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拜佛的三个人都可以吗

互联网 民间风水 2023-09-15 18:16:47 -
佛教拜佛的三个人都可以吗

关于佛教拜佛的三个人都可以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一起拜过佛的人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佛教拜佛的三个人都可以吗身边有信佛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感受朱元璋见在佛不拜过去佛,是不是确有其事呢佛教拜佛的三个人都可以吗

不是,但是要拜以下三个:

1、观音菩萨。

俗话说:“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观音菩萨的名号家喻户晓,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去寺庙拜佛时,这尊菩萨一定要去拜。因为观音菩萨在佛教中代表了慈悲,是救苦救难慈悲的化身。

我们不仅要拜观音菩萨,还有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之心才行,在佛教中,每一尊菩萨都代表了不同的象征,所以我们在拜菩萨时,还要知道这尊菩萨代表了什么。

2、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因为文殊菩萨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所以又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

学佛不仅要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还要学习文殊菩萨的智慧,所以我们去寺庙拜佛,一定要拜这尊菩萨,并且要向文殊菩萨学习。因为只有般若智慧∑阅读更多十二生肖属相资讯请关注:wWw.fUXz.Cc;)才能帮助我们解脱。

3、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音汉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大行、弘深誓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菩萨菩萨在佛教中代表了愿行,愿行也是学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扩展资料:

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

身边有信佛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感受

我婆婆在我们附近一个小寺庙有股份,每年分红8000多,好的时候过万,她在老房子三楼的屋顶上还搭了一间佛堂,每天打坐念经七八个小时,逢佛教节日,常常带六七个居士在楼上念经,家里到处都充斥着蜡烛和燃香味道,头几年一家人很不习惯,我不敢说,也不敢问,公公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认由婆婆怎折腾,他能落得个清静自在,出去钓鱼打牌没人管。

婆婆退休前是国企领导,手下有一个会计师很早就皈依佛门,她两个儿子一个姑娘都有出息,老大是某985大学博导,姑娘是省城的大律师,小儿子海归后,在某500强做高管。两人同一年退休后走得很近,回家就夸她的同事福报好,都是妈妈与佛有缘,才使得一家人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我婆婆很羡慕。

老同事自然很欣赏我婆婆有慧根啊,没两月就带她举行了皈依仪式,老太太一向在家里都是特立独行,和一些穿着俭朴的居士们一起去庐山东林寺,去南普陀山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回家后就忙进忙出,神秘地用红布包着东西回来,在自家的顶楼上捣鼓,一家人谁也没在意,直到有一天,我偶尔到顶楼上去才发现,婆婆在顶楼上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佛堂,中间墙上是一幅佛像,桌子上,一尊坐在莲台上的观音,满屋子燃香烟雾缭绕,到处可见用小楷写的阿弥陀佛,地下的蒲垫旁,一个电子念佛机循环播放着佛教音乐……

我把这个发现偷偷地告诉了公公,老人说早知道了,嘿嘿笑了笑接着说:随她,不然她嘴巴长在一家人身上唠叨,她去信佛我们反而清静一些。

的确如此,感觉老太太退休信佛后,脾气好多了,对子女说话也不大声吼来吼去,和从前判若两人,后来她圈子里的居士朋友越来越多,2002年前后,我们这里来了一位从福建云游的僧人,在市郊建了一个寺庙,那位会计师拉婆婆一起,两人各捐赠了10w,子女们觉得老人出手太大方了,又不好意思说,婆婆主动解释了一番,她没有说是股份,只是往后每年都有一点点分红。

我捂着嘴想笑又不敢笑出声来,到婆婆09年去世那年,一家人给她算了一笔账,婆婆每年必去一次东林寺和南普陀寺,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个月以上,做义工不说,每年捐到功德箱的钱至少超过两w,还有一年5~10次左右,买泥鳅,鳝鱼,乌龟,黑鱼等等放生,每年至少花费3000以上,再有些零零碎碎的无法统计,她那些分红全部贴进去都远远不够。

好了,现在回到你提出的问题,“身边有信佛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感受?”

