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7月半鬼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七月半供饭有什么讲究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七月半哪一天可以共饭,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7月半鬼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七月半供饭有什么讲究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2022七月半祭祀用哪些菜-今日热点2022七月半供饭念什么咒语7月半鬼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七月半供饭有什么讲究七月半的贡饭七月半的时候很多人家都会有祭祖的习俗,也就是大家俗说的供饭,在这个时候不少人会准备很多好菜好酒来供奉这些祖先,而且在供饭的时候还会要说些什么话,那么2022七月半供饭念什么咒语,2022七月半祭祀用哪些菜,接下来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2022七月半祭祀用哪些菜
1、吃家鸭
“鸭”便是“压”,取其楷音,吃家鸭是为了更好地压着亡灵。也有传说故事过世的先祖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了探亲访友,要过黄泉路,但_有船过不上。
因此,活著的人要送些家鸭下来,好让鸭子游泳载她们回家,长此以往,也就产生了传统式,一到鬼节就吃家鸭。
因此中元节中国各省都是有吃鸭的风俗习惯。
2、吃濑粉
东莞市有吃濑粉的风俗习惯,并且基本上在全部东莞市都通用性。
自然,不一样规划区,吃濑粉的方式_是各有不同的。
3、蒸脸羊
旧京及东北地区的乡村,民俗时兴七月十五,由外祖父、小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风俗习惯。
传说故事此风俗习惯与沉香木劈山救母的传说故事相关。
4、吃饺饼
流传,饺饼筒是济公所留下的: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见每一餐都剩余很{了解更多星座配对查询知识请关注:wWW.IixZ.cC√",;)}"多菜,感觉很消耗,就把这种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服用,这类作法遭受了众僧的钟爱,便广为流传至民俗。
5、吃清茶淡饭
此外,在山东省的独陵县,中元节被本地人称之为“掐嘴节”,家家户户都是有吃清茶淡饭的风俗习惯。
6、吃扁食
扁食是一种以小麦面粉和糖,制成畚箕形的食品类,状如水饺。中元节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大家挑选用独特的食材来,能清除负面情绪,抽走不干净的东西,杜绝晦气,吃完这种食材,渡过满血复活的一天。
2022怎样写包钱的纸袋?
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一般习俗安排在中午接祖祭祀,时间要安排在午时(13点)以后,当天晚上烧包送祖;
祭祀写袱子书写格式:
1、右上角:
“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2、中间行:
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3、左边行: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为了简单还可以率孙、曾孙、玄孙。
4、特殊的包袱: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7月半鬼节从什么时候开始
七月半是农历七月十五号零点开始,农历七月十五号二十四点结束,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固定的节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又俗称鬼节、施孤。鬼门大开的时间
在我国民间认为鬼门关自七月初一起初开,至七月三十日鬼门闭合。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一般此时会设普度道、场,普是普遍的意思,度是广度堕落三恶道的众生早日离开,超登三善道,甚至超生到救苦天尊的青华长乐世界,所以七月被称之为鬼月,而且会多做法事的原因了。七月半供饭有什么讲究?
