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到十二月的孝歌有哪些(孟姜女正月到十二月)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正月到十二月的孝歌有哪些这个问题,腊月正月在自己家哭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腊月正月》中的方言有哪些腊月不斗气,正月不吵嘴的含义有哪些呢正月到十二月的孝歌有哪些

腊八过后,买布料、做新衣,搓麻绳、衲鞋底、做新鞋,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中华大地老百姓开始了一年一度盛大节日“过年”的准备工作。在过去农耕土作的历史长河中,和祖国的其他地方一样,聪明智慧的包头人浓缩提炼出了许许多多有关腊月和过年生动有趣的民间谚语和俏皮话。

一、腊八:

过一冬,长一针。过一个腊八,长一个蚂蚱:冬至以后,地球的昼、夜时长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到夏至前,没有山峦遮挡的平原、高原地区的太阳差不多每天固定地提前一分钟升起、推迟一分钟下山。到夏至时,早、晚相加,白昼时间比冬至日大约增加了六个小时。由于地方习俗和地方语言的不同,“一针长”是包头地区农村过去丈量土地的老习惯用语。我们现在说的“步”,在包头地方过去称之为“跷”。左、右腿一前一后都迈完,两跷了才算一步。那时的度量衡还处于解放前的老习惯,比现在国际通用以米为单位换算的市尺要小。按旧尺寸计算,一跷二尺半(0.8米、现在为0.83米)、一步五尺(1.6米,现在为1.67米)。一针长约为240步,它的长度约等╔浏览更多十二星座特征内容请关注:WWW.YuxiNgGu.COM´于384米。过一冬,长一针,过一个腊八,长一个蚂蚱是包头人民间形容冬至后白昼变长的一种形象比喻,并不是准确的量化标准。即是说从冬至到腊八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白天长了好大一节,一个冬天,平地上太阳光照在地上的影子提早或退后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三九尾、四九头,腊八前后,正是一年四季里最冷的时节。包头农谚还有“三九、四九,冻烂碓臼”一说。老包头人在这个时候身上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棉裤、冰天雪地里劳作的不少人还穿上了皮袄、皮裤,毡帽放下了耳箍,棉鞋、毛嘎蹬(羊毛毡靴)上了脚。老包头人形容不依常理出牌的人和事时戏称“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其实为了御寒保暖,长年在外作业,还真有人这么做。百姓盼雪,瑞雪兆丰年。“三白、两树架”指的是雪和树挂(雾松)。处于丘陵式高原地带、靠天吃饭的大部分包头农村,要能在前一个冬天里下上三场大雪(尤其是入冬时下上一场坐冬雪)(坐冬雪落地后一般不会融化,结冰后可以在土地表面形成隔热层,能降低土地的冰冻深度)、再两次出现树挂现象,那第二年一定会风调雨顺,能夺得一个大丰收!而打春后下的雪就大不一样了。老话有“春风吹破琉璃瓦”,”春天的雪,下多深、旱多深”。入冬后地气下行,土地从上往下冻,包头一般的冰冻最大深度能达到1.5米。由于冬季气温很低,雪落在地上后除少量蒸发外,大部分融化后渗入了大地,增加了大地的含水量。而立春后地气上升,地温由上而下提升,白天的气温大多在0度以上。在强烈春风的扰动下,春雪本身融化渗入大地后不但大部分又被蒸发,而且融化后的雪水融解了地表的冻土层,使冻土层内的水分也随之被蒸发,故而才有春天的雪,下多深、旱多深这样的现象。部分学者认为春雪保墒、利于春播的意见不但与老农经验相左、也实在不符合科学道理。春雪与春雨不同,春雨是春天天气转暖后上升蒸汽遇冷后凝结的。这时候风和日暖、沙尘减少、大地消融,土壤能充分接受雨水、蒸发量相对降低,才能够真正起到保墒利苗的作用。

腊八节,家家户户都要熬上一锅腊八粥。“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豆面饿断腰”。虽然黄河沿岸和大后山麦子种的非常普遍,但平素里,包头的老百姓为了省钱、耐饿,莜面和杂粮依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口粮。特别是石拐沟的百姓,几乎上顿下顿离不开莜面和糜米,其他小米、黄米、豆面、荞面、只作为少量调剂辅佐食品。对他们而言,吃白面是奢侈,不到大节一般不会动白面。一年一度的腊八粥,对于长年奉行勤俭节约的庄稼人来说,是少有的伙食改善。腊八这一天,为了不耽误白天的营生,鸡叫头遍、天还漆黑,农村的家庭主妇们已经早早起炕,生火添水,把头一天晚上泡好的黄米、江豆、红枣、核桃仁、葡萄干下到锅里。天色显鱼肚白,大人、娃娃们起炕时,撒着红、白糖,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已端上了桌。“吃完腊八粥,过年搬指头”,腊八一过,过年指日可待,孩子们心急火燎地盼着大年三十早早来临。