和我婆婆相处25年,老人家退休后信佛有十多年,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信佛的人脾气好,不会轻易发火,轻易不会骂人说脏话

我婆婆信佛后很大的转变就是脾气变好了,她以前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向来都雷厉风行,稍有不如她所愿的地方就发脾气,教育子女也是没耐心,信佛以后静下来了,说话变得和颜悦色,她自己感觉这是平常打坐炼成的结果,佛堂是她日常呆得特别多的地方,除了婆婆偶尔让我帮她去打扫卫生,我很少进去,给我的感觉,那个地方庄重又安静,如果让我一个人呆久了点,多多少少心里有点不自在。

二、和信佛的人相处,说话,吃东西要特别注意

不只是婆婆改变了许多,因她信佛后,对子女有些方面的言行举止有了新的要求,一家人尽可能地说话中,避免婆婆认为比较隐晦的口语,不然婆婆总是用罪过,阿弥陀佛,嘴里说一些听不懂的经句念叨一会,婆婆刚开始信佛的那两年,逢初一,十五就吃素,后来干脆一点点荤腥也不粘,就连炒菜用的锅都另外准备,但凡家里准备了些鸡鸭鱼肉,老太太就念阿弥陀佛,默默走到楼上的佛堂去念经。我们得时常注意,吃什么荤腥时尽量避开婆婆。我感觉,婆婆自从信佛后,容貌比以前和善许多,不像从前为一件小事总唠叨不停。

三、信佛的人平常消费很节省,但用于佛事上就出手很大方

婆婆从小经历过苦日子,是一位精打细算的女主人,感觉婆婆自从信佛后,比以前慷慨大度,她特意换了很多一元二元和五元的零钱,任何时候在路边看见乞丐,她总是随手拿出一些周济别人,经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记得以前在菜场买菜时,老太太常常为一毛两毛和摊主讨价还价,现在则不然,她总是找地摊上年龄大的人,买东西从不问价。特别是每次放生的时候,她常常会一口气把手上的钱都用完,简直和平常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婆婆判若两人。

四、信佛的人坚信因果关系,只要承诺过的话,一定会办到

感觉和信佛的人在一起,说话要非常谨慎,婆婆不允许任何人在她面前说话不算数,因为自信佛之后她特别讲诚信,说过的话从来都不会失信,对于我们无意中做过一些并不起眼的坏事,她会上升到因果的角度严厉批评,没事就跟我们谈起很多积德行善的因果故事,信佛后只要她承诺过的话,就一定会办到,我感觉在婆婆眼里,她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后人积福,有这样一个信佛的婆婆,婆媳关系都会很和谐。

总结一下我的感受:

说实话,身边有一个信佛的亲人,我从刚开始看不惯到渐渐接受,天长日久后可能多少受一点渲染,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很踏实,只是婆婆很多次跟我弘法,我终归不能如她所愿,她评价我慧根太浅,我认为是天生没有缘份。但至今想起来,一点也不排斥婆婆的信仰。

因为婆婆信佛之后和以前有很大变化,哪怕子女们有时候故意拿她信佛的事开玩笑,她也不与你争辩,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你打发了,在年轻人看来,老人的所作所为近乎是毫无科学道理,要是放在以前,婆婆肯定会把子女们骂得一脸的狗血,现在倒是心平气和了,我们其实都知道,她除了表面上是在信佛,但并没搞懂佛学的真谛,所做的一切其实就一个目的,那就是想用自己付出,换来一家人平平安安,所以老爷子一再告诫我们,年轻人可以不认可,但没必要反对。