1、请先人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
2、祭拜顺序有讲究
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3、祭祖供品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
4、祭拜仪式以及烧纸讲究
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在中家冲,七月半不是一个具体的日子,而是一个节日,与清明、端午、中秋一样重要的传统节日,长大后,才知道这个节日叫中元节。村里人不管身在何处,都会记着,到了七月半,要贡饭。
事实上,到底是贡饭,还是供饭,我也拿不准。查了字典,贡者,首也,繁体字其实跟“页”一般,也就是头的意思,而中国古代祭祀基本跟杀生相关,所以,取其“贡”也。
贡饭,简单说来,就是做一顿好饭,给逝去的先祖吃。从七月初七开始,家家户户接太公太婆。在中家冲,大多数李家都源于一个祖先。到我父亲这一辈,已经开枝散叶十兄弟,所以他们会轮好班,在牛郎织女忙于幽会、举国上下都在庆祝中国情人节之际,中家冲人们开始祭祖,一直到七月十四结束。
小时候,一直把七月半的贡饭当做过年一样,因为每到这个时节,父母会买来红枣、苹果、枇杷,自己炒花生,还会做一桌非常美味的饕餮大餐,包含平常很难吃到的鸡鸭鱼肉。除此之外,还有让我非常好奇也觉得很神秘的祭祀仪式。
我家轮班是在七月十三。祭祀的地点在李家一个共有的祠堂。说祠堂,其实就是一间大土砖房,因为我爷爷与他的兄弟们都是从这里搬出来的,认祖归宗,大家一致觉得这个地方最适合祭祀。
祭祀这天,母亲早早从田里收工,开始在厨房忙活。贡饭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贡茶,也就是花生、红枣、炒花生等,等这结束了,再是真正的贡饭。上午10点左右,母亲把贡品摆上,简单祭祀后就分一些给我和姐姐,把剩余的收起来。到了11点左右,开始贡饭,母亲一大早就把所有的饭菜全部做好。然后准备了鞭炮、纸钱、香、煤油灯(后来换成了蜡烛)。
等我能帮上一点忙的时候,母亲就让我摆碗筷,倒酒,盛饭,酒是自家酿的甜酒,盛饭的工具一律是家里喝酒的玻璃杯,每个杯子盛一勺饭。等我忙完一切之后,母亲就会点燃煤油灯,然后烧纸,一边烧纸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大多数都是保佑我和姐姐不生病、健康长大、家族兴旺、风调雨顺等美好心愿。从这时候开始,我身边开始变得特别肃静,门前梧桐树的叶子也是静静的,纹丝不动,只能听到树上的知了拼命地叫,我站在空荡荡的大房间里,默默注视着一切。听母亲说,这时候我逝去的爷爷奶奶就坐在桌子上吃饭了。
我爷爷在父亲15岁时就去世了,我一辈子没见过爷爷,曾经做梦梦到过一个小个子老头,他过来看我,我一抬头,却只看到一个背影,我叔叔说,那是我爷爷。所以每当看见别的爷爷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慈爱地摩挲孙儿的脸蛋时,我就会想起我的爷爷。
这时候,我就会睁大眼睛,想看看爷爷坐在哪个位置。祭祀用的是八仙桌,四条凳子,小孩子的思维是异常好奇的:我一直没看到爷爷的身影,我不知道母亲请了哪些祖先,在这么小的桌子前是否坐得下,也不知道爷爷坐在哪个位置,他们喝了酒会醉吗?等下回墓里的路上会不会迷路?而且一直觉得杯子里那点饭不够他们吃,可是每次没看到桌子上动筷子,桌上的菜也一直丝毫未动,然后没过多久,母亲就放了一挂鞭炮,仪式就结束了,我说“饭还没吃呢”,母亲白了我一眼,不理我,把所有杯中的饭倒在一起,刚好够一碗,交给我和姐姐分了吃,说吃这样的饭,能让我们不生病。
中国的祭祀总是充满着各种神秘,对于小孩子来说,既好玩又好奇,唯独没有恐惧。我对门老奶奶总是跟我说,等她死了后,她一定不会来吓我。我自己的爷爷奶奶当然更不会来吓我了。农村的老人大多慈祥,相信死后也是一样的。
贡饭结束后,我开始大快朵颐。母亲则拿着一个碗,在每个菜碗里挑一些好菜,分成几份,送到村里邻居家,我们方言称其为“表菜”,也就是分一些菜的意思,表菜与贡饭一直都是一体的。谁家要是没有表菜,与别人分享祭祀后祖先的福荫,似乎就不够诚意,祖先会怪罪的。
今年的七月半,恰巧妻子生二胎,我接母亲过来看孩子。等妻子出院后,刚好就是七月十一。母亲找我商量,说后天就是贡饭的日子了,明天得回去。我知道家里的习俗,便同意了。我大姑父已经60多岁,在城里住了近20年,但每到七月半,他都会骑着摩托车,从城里带着各种饭菜到村里来贡饭。其实他的老房子已经基本破旧不用,每天来回近2个小时,就是为了方便祖先能在熟悉的时间、熟悉的地点吃到熟悉的饭菜。
