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冬至大似年”(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相信很多人对为什么说“冬至大似年”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为什么说“冬至大似年”以及冬至大似年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说“冬至大似年”为什么说过冬大于过年呢,有什么根据吗你知道“冬至大如年”是什么意思吗

我们家乡有句俗语“冬至大似年”,意思是只要每年过了冬至节那一天,每个人的年龄就已经大了一岁。

冬至起九,从那天起就开始进入数九寒天“数九九”。冬至这一天,也是一年中夜里时间最长的一夜,以后的夜晚一天比一天缩短了。冬至节那天,有的人家里会用糯米粉做上大圆子,象征着一家人永远团团圆圆在一起。

记得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冬至节那天,父母还会在家里摆上一桌菜,端上一碗大圆子,给祖先祭祖,父亲会给祖先烧上些黄纸钱。后来这个习俗不知不觉就没有了。但是,每家每户的家里“过年祭祖”这个祖先纪念活动,可以根据家人都在家里,自由随意安排时间的,只要是在过了“冬至节”之后的任意选择哪一天,都是可以进行祭祖活动的了!

老家的好多习俗,随着时间流逝,也在不断地改变,有些习惯到现在早已经不复存在了。

:“做冬大过年”,并不是说它重要过“年”,也不是隆重过“年”,而是过冬节,是春节节前的“热身节”,也是“长至节”、“亚岁节”,古时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清朝嘉庆二十四年修纂的《新安县志》(深圳古称新安县):“十一月冬至晴百物成”。农耕时代,冬至到春节这段时间,大部分农作物已收获,人、畜、田、地是休耕时候,人们在这休耕农闲时节有欢庆丰收、准备转入下一年的习俗,所以,吃冬至夜饭民间称为“添岁”。清道光顾禄《清嘉录》就有“冬至大于年”之记载。周遵道《豹隐纪误》亦云:“吴俗重冬至节,曰肥冬瘦年,互送节物。”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四大民俗节日。过冬这个节令,追溯起来,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古历就测定出冬至,在一年24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令。冬至这一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加上这天是阳气初萌而冬尽春回的日子,古人称之为“冬至”。东周时代就以十一月为正,冬至便作为岁首,曾作为“元旦”热闹过一个时期。秦朝沿袭其制,冬至亦视为小年。到了汉朝把冬至定为“冬节”,官府上下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方便官员和百姓千里赶回家团聚,祭祀同贺。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百姓在这一天,感谢苍天和祖先神庇护佑,获得丰收,人丁兴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再有好年景。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为冬至写下诗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文化。生活在深圳的广府、客家和潮汕三大民系的土著,其先祖都是来自中原,因而把冬至节令习俗带下来,数百年沿袭至今:“做冬大过年”。深圳当地人过冬至,都流传拜祭祖先的习俗,除各家各户具备三牲、果品、汤丸祭拜外,还有在宗祠祭祖,有经济基础的村落族房,还请戏班搭戏台,演戏酬神。清康熙《新安县志.风俗》“冬至日,祀祖必以宰鸭为敬,重阳扫墓与清明同余节大略与荆楚岁时无异。”旧时深圳人家家在冬至日宰鸭,主要是当时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所致。每年夏收夏种期间,乡人就到市集买回鸭苗,下田劳作时,一头挑着农具,一头挑着竹织鸭笼里的几十只鸭苗,来到稻田里放养,日出下田,日落拢回鸭苗,百多天后鸭苗长成大鸭。“鸭在田间,春夏吃蟛蜞,秋食遗稻,易以肥大,故乡落间多畜鸭。”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做作出了这样生动的描述。用肥鸭、嫩鸡以及和稻米做成各种糕点,燃烧香烛衣纸祭天祭祖,人们用一年的劳动成果借冬至拜祭的仪式,回报祖先神灵关照。当地客家人有句俚语:“春羊、夏狗、秋鸭、冬鸡。”也就是春天青草鲜嫩,羊肉特肥嫩。“夏至狗,吃了满山走。”狗肉补了身子,壮了腰,再远的山路也不怕。秋季的鸭子和冬天的肥鸡特别肥美好吃。北方有不少的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进朴的习惯。深圳不养羊,吃羊肉的较少,吃狗肉的较普遍,特别是龙岗、宝安、罗湖、南山一带。农历中“数九”寒天的“一九”就是以冬至开始的,九九八十一天后才为冬日的结束。常吃狗肉可治胃脾虚寒、腹脘冷痛、膝腰酸软、遗尿遗精等疾病。乡俗说“卖掉棉被吃狗肉”,固然是说为吃顿狗肉顾不上没棉被盖的后果,同时也认为吃狗肉温补暖身,再寒冷天气也不用盖棉被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从汉代开始,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冬至的习俗也多样。