我的感受是:家里有一个信佛的老人真的挺好。

我信佛,但我跟平常人一样,不说没人能看出来的,修佛就是修心,不是流于形式和表面。

我的妹妹妹夫就是信佛特别虔诚的人。妈妈脑梗人事不醒住院时,妹妹坚持要在病床边用随声听不间断的放佛音听,谁要关掉就生气。后来又要求弟兄们拿钱去做法事,但这一切都没能让妈妈的病有好转,仍旧需要鼻管进食,仍旧大小便失禁,没有意识。求医无效,连药都不给开了,只能接回家中。半年多后,妈妈弥留之际,姐姐姨姨忙着给穿寿衣,妹妹急急忙忙赶来,抓住妈妈的手,边摇边着急地说:“妈妈,快念阿弥陀佛,快念阿弥陀佛!”无奈妈妈这时怎么还能发声。姐姐也急了,一把推开她,嫌她碍事。妈妈还是走了,姐妹们伤心落泪,筹办丧事,妹妹却每天上午不到场,说在自己家闭门念什么经,我们也不懂,也懒得问。

现在回想整个过程,真的觉得妹妹所做的一切对病人毫无用处。我不懂佛法,但潜意识认为学佛是修心,而那些想借佛法来保佑自家发财长寿,甚至想逆天而行的想法太荒谬了。

想来像妹妹这样学佛的人应该不少,这条修行的路走对了吗?我也很替她担心,怕她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而不自知。

我们单位里还真有一个信佛的人,大家都叫她王姐。

王姐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因为年轻的时候感情受挫,至今单身一人,没有结婚。她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我们单位搞技术工作,平时话不多,工作认真,对同事非常友善,不争不抢,谦让他人,我们都很尊重她,她给我的感受就是善良!

王姐偶尔会请事假,一请就是好几天,听别的同事讲她是和佛友一起去山上拜佛去了。王姐不吃肉,鸡蛋也不吃,只吃素菜。

王姐非常懂得感恩,谁要是帮了她的忙,她总会找机会帮别人做点儿什么。

总之我们单位里信佛的王姐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她的善良。

真正信佛的,你根本看不出来。菩萨行者,隐于市井乡野之间。砍柴挑水做饭洗衣看孩子...无怨无悔。

显于人前,烧香拜佛之流,多为妖类。

村里一个70多岁的奶奶,一生信佛,从不杀生,只吃素。每天早起念经,每月都到佛堂拜佛。

在我的印象中,从未见过奶奶生气,也没见过她和别人吵过架。

我们都叫她赵奶奶,在我小的时候,就听妈妈说,赵奶奶信佛,从不杀生。

当时我就好奇,万一赵奶奶不小心踩死了蚂蚁,那算不算杀生呢?地里种的菜有害虫,赵奶奶除不除虫呢?

当然,直到现在,这些问题我都没有问过赵奶奶。

村里有个佛堂,每个月初一和十五的那天,赵奶奶都会起得特别早,备好了糖果、饼干、水果,穿着干净的素衣,走二十分钟的路程,到佛堂念经。

到晚上回来的时候,赵奶奶就会把这些饼干糖果分给我们小孩吃。

赵奶奶在村里一家成衣店打工,赵奶奶经常会拿一个录音机,边放佛经听,边干活。小时候我听到佛经,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似乎是一种空灵的感觉,总之说不上来。

当时,就有些人故意问赵奶奶,你整天听这佛经,也没见佛祖保佑你赚大钱。这时,平日慈祥的赵奶奶就会严肃地说,别乱说话!

赵奶奶家院子里种有两棵番桃树,每到番桃成熟的季节,住在附近的一帮小孩,都会偷偷的翻过院墙,溜进院子里偷摘番桃。

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孩看到赵奶奶外出后,拿了几个砖头垒了起来,站在砖头上爬上了院墙,跳进了院子里,爬上树想偷番桃吃。

那天刚下过一场雨,树干有点滑,有一个小孩刚爬了一半,脚下一滑,从树上摔了下来,屁股摔疼了,大哭了起来。

我们一帮小孩都吓到了,担心被发现,想赶紧翻墙逃走。结果摔跤的那小孩,怎么也翻不过院墙。

这时,赵奶奶回来了,发现了我们。赵奶奶大老远的叫道“哎呀,你们这帮小孩不要摔了啊!”

