把节,芝麻开花之节节攀升
醉在时间长河里花酒飘香
传承着情侣绝唱经久韵味。
3.描写火把节的句子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
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
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
节日一大早,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树,象征昂姑咪的化身。树上挂满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
下午用牲礼祭过“化身”后,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化身”点燃。参加活动者,各从“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将其点燃。
尔后,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环“化身”跳起锅庄舞,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礼赞过“化身”后,各人相约成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间放声高歌。
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五谷丰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富庶。据传,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
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并在6月24日晚点火夜战,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
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每到这一天,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是时,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环田地歌舞助兴,青年人在田间播种。
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另有一番风味。古往今来,每年的火把节之夜各民族都在同一地域庆祝,从山寨到城镇,从高山到平坝,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足跟足围成圈子载歌载舞。
老人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吹弹着挂在胸前的口弦,祈望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歌唱美好的生活。在月光下一把把火把,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像一颗颗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间,到处是火的世界,到处是歌舞的海洋。
人们尽兴地唱,尽兴地跳,火把节之夜的热闹场面历代文人多有描述。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个晚上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3356465把的漫延响彻山谷。
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在改革开放、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今天,火把节赋予了更新的群众性、娱乐性、多样性的内容。
人们不仅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而且溶进了时代的气息,构成新的景象。例如节日期间,国外游客,省内外游客大量涌来,做买卖的人大量涌来,外来者远远超过本地人,火把节成为火把节吸引各方人土前来观光旅游和贸易洽淡的手段和机会。
各种群众性的文艺体育表演节目也一年比一年更丰富多彩,民间节日也自然成了地区性的节日,从乡村节日走向了城乡节日,从单一民族节日成为了多民族共同的节日。真正知道和了解彝族的人不多,但一说“火把节”和'阿西跳月”,人们便不会感到陌生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了解原汁原味的火把节还是在乡村中,特别是远离城区的偏僻的村寨才具备民间地道的习俗风情。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的第一天晚上,小孩子们除了唱歌、跳舞、捉迷藏外还做一种叫“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由一人扮做“老鹰”,其余的人排成一条长龙,依次揪住前一人的后衣摆,长龙的第一人扮做“母鸡”护后面的“小鸡”。“老鹰”拼命抓后面的“小鸡”,后面的“小鸡”看到“老鹰”来抓时,前面的“母鸡”也拼命去抓“老鹰”,如果“老鹰”被“母鸡”抓着,就要来充当母鸡保卫小鸡。
后面的小鸡一方面要摆动以躲避老鹰,一方面还要“吱哟”地叫唤。“老鹰抓小鸡”游戏前,母鸡要张开翅膀护小鸡(扮母鸡者伸开双手)并学母鸡叫“咕来!咕来!”老鹰才能开始抓小鸡。
除了“老鹰抓小鸡”外,还有一种规模较小的“狐狸护石子”的游戏。即一人扮做母狐狸,手和脚着地,身下摆上三个石子扮做狐仔,一人扮做老虎去抓“母狐狸”身下的石子,母狐狸用脚踢着老虎,老虎就要来替换母狐狸护卫狐仔。
人们在大敞坝上烧起一堆篝火,做各种游戏时,上下辈之间的拘谨在这节日的气氛中荡然无存。俗话说,火把节是玩的节日,过节三天没玩错的说法。
就连那些刚接来婆家过第一个火把节的新媳妇(凉山彝人新婚夫妇成家一般都从火把节开始坐锅。)也用披毡半掩着脸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背后看热闹来了。
人们狂欢到一弯弦月升上东山时才回家歇息。姑娘们激动得索性不睡,你帮我我帮你地帮着收拾打扮。
准备第二天的穿着打扮,并准备干粮、肉食、水果等东西,以便更好地前往相聚过。
4.关于“火把节”的句子1、火烧烫了我的心,映红了你的脸。
闪光的理想染红了半边天。火撑开了青春的眼睛,黑夜也透明。
不论路途是远或近,火光依然指引着心灵。火温暖着冰冷的灵魂,照亮鲜活的生命,延续着彝家动人的乡情。
火亲吻在柴上,松香驱赶着孤寒。火苗燃烧着希望,驱散寒冷与黑暗。
火的民族有火的情感,火的子孙火般灿烂。2、青山依旧,人何在?自古英雄气短。
故有石坟,人言道,侯普阿合之遗。想当年,力拔青山,鼎作汤匙。
四方无敌,半天为云!火把盛宴,八方客,美酒佳肴在案。壮士好斗,乐骏马。
从来某本不才,愿仿古。英雄不论,胜负成败,若有虎胆,谁来相陪?。