大多数地方,每逢冬至这天过节,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古谚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也说:“冬至馄饨夏至面。”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子样,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食之以求平息战乱。因最初制成馄饨这一天刚好是冬至,所以形成了在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馄饨。深圳客家人在南方种的水稻,吃的是大米,没种小麦磨面,较少吃饺子馄饨。但是磨黄豆,做豆腐,剁肉馅,“酿豆腐”,仍像吃饺子馄饨一样过冬至。在南澳、大鹏、葵冲、盐田到蛇口、西乡、福永、沙井、松岗等沿海村镇,过冬至仍有吃汤圆和吃赤豆粥的风俗。民谣唱:“家家沓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残害百姓。但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防灾祛病。相信如今许多人都不知道吃赤豆糯米饭的来历,也不知道有个共工氏的人,然而吃赤豆糯米饭粥,补身益气,人们还是保留传承下来了。冬至节,大人们忙着宰鸭杀鸡、做糕点拜神等活儿,作为孩提的我们,最乐的不过是到稻田里“窑蕃薯”。冬至前后,早收割完毕的稻田,被“犁冬”晒田,冬天干燥的北风也把犁翻过来的土坯吹得干生生的。我们农家孩子各人从家里带来十几条蕃薯,来到稻田把几块大坭坯垒成一个灶窑,然后分头去捡柴火和干稻草,点火把灶窑的坭坯烧红,再烧减结成白霜状,就把窑里的烧剩的柴火耙出来,把十几条蕃薯放进窑里,跟着把烧得温度很高的泥坯捅入窑中,把蕃薯严严实实地盖住。大家围着蕃薯窑讲故事,说笑话,唱山歌,十几二十分钟后,蕃薯被烤焖熟了,大家小心奕奕地用树枝扒去坭坯土块,把一条条煨得香气袭人的熟蕃薯挖出土窑,剥开薯皮,露出金黄黄、软绵绵、香喷喷的蕃薯,顺着流出来的口水,“悉悉率率”咬将下去,烫着嘴唇也在所不辞,一口滚热的蕃薯吞进肚子,在寒冷的北风中一阵舒坦,那情那景胜似如今叹下午奈。有了一两条蕃薯垫肚,大伙分别牵着耕牛,挑着柴火,凯旋回家,然后等着晚饭时分,和家里人做冬至,吃大餐。

求采纳

农历十一月(冬月)十六,冬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标志着冬天的来临,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同时,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一阳节”或“亚岁”。此外,民间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那么,问题来了,冬至的日期是每年的几月几日?冬至具体是什么含义,有什么习俗?为什么会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一般来说,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当太阳运行至黄经270°时,就是“冬至”节气。

古人认为,此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众所周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但冬至过后,太阳就开始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开始慢慢变长,而黑夜渐渐缩短。因此,古人就有了“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从冬至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

由于冬至后,天地阳气渐强、白昼慢慢变长,所以古人认为冬至代表着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是上天赐予的福气,预示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值得庆贺。因此,人们最初过冬至,就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而正式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则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相沿至今。

虽然在《二十四节气歌》中,冬至排在第22位,但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因此,冬至其实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那么,为什么会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呢?其实,我们从冬至的别称——“亚岁”就能看出端倪。原因很简单,“亚岁”就表示年关将近,其重要性仅次于过年。所以,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当然啦,“冬至大如年”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我们最后再揭晓!