赵奶奶知道有小孩摔伤后,把那小孩带回了他家,跟他爸妈说要注意看管小孩,不要再翻院墙了。

那小孩的妈妈却认为赵奶奶在告状,指责小孩偷东西,于是暗戳戳地说,信佛的人不都心怀慈悲吗,怎么还跟一个小孩过不去。

赵奶奶从不和人争论是非,听到那小孩妈妈说的话,什么也没说,沉默地走回家了。

回家后,赵奶奶在院子门前挂了一个牌,上面写着“番桃已喷农药,不要摘”。其实,赵奶奶并没有真的喷农药,只是为了防止再有人来偷番桃。

路过赵奶奶家的村里人,看到牌子后,都议论纷纷,说赵奶奶是假信佛,真信佛的人哪有那么小气。

过了几天,赵奶奶摘了番桃,装了几袋,给我们曾经偷番桃的那帮小孩每家送了一袋。

村里又有人说,赵奶奶虚情假意,怕别人背后说她坏话,才不情不愿送番桃。

赵奶奶还是和往常一样,没有辩解,也没有解释,每天早起念经。

当时的我,对赵奶奶也是有看法的。一个每天听佛经、念佛经的人,在年小的我看来,就觉得很奇怪,有点另类,别人对赵奶奶的评价,也多少影响着我对她的看法。

后来长大后,也见过了各种各样的事,再想起赵奶奶,又觉得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和我们一样,没什么区别。

当年村里人那样看待赵奶奶,其实是一种歧视。在他们看来,信佛的人应该心怀慈悲,大方,赵奶奶就应该把她家里的番桃敞开来给大家摘。

信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信仰。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信仰。尊重他人的信仰,也是尊重自己。

我老公每年都要去峨眉,普陀,九华拜佛。每次一个功德箱10000元。在家每天雷打不动500个头,6点开始,10点之后开始工作,晚上继续,完成之后再睡觉。膝盖都有很厚的茧子,他很虔诚,车里放的是佛经,看的是佛经。我也很尊重他的选择。老公在十几年前有一次喝了点酒晚上回家,那时还是下道不是高速,突然驾驶座一侧轮胎爆了,车子失控拐到路边一片棉花地里,刚下完雨棉花地湿车子有了缓冲,人什么事也没有,由于是新盖的一处厂房在路沟搭了一条过车小道,不偏不斜小道救了它,而小道的左右都是护路沟和两排大树。车在前一点或者后一点都会装到大树接着翻到沟里,后果不堪设想。过了几年他的司机去接他,为了躲避行人,车子也是滚下路面在农田里翻了个底朝天,但是人没有事。行善事,做善良的人,把钱财视为身外之物,都会有好报。

家里以前信佛,但我不信,有一次去旅游,亲眼目睹了一些事,回来后就开始在家每天早上上清香,到现在还是这样,该干嘛就干嘛,只是心肠变软了,家庭更和睦,儿女也更好了

我去年开始听佛经,打扫卫生边听边打扫,我以前脾气很不好,听了心静多了,心态也好了好很多,但是不要迷在里面,心中有佛,以善为本:心存善念的人,一定有福报[祈祷][祈祷][祈祷]

我信佛,身边朋友和我在一起应是无拘无束的,我不会约束朋友们的言行,更不会强行要求朋友与我信仰一致。

因为我深知,自己虽信佛,但修为相差甚远,更何况佛渡有缘人,朋友若对佛教无兴趣,我也不会将“佛”经常挂在嘴边,约束朋友这样不可、那样不行,乃至让朋友倍感压力而远离我。

也许有信佛的朋友会质疑我,认为这是自私的表现,只自修而不帮助身边朋友亲近佛教,我只能惭愧的说:我自己尚且还在为红尘中的琐事烦忧,我自己尚未得到真自在,如何教化他人,当自身能力不足时,只有先约束好自己的言行,不要急着教导别人该如何如何。

人们不会因你的信仰而尊重你,但会因你的行为而尊重你的信仰。

我一朋友是杂志社的编辑,她同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布衣布鞋、常年吃素,寡言少语,从来不和同事们闲聊是非,如果有人和她亲近,她会劝人向善、信佛念佛。

