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忠义一·李若水》的译文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宋史·忠义一·李若水》的译文,以及士大夫忠义之气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士为知己者死的士指一般人还是士大夫宋明时期士的特征《宋史·忠义一·李若水》的译文

士为知己者死【拼音】: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

【解释】: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事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2回:“岂不闻‘~’?又岂不闻‘国士遇我,国士报之’?”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汉˙刘向《说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聂政、荆轲、豫让是《战国策》上有名的豪侠之士。“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他们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就不惜生命、刚烈永诀,为朋友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他们身上体现的古代英雄节义、精神价值,永远让后世感佩仰慕。他们都是政治舞台上拥有自由个性、血性勇气的独立战士。

见【原文】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译文】

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不久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

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可是豫让继续图谋为知伯报仇。他全身涂漆,化妆成像一个生癞的人。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时对他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让听了这话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划刺杀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却要这样做,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

不久,赵襄子要外出巡视,豫让埋伏在赵襄子所必经的桥下。赵襄子骑马走在桥边时,马忽然惊跳起来,赵襄子说:“这一定又是豫让。”经派人搜捕之后,果然是豫让。因此赵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中行氏吗?知伯灭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报仇,反而屈节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国亡已经很久,你为什么如此替他报仇呢?”豫主回答说:“当我侍奉范、中行氏时,他们只把我当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们;而知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知伯。”于是赵襄子用怜惜的口吻感叹说:“唉!豫让啊,由于你为知伯报仇,已经使你成为忠臣义士了。而寡人对待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释放你了!”于是赵襄子就下令卫士把豫让包围起来。

这时豫让又对赵襄子说:“据臣所知,一个贤臣不阻挡人家的忠义之行,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君王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不过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许我在这里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愿望?”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的志节,就当场脱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给豫让。豫让接过王袍以后拔出佩剑,奋而起身,然后用剑刺王袍仰天长叹:“啊!天哪!我豫让总算为知伯报了仇!”豫让说完话就自杀而死。赵国的忠义之士听说以后,都落泪惋惜不已。

【评析】

正如豫让所说:“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他除了有“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的报答知遇之恩的情结外,还试图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人间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古代侠士,完全不象今人“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一生也甘为一些理念、原则而执著追求甚至献身牺牲。我们从他们身上,要明白做人的真理、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不断陶冶、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横贯日月的浩然正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高于物欲和世俗的升华和辉煌。

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引用过此语。

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革,并使得士大夫的价值观念与人格理念也发生重大变化。魏晋以来的名士风度、双重人格的思想与行为受到新一代士大夫的批评指责,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念、人格理想普遍地受到主流士大夫们的向往和追求。北宋初开始,士大夫们普遍倡导一种新的理想人格,这就是所谓的“圣贤气象”。“风度”与“气象”意思接近,均是指一种精神人格的外在表现与流露,但“名士”与“圣贤”内涵则不同。魏晋的士大夫虽然也推崇周孔等儒家圣人,但他们从不把圣人作为自己追求、实践的人生目标,而仅仅希望自己成为率性自由的风流名士。而宋儒则不同,他们不仅仅是推崇儒家圣贤,而且强调每个士大夫均要通过修齐治平的道路做圣贤,以圣贤的人格理想作为自己毕生追求、实践的人生目标。

那么,宋儒所追求的“圣贤气象”的内涵是什么呢?

首先,在宋儒眼中具“圣贤气象”的士大夫,必须能够关怀社会、心忧天下,具有“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以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安泰为己任,积极参加治国平天下的经世济民的活动。本来,关怀社会、心忧天下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东汉党锢之祸前后士大夫及太学生为了政治清明而和宦官、外戚等黑暗政治势力相抗争,他们为了“忠义名士”的名节而受到史家的褒奖。因专制皇权的打击,魏晋士大夫开始推崇那种以个体生命价值为核心的风流名士及其人生理想,并且产生了“魏阙”与“江湖”的心灵徘徊,“有济世志”与“不与世事”的双重人格。而到了晚唐及五代,“礼乐崩坍,三纲五常之道绝”[[16]],重新恢复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念与人格理想,就成为宋初的一种文化风尚与社会风习。加之北宋士大夫政治地位显著提高,与君主“同治天下”的政治主体意识拓展[[17]],故而,宋代的士大夫普遍地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志向,具有“名节相高”的“忠义之气”。正如《宋史》作者对宋初士风所描述的:“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搢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18]]