二、腊月二十三,灶王(包头地方口语)爷爷要上天

中国祭祀灶王爷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特别是明时成书的《封神演义》广为流传后,神话人物镇守渑池的商纣阵营指挥官“张奎”和夫人“高兰英”被一般老百姓所相约成俗,成为百姓普为贡奉的“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对于辛苦了一年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长年形成的习惯,除服务行业外,包头的制造业——木匠、铜匠、铁匠、糊瓶匠(钣金)、泥瓦匠、画匠(油漆、裱糊、绘画)、笼匠、麻绳匠、柳条行、口袋行、陶土行、纸火行等鲁班行关门放假,煤矿上扫窑歇工,一直到来年二月二后重新开张动工。近四十天里,这些行业是不做买卖的。这些习俗的形成不单单为了迎合“二月二、龙抬头”择日开工图个吉祥,它暗合了实实在在的民意。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起居一直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规律,长年没有假日。夏天天长时,天天蒙蒙亮起床,抓紧时间吃罢早饭后一直干到太阳落山,去除中午吃饭歇晌,一天实际工作时间要达到十一个小时以上。地冻了、冬闲了,地里的庄稼早已收拾停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户人家歇了冬,忙活了一年,制造业的工人们也得喘口气。正月初一到二月二的三十二天是制造行业员工舒展身躯的休闲日,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是老板们留给员工们为小家庭忙忙碌碌的过年准备期。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吃麻糖。老辈时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制糖工艺虽然简单,包头地区盛产甜(糖)菜,却没有制造黑(红)、白砂糖的技术和作坊。解放前的市区商行里也罕见花花绿绿的纸包水果糖,更不要说什么牛奶糖、巧克力了。常见的只有成大块的冰糖(那时没有单晶冰糖提炼技术)和压制橘瓣糖。远离城市的农村孩子们一年也见不到几次糖块。而冬季里麦芽为曲、小米熬制的麻糖倒是货郎子(走村串户的小摊贩)蓝中的必备商品,能让孩子们隔段时间偶然解解馋。

旧中国的老百姓虽然信神敬佛,却常常以自家的心态对待神仙,他们以为神仙也食人间烟火。祭灶日贴在灶台上方套色木刻彩板画的灶王爷爷神像两边都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字样。相传灶王爷爷、奶奶这一天要回归天宫向玉帝做叙职报告,会把家家户户老百姓的衣食起居、心态行为上奏到天庭。百姓们都想让灶王爷爷在玉帝面前添一些好话,盼望着来年降福降利。腊月二十三大人小孩吃麻糖的同时也忘不了给灶王爷爷奶奶们炉膛里塞几块麻糖。

麻糖熬稠出锅时颜色是深暗红色的,称为“红行”(xing)。大块红行趁热反复拉制,颜色渐渐变淡,直到成为条状淡黄色即成了麻糖;继续加温熬制即为“老行”(黑行xing),老行颜色黑红透亮,是吹糖人的绝佳材料。临近小年的货郎提篮里摆满各种各样的麻糖。有用红行和老行做成小粽子式的老麻糖块、有小鼓形状的祭灶(略带专用)圪蛋、有素面或外撒熟芝麻的长条麻糖、有中间孔洞里灌满炒熟黄豆面的灌馅麻糖。有的长条芝麻麻糖外还撒着细碎的青、红丝丁,花花绿绿煞是好看,惹得孩子们直流口水。二十三吃麻糖,大人们常常乖哄小不点们:“吃麻糖糊住了嘴,以后可不许说脏话、乱骂人啊”。

“打瓜掰麻糖,逑愣大惯肠”。麻糖在拉制的过程中中间的气泡拉成了孔洞,农村里的闲汉们往往通过掰断麻糖,比拼麻糖里气孔的多少或大小来赌输赢。虽说是农闲时偶尔动动心眼、寻寻开心,涉及的钱款数额很小,应该无可厚非。就怕有人发了侃劲,比得多了,赢的赢了许多麻糖吃不了,减价处理:输的输一些钱财,庄户人来钱不容易,家里容易起纠纷、闹意见。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是看不起这种行为的,称他们的行为是”不机迷”、”侃货“、“愣惯”、“脑子里住着壁虱(臭虫)、压着黑行(老麻糖块)”、“败家圪蛋”。(傻瓜、二货的几种形容)。