朋友和我说起她的这位同事时,也是赞赏有加的,但朋友又说道:同事们虽然敬重她,但却没有人靠近她,觉得和她在一起太过无趣。

我对朋友说:她的修为比我好,她放弃了很多红尘中的乐趣,一心向佛,先自渡、再渡他。

朋友嬉笑道:幸亏你不这样,否则咱们也没啥可聊的了。

因为我放不下的东西还太多,因为我达不到一心一意的念佛、忆佛和枯燥的修行,我哈哈大笑的和朋友开着玩笑。

我虽然从来不劝你们信佛、养心,但我真的很希望你们既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同修,如果你们问我佛教的话题,是我最乐意解答和畅聊的,但若你们不喜欢聊这类话题,我不会主动去说,以免有强迫你们意愿的感觉。

虽然你们不信佛,但你们是我的朋友,知道我信佛,你们很多人都会主动问我一些佛教的问题,甚至有的朋友想去寺庙拜一拜时,都愿意叫我同行,可以给她们做些讲解,这于我而言,是说教的最好时机。

与佛有缘的朋友就此而信佛,与佛无缘或缘份未到的朋友,我们相处起来也是非常融洽,他们说起我时,通常会加一句:我有一个信佛的朋友。

就这一句话,也算是为朋友们种下了佛的种子,待到时机成熟,她们自然会生出佛缘。

朱元璋见在佛不拜过去佛,是不是确有其事呢

当历史成为历史,人们的谈资便多了一项内容,特别是那些真假难辨的传说,又格外会打动听者。八卦,说起来还真是历史悠久,而且岁月证明,每一个人的八卦精神都是认真的。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朱元璋的这桩秩事,它就充满着趣味的同时,却又让人真假难辨,很值得来一起八卦一下。

朱元璋与和尚的不解之缘,来自成长岁月的不堪回首,幸得红巾军将领器重,才得以改变人生

世人皆知,朱元璋从小生活的苦,难够长成人那着实不容易,更何况最终还成了万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这就更加不容易了。

朱元璋出生的那年是天历元年,家里不过是农民出身,而且生活的紧紧巴巴。朱元璋作为家中的第四个孩子,被父母定了个名字:朱重八。

生活太苦,孩子又多,家庭的负担可想而知。朱元璋家就是如此,据说当时老朱家因为太穷,又交不起税赋,只好将孩子们送给别人家。别担心,可能朱元璋天生有异相,所以他爹妈竟没将最小最拖累的他送出去。

但留下并不意味着养活,他小小的年纪便不得不为着食物去打短工。于是,经过人介绍,朱元璋便成了村里地主家放牛的娃儿。

可就这样的生活也没有持续多久,在朱元璋十五岁那年,家乡发生了蝗灾,接着就是瘟疫。至此家人永失,朱元璋为了活命,只好投身到一家寺院。

做了和尚的朱璋除了每天干些零杂活,就是要看老和尚的脸色,但勉强可以填饱肚子。谁知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两年不到,寺院也养不起大家了,小和尚们都被派出去化斋。朱元璋拿着个破钵盂开始流浪人生,这一化缘就走了三年的时间。

这时各地起义已经严重起来,朱元璋也收到了同乡的邀请:参加起义军。朱元璋虽然生活苦,可却志气高,心想:要活下去不容易,起义未必不是出路。于是他竟然真的投身入伍,成为了红巾军郭子兴帐下的一员。

入伍后的朱元璋很机灵,而且有点小智谋,颇受郭子兴的器重。后来因为自己的好人缘,更是让郭子兴将自己至交马公的女儿嫁给了他。古人真纯朴,没房没车的一样娶媳妇。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元璋才算摆脱了朱重八的悲催,过上了努力向前,大胆逆袭的人生。当然,后来的事就是他逆袭成功,并当了皇帝。

通过朱元璋的事似乎更能印证一个道理:人生再坏能坏到什么地步呢,不乱不治,大乱大治,有坏的事情发生时,就意味着好的事情可以开始了。

成为皇帝的朱元璋,旧地重游不拜佛,老方丈高情商回应,化解双方尴尬

从一个放牛娃儿,到一个小和尚,再到一个小卒子,最终成了一国之君。朱元璋自己其实也时时自问:这是真的吗?