两宋时期士大夫群体中这种心忧天下、名节相高的士林风习,促成了他们对传统儒家人格理想——圣贤气象的执着追求。在原始儒学那里,尧、舜、文、武、周公等圣人均是那种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能够完成博施济众事业的理想人格,而宋代士大夫就明确以这些圣贤为自己效法的榜样。范仲淹是倡导心忧天下、名节相高的开风气任务,他总是“言政权之源流,议风俗之厚薄,陈圣贤之事业,论文武之得失。”[[19]]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正是宋代士大夫所推崇的“圣贤气象”的核心价值。朱熹深为范仲淹的胸襟与气象所感染,衷心赞扬道:“范公平日胸襟豁达,毅然以天下国家为己任。”[[20]]特别是范仲淹后来在不畏权势、大胆进谏、重招贬责之事所体现的精神,更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矫厉名节、救时行道的深远影响。可以发现,从苏轼的“以救时行道为贤”,到石介的“严气正性”;从周敦颐的“胸怀洒落”,到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从北宋元祐党人的“舍身行事”,到南宋庆元党禁的冒死抗争;从挽救国家危难的奋勇抗金,到舍生取义的抗元死节,无不表现出两宋时期的士大夫追求“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的气象。

宋儒在追求和标榜“圣贤气象”时,所倡导的就是这种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以名节相高”的人格精神。二程在教授弟子读儒家经典时,强调要通过孔子、子由、颜子等人对显示社会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与道义承担的精神中寻找“圣贤气象”,他说:

凡看文字,非只要理会语言,要识得圣贤气象。如孔子曰:“盍各言尔志。”而由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子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观此数句,便见圣贤气象大段不同。若读此不见得圣贤气象,他处也难见。学者须要理会得圣贤气象。[[21]]

二程对忧患天下、承担道义的“圣贤气象”的推崇,其实只是两宋时期儒家士大夫们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与人格理想。程颢曾作有《下山偶成》诗一首:“襟裾三日绝尘埃,欲上篮舆首重廻。不是吾儒本经济,等闲争肯出山来?”[[22]]他不象魏晋名士那样无限向往出世的山林生活,而是将入世的经世济民看作是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社会道义的“圣贤气象”。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宋儒所推崇的“圣贤气象”除了具有东汉“节义名士”及儒家传统的救时行道、名节相高的社会道德内涵之外,同时还有魏晋“风流名士”以及老庄道家所追求的洒落自得、闲适安乐的个体人格及其精神超越,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

译文:

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今河北曲周)人,原名李若冰。科举及第,担任元城尉(官职名)、平阳府司录(官职名)。经过考察,被认为是学官中的第一名,任命为济南教授(学官名),升为太学博士(学官名)。蔡京晚年恢复宰相职位,他的儿子蔡绦主持政事,李邦彦心里不平,打算因病辞职。李若水对他说:“大臣用治理国家的本领效忠君主,达不到目的就罢休,为什么不让皇上裁决,使你去留的意思,公示给天下呢?怎么能默默无言的托病辞职,使天下人都嘲笑你白拿朝廷俸禄呢?”又说:“国家积弊很长时间了,导致治理起来非常困难。裁减各种建设项目但是国家的财力依然不足,减免徭役杂税但是人民生活依然困顿,抑制权贵反而更加骄纵,当官的贪赃枉法因此吏治不清。正应该设置馆驿床榻广求贤士,采纳他们的长处远见,来建立治理天下的功勋。”列数十多个建议,都说中当时弊病,李邦彦很不高兴。

靖康元年,李若水担任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官职名)高俅死了,按照旧俗,天子应当改变服饰表示哀悼,李若水上疏说:“高俅借助皇上宠幸占据高位,败坏政治军事,金国人长驱直入侵犯我国,他的罪过应该和童贯一样。他的死得以保全尸首(已经很幸运了),尚且应该追削(古时对死去的人剥夺官职叫做追削)他的官衔,抛尸示众;可是有关部门却按照习惯,要一礼节追悼他,这不是抚慰公众的怨愤情绪的做法呀。”多次上奏,皇帝才停止了这种做法。