此外,在中国古代还有“年终有所归╔浏览更多十二生肖运程内容请关注:WWw.XZhao.cC",}.]"宿”的说法,也就是说,外地漂泊的游子到了冬至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而在南方一些地区(如潮汕),更有“冬节没返没祖宗”的说法,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时节无论如何都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那么,冬至有什么习俗呢?既然冬至有“亚岁”之称,所以冬至时节回家团圆、准备美食、祭祀先人就必不可少啦。具体来说,在我国民间,冬至一般有以下习俗:

1.贺冬

前面我们讲了,古人认为冬至是大吉之日,是上天赐予的福气,预示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值得庆贺。所以在冬至时节,古人有贺冬的习俗。

因此,《汉书》中有“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的说法。

除此之外,《后汉书》也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的记载。意思就是说,为了贺冬,朝廷上下在冬至这天要放假休息,让文武百官和百姓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而为了过节,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赠美食、相互拜访就必不可少了。

2.祈福

在古代,由于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所以官方和民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的祈福。作为古代仅次于过年的时节和日子,在冬至祈福就成为了古时人们非常重要的一个习俗,其目的是为了祈求消除疫疾,减少荒年、饥饿与死亡。

所以,《周礼春官·神仕》就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的记载。

3.祭祀

与祈福相应的,冬至也是祭天祀祖的日子。

因此,在古代冬至日,皇帝要到郊外举行隆重庄严的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以表达人们对于天地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以及为天下苍生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而百姓也要在这一天拜见父母尊长,祭祀先祖(“冬至,祀先,拜尊长,如元旦仪”,河北《深泽县志》)。

4.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地区,一直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因此,有“冬至到,吃水饺”、“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等说法。当然,这里的“十月一”主要是为了读起来顺口,并不是确指十月初一,而应当理解为农历十一月。

饺子原名“娇耳”,据传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而冬至吃饺子,也正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时舍药而形成的习俗。

据说张仲景告老还乡回到南阳(今河南邓州)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日。当时,张仲景因看见不少父老乡亲耳朵被冻烂了而感到非常难过,就吩咐其弟子就地搭起医棚,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熟,然后捞出来剁碎,再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最后放入锅中煮熟,做成了一种叫“祛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父老乡亲们食用。结果,乡亲们被冻烂的耳朵都被治好了。后来,为了纪念张仲景,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着做饺子吃,因此形成了吃饺子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5.吃汤圆

在中国南方地区,则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即便如今,汤圆也是冬至的必备食品。

汤圆其实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代表着“团圆、圆满”,而冬至吃的汤圆又有一个专属的名称,叫“冬至团”。因此,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此外,在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的人们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因此就有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到了冬至时节回家过“冬节”的习俗。

6.吃羊肉

所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不吃,更待何时?

因此,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羊肉的习俗。

据说,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源自汉高祖刘邦。相传,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之后,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后来,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当然,古人还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说法。因此,现在人们冬至吃羊肉或各种滋补食品,主要是为了“藏精纳气”,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所以有“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的民谚。

7.数九、画九

在古代,由于天气寒冷,日子难捱,所以机智的古人发明了“数九”的方法以供消遣。所谓“数九”,即指从每年冬至日当天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是“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以此类推,共九个九天,一共九九八十一天。

当然,除了“数九”外,古人还有很多玩法,比如:画九九消寒图(“画九”、“写九”)和唱九九歌等。

不过,由于各地风俗不同,除了以上几种比较普遍的习俗外,不同地方也有独特的冬至节令饮食文化,比如滕州喝羊肉汤,苏州饮冬酿酒,南京、常州吃豆腐(“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江西、福建食麻糍,台湾蒸糯糕,江南做赤豆糯米饭等。

关于为什么说“冬至大似年”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