所以,有一天他突然觉得有必要去过去生活过的寺庙看一下,来个旧地重游。这是人之常情吧,发达了,光鲜了,都想要回乡去走走。自己的家是没有了,那个寺庙应该还在吧?

就这样,朱元璋一行赫赫扬扬地来到了当年自己出家的寺庙,有人说是少林寺,但这里还真不好求证,反正朱元璋是江苏人,出家也应该是离家不远的一个寺庙,去河南不太可能吧。

当然,现在老朱再回到寺里肯定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了,但他肯定很想让人看自己的脸色。所以当一行人来到大殿内,理应对佛上香参拜的时候,朱元璋停住了,他看看眼前的金佛,再看看陪侍一边的老和尚们,突然问了一句:朕也要跪下来拜吗?

想来朱元璋自己内心也纠结,当年自己穷的时候,拜了多少次都记不清了,但还是被清理出去流浪了。如今自己已经是九五之尊,还有什么拜的必要吗?最为主要的,全天下都是我的,我还求佛做什么呢?

可是这为心里话,别人听不到呀。老方丈在一边眼皮也没抬,直接说了句:“见在佛不拜过去佛。”什么意思?“见”为古意“现”的意思,“见在佛”即当朝皇帝朱元璋,这自然是对皇帝的尊重之意,那不拜过去佛,也是说你都是佛了,还拜什么佛呀。

这话说的,除了让朱元璋心花怒放之外没毛病。就是这出家人都如此高情商吗?佛就是佛,还有过去与现在之分?咱还真不知道这种讲究。

但不管怎么说,因为老方丈一句话,朱元璋心满意足,虽然没有拜佛,但留给寺庙的赏赐那就不用说了。

要不说关键时刻比的是情商呢,要是老方丈太执拗的话,说一定要拜,朱元璋肯定恼了。这下不只是老方丈人头不保,寺庙的走向也不会怎么明了啦。所以,老方丈情急之下的“见在佛不拜过去佛”实在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至于是真是假,那就全凭各人去揣摸吧。

见在佛不拜过去佛,究竟出自朱元璋还是赵匡胤,恐怕出处及真假有待定论

不过,历史就是历史,当我们听完朱璋的秩事恐怕就有人站出来反对了:这典明明出于老赵呀,怎么按在老朱身上了?

嗯,还真有这么一说,而且说得比这更头头是道,连史料记载都有分明的出处:《归田录》。据说这是当年欧阳修记下来的宋太祖实事。

书中这样记载:太祖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不拜?”僧录赞宁曰:“不拜。”问其故。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上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

将其翻译一下,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游幸相国寺,到了佛前烧完香就问陪同的僧录赞宁:“我要不要跪下呀?”

赞宁就说:“不用跪。”当然老赵要问一下为什么了,人家赞宁振振有词:“见在佛不拜过去佛。”于是,老赵非常受用,当下就定了一个规矩:皇帝见佛不用下跪。而且,据说宋朝法制之中,确有这一条。

如此一来,人家此记录是不是老朱夺走的就有点说不准了,毕竟老朱的记录可没人家老赵这么齐全,也不那么接地气,太过生硬。

而且,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想一想: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皇帝,他曾经清贫度日,苦难无比也就算了,但你觉得他会愿意召告天下自己所有的不堪吗?

老朱可不是个糊涂人,《明史》就记载的清楚,认为“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如此杰出的一位君王,会真的愿意将自己打开来,带着臣子们幸游自己出家的场所?这气度未免太宏大了吧?

相反,根据人家老赵家的朝代条例,哪一代的皇帝都是见佛不跪拜的。如此就必然会有一个开端的原因,那始于老赵受僧录恭维也就可以说得过去了。

总而言之,虽然“见在佛不拜过去佛”只是一个趣味的历史小故事,但却在某种意义上告诉世人一个事实:皇上肯定都不爱听真话,但是佛家也不见得都不打诳语。一旦产生了生命或者极端利益的冲突,一切都有可能呀。

关于佛教拜佛的三个人都可以吗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