宋钦宗将要派遣使者出使金国,商议用金钱赎回沦陷的三镇,下诏选拔可以胜任使者的,李若水在候选人当中。皇帝下召会见了他,赐给他现在的名字(李若水),升迁为著作佐郎(官职名)。出使金国,在云中(地名)面见粘罕(金国头领)。刚一回来,金兵已经南下了,又升迁为徽猷阁学士(官职名),副官冯澥跟着前去(出使金国)。刚走到(从金国往回走)中牟(地名),驻守黄河的官兵大惊失措因为金兵到了,跟随的人都谋划从小道逃脱,冯澥问李若水“怎么样(是否可行)”?李若水说:“驻守的士兵畏惧敌人而溃乱,怎们能够向他们学,如今只有以死报国了。”下令敢建议撤退的一律斩首,众人才安定下来。

出发的时候,上奏皇帝,说议和必然不会顺利,应该加强防备。到了怀州,遇到在使馆时的同伴萧庆,带着他一块回京。刚进京城城门,他们便被朝廷抓起来关在冲虚观,只令萧庆、冯澥进见。议和的条款金国大多都不同意,粘罕指挥部队猛烈攻城,李若水入宫面见皇帝,说了自己的看法,皇帝任命何�(人名)出使金营。是着回来以后,说金国人要和皇上会面,皇帝说:“我应该去。”第二天去金营,签订合约然后回来。提拔李若水为礼部尚书,李若水坚决推辞。皇帝说:“学士与尚书是一个级别,何必推辞呢。”李若水还是推辞不止,改仁为吏部侍郎。

靖康二年,金国人再此邀请皇帝出城,皇帝非常为难,李若水认为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跟随皇帝一起出发了。金国人发动事变,逼迫皇帝退位,李若水抱住皇帝大哭,骂金国人为狗。金国人把他从营帐里拽出来,打破了他的脸,李若水倒在地上晕倒过去,围攻他的人都散了,只留几十个骑兵看守他。粘罕下令说:“一定不要让李侍郎有什么闪失。”李若水绝食,有人劝他说:“事情已经没有办法了,您昨天虽然骂了许多话,粘罕并没有恼怒,现在你如果顺从他,将来肯定就富贵了。”李若水叹口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李若水怎么会侍奉两个君主呢!”他的随从也来劝慰他说:“您的父母年龄已老,如果稍微屈服,还有希望回去看望他们。”李若水斥责他说:“我不会再顾念家里的事了!忠臣侍奉君主,只有死没有别的。然而我的父母,你回去以后不要马上告诉他们,让我的兄弟慢慢的告诉他们就可以了。”

过了十来天,粘罕召见他商量事情,问起他为何不肯向金国臣服。李若水说:“帝王为了天下苍生,可以归罪自己向宗内禅位,如今皇上仁孝慈俭,没有过失行为,怎能够轻易的废掉?”粘罕说宋钦宗不守信约,李若水说:“如果说失信就是过失,你就是最有过失的。”并列数粘罕失信的五件事说:“你就是蠢猪毒蛇,真是一个大贼,离灭亡没几天了。”粘罕下令把他押下去,李若水回头大骂更加大声。到了刑场上,对他的仆人谢宁说:“我为国而死,是我的职责,无奈却连累到你们!”又骂不绝口,监刑的官员打破他的嘴唇,李若水吐血骂得更加激烈,最后被刀断头并割下舌头而死,时年三十五岁。

谢宁得以回来,把当时的情形都详细说了。宋高宗即位,下诏说:“李若水忠义气节,无与伦比,我听到以后,都为他落泪。”特别追赠他为观文殿学士,谥号叫做“忠愍”。李若说死后有从北方逃回来的人说:“金国人互相说,‘辽国北金国灭亡,舍身取一而死有几十人,南朝宋国只有李侍郎一人而已’。临死都没有害怕的表情,临死写了一首诗歌,说:‘矫首问天兮,天卒无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听到的人都很感动。”

OK,关于《宋史·《了解更多十二星座特点 资讯请关注:www.xZhUanG.cc。】忠义一·李若水》的译文和士大夫忠义之气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