5.火把节句子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为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6.火把节这篇课文的成语有哪些热火朝天rè huǒ cháo tiān[释义]火热的烈火朝天熊熊;燃烧。
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正音]朝;不能读作“zhāo”。
[近义]热气腾腾万马奔腾[反义]死气沉沉[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
[结构]主谓式。[辨析]~和“如火如荼”都可形容群众运动热烈。
但~偏重于气氛;“如火如荼”偏重于气势。[例句]①我校秋季运动会上;同学们纷纷参加;运动场上~。
②既有~的干劲;又有切切实实的引导;才能产生真正的实效。[英译] burning with ardor。
7.火把节的气氛怎样,描写一下从火把节的前一个月开始,人们就盼着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的来临,置身火把节自然是欢愉之事。
但节前的预备工作更重要。人们要从山上砍来干竹子或割回干禾草,捆扎成火把,按家人耍火把的人数,每人以三把计算。
要预备猪、牛、羊,家境不富裕的也要备鸡,要找荞面,并加当年播下的新荞做成三根条型的荞粑,以示五谷丰登。每年到火把节的前一个月即农历五月,各地彝族放牧娃们就带领其他伙伴,拿起绳子,唱起山歌,漫山遍野地去取又长又直的干蒿枝做火把。
凉山地区的火把一般都用干蒿枝作,而不用竹子或松枝。其原因一是苦蒿有祛污避邪的功效,彝人端口嘴祛污时,先在瓢内的水中,放几根蒿叶,然后把烧红的石头放进去祛污;二是苦蒿为救命草,碰到灾年,嫩蒿尖和叶,捶绒洗净后可以和面食用。
一把把蒿枝火把做好后,太阳大时拿出来爆晒数日,待十分干后,放在柴堆或楼上精心保管,以免受潮。火把当然做的越长越多越好。
每当这个时候,大人们就要预备两件事:一是预备火把节的祭牲品。祭牲品一般都是以前习惯用什么就预备什么,如以前习惯打牛的就预备牛,宰羊的就预备羊,杀猪的就预备猪,杀鸡的就预备鸡,以图吉利。
二是预备家人的过节服装。衣服、裤子、头帕、鞋袜,需要做的做,需要买的买,需要洗的洗。
“过节穿破烂,不穷胜过穷”,过节穿破烂衣服,不仅本人丢面子,而且会影响家庭和家族的名声,所以人人尽量穿好。彝家姑娘们要预备头帕、彩衣及彩裙、彩苇等,有的姑娘还为自己的情人赶制衣裤、腰带及花包;小伙子们也为自己的情人购置银领扣、耳环或耳坠,甚至有的还专为情人擀制蓝色披毡,买黄布雨伞等。
因此,有的艺术家称彝族火把节为布满情恋的情歌会;称彝族是一个火的民族;称彝族地区是一块被火把烧红的土地;称彝区是一方漂亮富饶而神奇的山水;称火把节时的彝山,是一幅重彩涂抹的油画,一支清音繁复的歌,一点都不虚夸。婆家接儿媳,凡是在当年或头几年已为儿子娶了媳妇但还没正式来安家者,每年要在火把节时将儿媳接回来过节,并为儿媳备点返娘家的礼物,或羊腿或牛肉、猪肉,等儿媳过完节返家时带走。
有的是儿子和儿媳一起背上礼品专程去见岳父和岳母,儿媳娘家也就为此赠给女儿一些衣物或其它东西,也给女婿特制一套新衣裤,有的富有者还给女儿家放发银子和其它钱物,有的是给女儿女婿牵牛牵羊、送猪送鸡等,叫其女儿家发家致富。有的人家还要举行迎接外孙仪式。
人们预备食品、酒和预备宰杀的牲畜。除了各户自己预备各种过火把节的食物以外,每年全村还要集资买一头或数头牛来宰杀,以示众人一心敬火神祛灾。
村里指派一、二人到外地去选购又大又肥的黄牛或水牛。各家各户都派专人到汉区街上采购酒、糖、面条、水果之类的节日食品。
有的是自己节日期间吃,有的是专门为了送人。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准备
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唱歌跳舞,彻夜不息。
选人
彝族火把节的重要节目之一是选俊男靓女。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评委由民间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评选结果绝对公正。俊美的条件不仅要看外形还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条件是:头发浓黑、眉毛浓、眼睛大、鼻梁高、脖子长、皮肤细腻红润,身材匀称(不能太瘦)、言谈举止得体、人品好、勤劳等多种条件。俊男的条件又不同:勇猛善战,仪表堂堂,体魄雄健。言行要有风度,头梳英雄结,佩带英雄带和宝剑,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牵骏马。如今,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每年火把节都要进行的比赛。
狂欢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来,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最后集聚在山坡上,游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种游戏。
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选出像妮璋阿芝那样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上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的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天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气浓烈,因此享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当篝火要熄灭的时候,一对对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祭过火神吃毕晚饭,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人们舞着火把念唱祝词,"烧死瘟疫,烧死饥饿,烧死病魔,烧出安乐丰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这时还要带着第一天宰杀的鸡翅鸡羽等一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和病魔瘟神也随之焚毁了。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燃的火把、鸡毛等一起压在石头下面,喻示压住魔鬼,保全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最后,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
活动
火把节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英雄黑体拉巴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