过罢二十三,清扫屋里的犄角旮旯,去除房顶的蜘蛛网、无梁尘,擦家俱洗家饰、白泥水刷墙、米汤浆大炕;浆洗铺盖、被单,洗枕头、筛换荞麦皮;洗门窗、换窗纸、贴窗花;猪、羊早在大、小雪旮旯间卧市季节杀好,烧猪肉、炸丸子、黄焖鸡;淘黄米,煮豆馅、蒸软糕,蒸馒头、做豆包,翻馓子、炸油饼,压粉条、磨豆腐,炒瓜子、炒花生;杀鸡、买鱼,请黄裱、买爆竹、办年货。过大年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三、过年了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光景再紧巴,过年总得给人一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头是必须要剃的。日子再穷苦,不能少了大年三十接神时的饺子,年夜饭是一定要准备的。家家户户辛苦了一年,就盼着合家欢聚的除夕夜大团圆。

年三十一大早,清水撒院、黄土垫圈,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小院中垒好了旺火。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换上了崭新的衣、裤、鞋、袜,小伙伴们东家门进、西家门出,像孔雀般地到处展显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装,就连猫猫狗狗们也兴奋地随着孩子们到处摇着尾巴、撒着欢。

神龛摆正了,年画、云子(家谱)挂起了,门神、对联贴好了。随着二踢脚和小鞭炮噼里啪啦的炸响,敬神、拜祖后,丰盛的年夜饭摆上了桌。这一晚,无论是城里还是乡村,鞭炮和二踢脚此起彼伏,浓浓的砖茶水摆在了炕桌上,炕桌上摆满了红枣、花生、瓜子、栗子、柿饼和不轻易见到的糖果(那时候由于没有长期保鲜和冷藏远途运输的技术,瓜、果、梨、桃等新鲜水果是无法摆到桌面上的),家家飘荡着丰盛饭菜的香味,到处洋溢着欢欢乐乐的气氛。

“过大年、响大炮,枣儿、核桃满炕抛”,“二巴小子(不大懂事的小孩子)过大年,又吃好的又赚钱”。凌晨的旺火一家比一家发(点火)的早,大家都想把财神早一点抢回来。大约早上三、四点吧,各家的旺火都已火光冲天,到处是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接神的饺子煮熟了,磕罢头的小孩子拿到了盼望已久的压岁钱,乐哈哈地咧着嘴、眯着眼睛盘算着自己的小消费计划。神龛前蜡烛通明、香烟缭绕,接神饺子熟了,先得让神仙们尝尝。神仙不喝酒、不吃荤,诚溺神佛的人家除了给神龛前贡奉着干果、点心外,还要特地包上几个素饺子来敬奉神仙。渴求着来年的福到财到、一帆风顺。

四、盼来年

习惯了平时的省吃俭用,习惯了晨起暮落辛勤劳作的生活,除夕夜到正月十五,百姓们兴高采烈地舒展着身躯、享受着好酒、美食。走亲、访友拜大年、儿孙齐聚乐悠悠。到处飘荡着欢天喜地的乐趣,到处是幸福、祥和的笑脸。

年节时的北方天气寒冷,不适宜早耕早种,户外却是天然的大冰柜。受气温的影响,北方过年时间格外地长,年味也分外的足。正月十五以后,天渐渐地热了,腊月备好的年货也差不多吃完了。看完十五后的秧歌、社戏,吃完二月二的饺子,新的一年开始了。“肥正月,瘦二月,糊糊圪茬(豆类、玉米、高粱等杂粮碾子压碎大小不等的颗粒)三、四月”。老辈人靠种地打粮、长工短做,家中很难有较为丰厚的积蓄,春节前后多少有点寅吃卯粮的尴尬。阴历三、四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期,糊糊圪茬度光景的日子真的是在所难免。即便是境况稍好的人家,整个年节只出不进,也感觉有一点压力山大的味道。一付对联说得好:“年年难过年年过,事事难成事事成”(若改为事事想成事事成更是贴切)。年过了、神拜了、肚子圆了、钱袋子扁了。地气热了、冻冰化了、万物复苏、龙的头抬起了。盼今年更加风调雨顺、盼今年天赐福到万家。抖擞精神、甩开膀子,努力吧,今年一定会心想事成的

腊月不斗气,正月不吵嘴的含义有哪些?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说:

1.字面上的含义:

其实“腊月不斗气,正月不吵嘴”,是从俗话中的“腊月忌尾,正月忌头”衍生出来,比较通俗的说法,字面上解释就是,一年中最末尾的腊月里,人们之间不要相互斗气,而一年的开头,正月的时候,大家尽量不要吵架。

2.从“迷信”角度解释含义:

过去的人们,尤其是古代或者近现代时,一般来说,一个家族也好,邻里邻居也好,要是有人出远门“做工”,或者是去城里面做事等等,一年到头是见不了几面的,就算是家人之间,要是住在一起还好,分家之后的话,一年当中,也是只有年底到年初这段时间才能见面。

