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春节的民风民俗

投稿 民间风水 2023-09-15 16:28:39 -
浙江春节的民风民俗

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浙江春节的民风民俗的问题,以及和浙江的春节风俗传统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浙江春节的民风民俗浙江的风俗特色有哪些浙江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民俗之一――贴春联。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春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民俗之二――帖门神。门神也是和春联有着同样地位的一件春节必备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它已经不多见了。我个人认为它的衰弱应该是因为现代建筑对于大门的改革,门神的画像很难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渐消散了。经过多方寻找,我终于看到了它。听卖画人介绍,这是神茶及郁垒的画像,他们一个手执钢鞭,一个腰带铁锏,大有怒发冲冠之势。通过资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采摘野果,摘种桃树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一天,鬼王想在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却被两兄弟打了一顿,鬼王一气之下,现出原形,在晚上闯进了两兄弟的住所。两兄弟沉着冷静,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喂了老虎,众鬼便对他们俯首听命。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民俗之三――帖窗花。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动物,它们各个惟妙惟肖,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民俗之四――年画。除了在门口贴春联、挂门神,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贵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现在街市上较常见的就有《子鱼卧莲》(一个胖娃娃,手抱着一个大金鱼,卧在连花上嬉戏)、《凤凰来仪》(图画左侧有一岩石,上立以五彩风,右两少年,互相谈论附图)、《年年有余》了,或是描写《白蛇传》、《西游记》、《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的年画。

近年来,在春节晚会的制作上跨省际、跨区域的电视合作越来越多。在所有的区域性合作中,始于1990年的《华东六省一市春节文艺晚会》是最持久也是操作最成熟的一个,在华东、全国及海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已成为春节期间华东地区人民过大年“菜单”中一道不可缺少的“招牌菜”。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春节文艺晚会》将凸现各省市的地域特征,打造一台五光十色、风格独特的“华东风味大餐”。

有别于往年的集中录制,今年的晚会由各电视台全外景拍摄录制,并凸现各地的民俗民风。如浙江电视台的节目在桐乡乌镇拍摄,安徽电视台在黄山脚下的歙县拍摄,江苏电视台在南京夫子庙、上海电视台在黄浦江边一大厦的顶楼上录制。晚会还打破了以大型歌舞开场的“惯例”,而代之以化装舞会的形式:28个华东六省一市的代表人物戴着喜庆的面具,踏着欢快优美的华尔兹舞曲,逐一真情述说自己的新年心愿。他们中有中国女排队员,有希望工程代言人,有远航号船长,有航天科技新闻人物等。在各种亲切的祝福声中,观众很快就被带进了其乐融融振奋人心的新年氛围里。此后,从展现江南织女劳动场景的舞蹈《织》、回顾江西瓷文化的群舞《瓷魂》,民乐与西洋乐大融合的《华东名曲联奏》,到对传统艺术进行大胆创新的摇滚黄梅《状元红》、杂技《肩上芭蕾》,晚会自始至终紧扣华东特色。

浙江篇总导演王汉章说,今年浙江电视台向《华东六省一市春节文艺晚会》选送了4个节目,有凸现乌镇水乡特色的《嘉善田歌》,根据乌镇民俗节目改编的、用MTV拍摄的《蚕花妹妹》,借用七艺节获奖节目《风从东海来》音乐、综合各地民俗的《水乡灯会》等。浙江卫视将在正月初一晚播出。

春节为一年之始,民间俗称“过年”。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吴自牧所著《梦梁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孟冬之月为正月。到汉武帝时,司马迁以夏历为基础编写《太阳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个月为正月。自汉朝到清末,一直沿用夏朝历法。故至今将阴历称为夏历,也称农历或旧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废夏历,兴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元旦。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人们就只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不再别称元旦。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前的准备:祭灶

春节,从祭灶揭开序幕。旧时家家灶间设有“灶王爷”神位,多设在灶房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灶王爷自上一年除夕以来,留在家中保护和监察家人,到腊月二十三日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全家德行。玉皇大帝根据汇报,再将这一家来年应得的吉凶祸福交到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全家到灶房先摆桌供香,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将纸马和草料堆在灶前,意为给灶王爷送行。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然后将神像揭下,和纸马、草料一起放入灶中燃烧,灶王爷便从烟囱里与烟一道升天。

祭灶过后,正式开始准备迎接过年。从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这段时间称作“迎春日”,家家户户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门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意,将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换门神,是过春节重要习俗之一。春联又名“门对”、“春帖”,多用大红纸书写。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千门万户,到处都是鲜红的春帖,显出一派盎然春色。

