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由来的传说:乞巧篇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至三千年前周朝。在这个愉快的节日里,人们往往会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而这个节日的源头,与一个古老的传说,乞巧密不可分。
乞巧,指的是女子在元宵节夜晚向织女星(即天上的七姐妹星系)请安,祈求巧手,精湛的刺绣能够得到提高。这个古老的民俗,可以追溯至汉、魏、晋、北齐等时期。而在唐朝时期,乞巧的寻星对象变成了牛女星,即长河南北两岸依偎而立的牛郎织女,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传说中,燕女为了逃避婚姻,来到人间,和牛郎相爱并结婚,育有两个儿女。后来玉皇大帝发现此事,为维护天上规矩,将燕女带回天堂,留下牛郎和两个孩子,这样的凄美爱情在天上天下传颂不衰,颇有些“有情饮水饱”的意味。
在唐朝时期,人们依照着牛郎织女传说,在元宵节夜晚,向牛女祈求技艺,表达对艺术的向往。在庭院、山洞、竹林等可行的地方挂上五颜六色的花灯,像牛女界瑶池九宫一样,供来自云雾中的星辰来观赏猜灯谜。而在此时,男女也依照着乞巧的传统,会在灯下相遇,互相勾搭,而这样的情景在《唐诗三百首》中有这样一首诗:“扬州阊门外,古道驿中西。都来此时游,乞得巧偷技。各家父母嘱,爱子心不移。空令岁月过,花灯照古迹。”
乞巧的习俗,在初唐时期逐渐流传开来。在隋唐时期,文人雅士将此人情美景,以诗词文学的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李白曾经有过这样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而唐玄宗在宫廷野外放灯时,写下的这句诗:“三五逢双颜色半,四周无限好花香。”
乞巧的传统,虽然流传至今,但习俗的光彩逐渐淡去。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传说,一个赤道几千公里,隔越了时空的美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