所以才会有“腊月忌尾,正月忌头”的说法,近代到现在就是“腊月不斗气,正月不吵嘴”说法了。

这是一种流传下来的“忌讳”,主要是一家人一年下来,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了,要是在“年关”的时候斗嘴、吵架,是不“吉利”的,也是犯“忌讳”的。

3.从现实意义解释含义:

其实,这句“腊月不斗气,正月不吵嘴”放到现在,也是很具有生活智慧的,毕竟,流传下来的很多话,其实都是故人生活经验的累积。

尤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现代的社会,高速发展,把很多原来的大家庭,都分成了一个个小家,甚至是单人,所以每到新年的“年关”之时,对于一家人来说,相聚的机会都是很宝贵的,那么做到不斗气、不吵嘴,才是让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好办法。

过年嘛,就是合家团聚的日子,一家人开开心心的不好吗,为了一点小事斗嘴、吵架,得不偿失,也让一家人都不高兴。

总结:

我认为,“腊月不斗气,正月不吵嘴”的含义,可以从字面上的含义说,就是一年中的正月和腊月当中,人们不相互斗气,不相互吵架;可以从“迷信”的含义来说,就是正月和腊月斗气、吵嘴是不“吉利”的,是犯“忌讳”的;可以从现实意义的含义来说,就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年到头,一家人或者人们好不容易见上一面,应该要和和美美的,不吵架、不斗气才是好的生活方式。

光阴似箭如流水,娘一去永不回。

年年月月常想见,越思越想越悲伤。

正月春风暖洋洋,孝子上坟想繁娘,

年酒不见多娘吃,年肉不见爹娘尝。

去年过年爹娘在,今年过年整娘亡。

思念多娘难得见,正月初一哭一场。

二月百花满困春,孝子观花想整娘。

爹娘难比花一样,逢春之时不还阳。

去年花开娘在,今年花开多娘亡。

年年花开难见面,手零花树泪涟连。

三月清明天气长,孝子上坟想爹娘。

娘坟上长青草,冷冷清清好凄凉。

倘若我的整娘在,怎肯放在土里埋。

思念父母难见面,跪在坟前哭哀哀。

四月阳雀催种忙,孝子栽秧想爹娘。

去年栽秧整娘在,还在田头送茶汤。

今年裁秒抬头望,不见整娘在哪方,

思念警娘难见面,提起秧头哭断肠。

五月家家过端阳,标子美酒和雄黄。

去年端午爹娘在,手拿标子拌砂糖.

吃了三杯雄黄酒,醉得昏昏上牙床。

哭我爹娘今作古,拿起粽子无心尝。

六月天气热忙忙,乘凉京想整娘。

我今见床无心睡,坐在凉床哭悲伤。

七月十五秋风凉,火烧福纸与多娘

散钱拿去做路费,整钱拿去买田庄。

父亲领钱交朋友,母亲领钱买衣裂。

思念整娘难得见,跪在灵前哭一场。

八月中秋桂花香,月饼糖果盒内装。

去年中秋爹娘在,又吃月饼又吃糖。

今年中秋又来到,堂前不见二多娘。

思念多娘咽喉哽,手拿月饼哭爹娘。

九月初九是重阳,菊花造酒满缸香。

去年重阳造美酒,娘亲口把酒尝。

吩咐好酒来待套,淡酒留下自己尝。

今年重阳爹娘亡,抱着酒缸哭一场。

十月遍地降寒霜,要送寒衣与多娘。

冬帕冬衣与冬帽,冬鞋冬袜共几双。

长衣交与痛儿父,短衣交与疼儿娘。

思念整娘难见面,火烧寒衣酬爹娘。

冬月落雪冷难当,孝子围炉想爹娘。

去年冬天爹娘病,红火添炭奉示汤。

又接爹娘把火向,再送整娘上牙床。

今年围炉爹娘丧,炉跟前泪汪汪。

腊月家家过年忙,孝子思念多和娘。

自从去年月起,一年不见二高堂。

光阴不觉满周年,烧些福纸与爹娘。

道师灵前把经念,孝子哭得断肝肠。

扩展资料:

陕南一带老人去世后,一般要通过洗尸、停尸、入棺、闭棺和出殡几道程序。过去一般为3天,现在多为一天一夜。从守灵一开始,哭丧歌就是丧礼仪式中少不了的演唱形式。在守灵期间,丧家为了悼念亡灵,慰藉人心,便会请歌手来唱孝歌,也有歌手不请自来的。

歌手大多是业余性质的,他们会唱多种孝歌,有的还能即兴创作,针对死者的年龄、性别和家庭情况来唱。有一人唱的,有对唱的,也有一人领唱,众人续唱或合唱的。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或边敲边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数,如《三点水》、《麻雀闹阵》。

正月到十二月的孝歌有哪些和腊月正月在自己家哭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