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大门择日是以坐山论还是以向论
安大门,紫禁城中最为西北的一座大门,又称西安门。在古代,择日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许多事物,如建筑、婚嫁、掘井等都需要择日。而安大门的择日问题究竟是以坐山论还是以向论,一直备受争议,成为了一个传说。
在安大门正门的门柱上刻有“紫微垣辰星移位,(向)山巨龙出现于兹”的字样,这一表述就暗示着应该是以向山来择日。而在安大门的对称门中,门柱上刻的是“金匮落日(向)海门”,又暗示着应该是以向海来择日。因此,一些历史学家和中国文化爱好者认为,安大门的择日是以向论为主。而另一些学者则持深山散气或坐山论的观点。
在道家的思想中,山脉、河流和谷地被视为地球的内在能量,这些自然地质构造可以通过人的文化活动中的“取向行为”来加以利用和加强。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山脉来择日过节,看似只是一种风俗习惯,实则包含精深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而从现代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人生旅途就像是登山攀岩,需要攀登高峰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因此,可以把求取开门之日,在择日有唯象、唯心和唯道三种方法中,以坐山法为是启程前的人生预演;以向场法为其沿途修养,如旅店所说的“人到山中必贵师”,则是说要遵从形势,从中得到修行之效,亦即要顺应天时地利,抓住时机。
事实上,安大门之所以能够成为紫禁城中最西北的大门,是因为在紫禁城的正西方向就是一片广袤的西山,而在大门的背后则是一片池塘,于是安大门的建造便成为了锁定紫禁城内部方向的关键。此外,中国是有“非正西寓吉”的信仰,认为鬼神会走“歪路”,向着非正西的方向走来——也就是择日的向论。因此,《礼记·王制》说“祭祀之类之大者,夫武、文之庙祥,里闾之众省显,宜以西方尽心礼,从敬备之典;诸方之用,可以间请,以名字去之。”可以看出,择日以向论为主流。
总之,安大门择日究竟是以坐山论还是以向论,历经千年仍然备受关注,其内涵和意义昭然若揭。无论是哲学上,还是历史上,都充满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