古时还有门窗上画鸡之俗。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有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文征明拜年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过年时节,人们喜欢在客厅、卧室粘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源自“门神”,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限于门神之类,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上画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大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年画,要数《老鼠娶亲》,描绘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据传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往往放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每逢春节来临,人们还在门楣、箱柜等处贴上“福”字,还有的故意将“福”字倒贴,讨句“福到了”的吉利话。

袁宏道迎春歌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年三十晚,习惯称为除夕,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之时。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意。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包饺子时,往往将数枚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最初一片混沌,盘古开天辟地,才有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预祝寿长百年。

查慎行凤城新年辞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除夕习俗:压岁钱、守岁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而孩子们最盼望的事就是压岁钱。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孟浩然田家元旦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春节习俗:禁扫地、拜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全年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也须从外头扫到里头。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则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帖。门簿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晁冲之上林春慢

帽落宫花衣惹御香凤辇晚来初过

满城车马对明月有谁闲坐

任狂游更许傍禁街不扃金锁

玉楼人暗中掷果

珍帘下笑著春衫袅娜

春节习俗:接财神

春节其间,“恭喜发财”声不断。据《封神榜》记载,财神姓赵名公明,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宫”四个部下。

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各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柳永迎新春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

晴景回轻熙庆嘉节当三五

到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

春节习俗:正月初六送穷

“送穷”,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关于送穷的日期,说法颇多:或曰“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或曰说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还有一说是在晦日,即正月最后一天。送穷风俗具体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唐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缚草为船”,此外还要“载糗舆粮,牛系轭下,引帆上樯”。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

新年佳节,人人欢天喜地,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处处充满万象回春、欢乐融融的气氛。男女老少尽情欢娱,妇女儿童打扮得花枝招展,俏丽动人。春节数日,热闹非凡,直到初五六,年景才渐渐过去;也有人家一直闹到十五元宵节,度完元宵夜,才算真正过完年。

元会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维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衣裳鲜洁,黼黻元黄。珍膳杂还,充溢圆方。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浏览更多五行生肖内容请关注:wwW.xZtu.Cc",}.]"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砩希��依闲《家黄鸢灸晔厮辏�毒酆ㄒ��蚕硖炻字�郑�狈降厍�诔�τ谐越茸拥南八祝�茸拥淖鞣ㄊ窍群兔妫�妥志褪呛希唤茸拥慕群徒恍骋簦�虾徒挥邢嗑壑�猓�秩「�杲蛔又�狻T谀戏接泄�瓿阅旮獾南肮撸�鹛鸬恼痴车哪旮猓�笳餍乱荒晟�钐鹈勖郏�讲礁摺?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1、西湖香市,是浙江省杭州市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宗教信徒进香拜佛和经商者形成的集市。西湖香市起源于唐宋年间,到元明时期已十分繁荣。

2、宁海十里红妆婚俗,十里红妆是古老的传统民俗,这种嫁女的场面。旧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

3、嘉善田歌,是浙江省的地方民歌,属于吴歌的一个品种,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嘉善县申报的“嘉善田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网船会,是浙江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民国时期,清明节、中秋节前后为嘉兴莲泗荡网船会之期,江浙两省附近船户乡民成千上万聚集于连四荡刘王庙,迎神赛会。2011年5月23日,网船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前童元宵行会,盛于清末民初,一直延续上世纪五十年代逐渐消亡。1985年,前童村举办建村761年活动,灯会活动重新恢复,此后年年举行,四乡八方来客人山人海,1986被宁波市命名为“古亭之乡”,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曾来采访和报道过,是当地一著名的灯会地。

1、掸新(浙江的风俗习惯之一):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以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也叫“掸新”。旧时,在苍南,长工回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二十四饭”之说。

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全城开展以扫尘迎新为中心的清洁卫生运动。

2、小年。农村人一般要大扫除,办年货,送灶君菩萨上天。也有些地方在这一天祭祖。过年拉开序幕。

3、新年鼓:

春节期间,民间娱乐活动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乐。新春天亮,小孩结队成群,沿街敲锣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则集合村民,演奏各种乐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欢乐而热闹。

4、大年“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打“开门炮”,一般认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有讲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灾难,并表示接新年。

三发鞭炮越是声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红花满地,喜气洋洋,此时,年味最浓。

关于浙江春节的民风民俗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