母亲晕车,基本不能远行,既不能坐汽车,也不能坐火车。所以我得开车送她回去,沿途开着窗户,即便这样,回到家里还是呕了,最后躺着休息了一整个下午才缓过来。
到了七月十三,父亲5点多就起床了,到镇上采购贡品。我梦里听到父亲发动摩托车的声音,一如我小时候经常半夜醒来,听见父母起床去地里割水稻。我7点多起来,看见二舅与父亲一起回来了,二舅买了一些粑子,拿出几个递给我吃。母亲一看,说,还真是忘了,我应该要做一些粑子的。话里有一些愧疚。
听到这,我脑海里顿时开了一条缝,之前心里一直惦记的七月半总还缺点什么,原来就是这个桐叶粑子。五月五的粽子、七月半的粑子、大年三十的富,这一直是老家流传多年的手工特产,尤其是后两者,自从我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在其他地方见过。
小时候,一听到要做粑子,我就特兴奋。一大早,我就挎着篮子,到村里找桐树叶,为什么偏要桐树叶呢?因为一是包出来的粑子特别香喷,二是在炎热的夏季,农村里没有冰箱,用这个叶子包出来的粑子能保存很久,不会馊。这都是祖辈传下来的经验。
但摘桐树叶并没那么容易,因为这种树上多毛虫,而且是那种全体通黄的“火糜虫”,长沙方言火辣子,学名刺蛾,单从这几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这种虫子的特点,如果一不小心碰到他一下,只要那么电光火石的碰一下,那种如刺、如火、如辣子、如闪电般、如刀割的感觉,一定会让人终生难忘,湖南作家周立波在《山乡巨变》里也描绘过:“一到山里去,火辣子松毛虫,都起了堆,想起这些,身子都打颤。”
要摘桐树叶,就必须爬上树枝,避开这些火糜虫,然后拿到池塘里洗刷干净。母亲在家用石磨碾糯米,把糯米碾成浆,用纱布包上,放到一个盆里,周边再放上火灰,待吸干净了糯米浆水,就可以开始包粑子了。包好粑子,放到蒸笼里,没过多久,就可以出锅了。
只是,最好吃的粑子并非刚出锅的新鲜成品,而是等到第二天早上,母亲出工前,用柴火煮粥,待柴火最旺的时候,把粑子扔到灶里最旺的炭火里,然后扒一些火灰盖上,等刷牙洗脸后,就可以用火钳扒出来,揩掉粑子外层被烧成灰的桐树叶,已经顾不上那层烧焦的外层,也顾不上还烫手,连忙掰开热乎乎的粑子,扯成长丝,扔进嘴里,嘴巴被烫的嘶嘶冒着热气,却抵不住这又香又甜的美味。这种用柴火煨出来的味道,一个是红薯,另一个就是这七月半的粑子,走到哪都觉得是人间尊品。我每次去外婆家玩的时候,外婆就会拿出她做的粑子来犒劳我,每次的台词都是满满的自豪:“我做的粑子,比包子还好吃。”
庄子在《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的幸福。我想,外婆体悟到的粑子美味,跟很多人吃山珍海味的幸福感,肯定也是一样的。
等母亲想起做粑子这事时,已是上午9点多了。考虑到我下午就要走,母亲连忙抛下手中所有事情,与父亲一起,浸糯米,然后又到邻居奶奶家找了她家刚用过的石磨,碾糯米,等一切忙完结束开始包粑子的时候,被3岁多的吕吕发现了,她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洗了双手,充满期待地问母亲:“让我来帮你好吗?”
看着她弯弯的眉毛、粉嘟嘟的小手,笑意盈盈下浮出一对小酒窝,母亲虽然觉得她会帮倒忙,但很开心,搬来一条凳子,让她坐下。姐姐的儿子鹏子也回来了,看到吕吕在忙,也跟着凑热闹,然后一家老小其乐融融,我看着这个画面,心里也觉得很温馨。
母亲捡了10个粑子给我,我基本不做饭,直接拒绝的话可能会伤了她一片好意,我有点惋惜地说:“可惜那边没有柴火,不然煨着吃还是很好吃的。”母亲说:“你带上吧,给亚奇吃点,外面吃不到这种味道。不能煨,煮着吃也可以。带上点,总是好一点。”
实际上,此时的我,对于口中之味已经提不起太多兴致了,小时候喜欢吃,是因为那时候缺少零食,长大了本来就不爱吃零食,更何况可选择的零食有很多。这跟母亲做其他我喜欢吃的一样,每次做完后端上桌子说,看,这是你以前最喜欢吃的。我每次都笑着跟母亲说:“我喜欢吃,你也不用做这么多吧。”但看着母亲很执着和期待的样子,我尽量多吃,虽然味道与小时候的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之所以有兴致,有些是因为久违的味道,但大多数都是因为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和快要忘记的这份乡愁,以及制作这个食物背后的生活感悟、家庭亲情、故乡情结等。
我最终没有告诉母亲,其实我的胃跟她一样,吃不了糯米粑粑。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