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热闹地迎接冬至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代人是如何热闹地迎接冬至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人过冬至的活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古代人是如何热闹地迎接冬至的冬至在古代有哪些习俗冬至的风俗活动是什么

冬至是一个怎样的节日,为何古人很重视?

著名的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如果换成我们中国本土语言习惯,那必然会是:冬至都到了,春节也不会远了。

如今的冬至在人们眼中只是一个节气,并不是特别的重视,但是在古代,曾经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人们对冬至那可是相当的看重。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冬至的历史故事!

冬至也被称为数九、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更是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古人以二十四节气来决定农耕事项,农业在古代是重中之重,故而古人对其十分看重。冬至之后,不久就是中华人民最重视的春节,冬至也因此被称为“亚岁”,冬至预示着新的一年的来临,对于人们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不仅如此,冬至日也被古人作为祭祖之日,古人重视宗族礼法,对祭祖事宜更是重视异常。三牲之礼、三茶五酒这样隆重的祭祀仪典也让冬至这个节气的地位水涨船高,因此还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由于冬至的重大意义,终年漂泊在外的游子们也都会回家一同祭祖,这也让冬至平添了团圆、圆满的氛围。

没有娱乐节目的冬至,都是耍流氓!

冬至时节,万物蛰伏,骑马打猎、踏青游玩是不大可能,但是古人也用自己的智慧给自己的冬至节气创造了乐趣。

比如说“数九”,这是古人发明出的游戏,在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听爷爷奶奶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这个就是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的九九歌,老辈农村人基本都会背,这个九,就是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数九天为一个九,从“一九”一直数到“九九”,一共八十一天。

除此之外还有“消寒图”,这也是古人消磨时间的一种游戏,玩法很简单,就是在一张图画一个大的九宫格,在大的九宫格中的每个格中再画一个小的九宫格,这一张纸上就有一共八十一个小格子。

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也说:“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每一天都在小格子中写个字、画个符号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八十一天之后,消寒图就完成了。

很多人感觉,这也没看出来多有意思啊!其实是不了解古人的生活,古人没有现在这些手机、电脑,尤其是北方地区,每到冬天的时候就没有活干,整天猫在家里,因此只能想到这种娱乐方式了。

古人冬至时都吃啥?为何北方流行“好吃不如饺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中华儿女都很注重“食”之一道,不仅吃的精致,而且花样还多。

不同地区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南方地区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学习更多生肖属相年龄 知识请关注:wWw.yUeXinggU.cOM】遵循古时祭祖祭神的习俗,祈求平安,苏州人吃冬至团、福建人做米圆、潮汕人吃冬节丸,至于为什么都是圆的,应该是取团圆之意。

客家族的族人认为冬至这一天的水味道最醇厚,因此他们总会在这一天酿酒,这个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

四川地区的百姓通常会在冬至这天吃羊肉、喝羊肉汤,他们认为羊肉补肝明目、温补脾胃,最适合在冬日里吃了。杭州地区的人们往往会在冬至这天吃年糕,寓意着年年长高,这种习俗从清朝时期流传至今,表现了人们吉祥如意的愿望。

作为一个东北人,东北人在冬至这天通常都会吃饺子,大概很多地方也是这种风俗习惯,毕竟有一句话叫做“好吃不如饺子”。

话说这个传统还与著名的医圣张仲景有关,传说张仲景在返乡途中看见北方的百姓在寒冬中受冻,连耳朵都被冻伤了。

张仲景看见百姓们受冻心中不忍,便用羊肉和可以驱寒暖身的药材做馅,用面皮将它们包起来,包出来一种很像耳朵面食,张仲景将这个药叫作“驱寒娇耳汤”,并且免费赠与百姓。从此之后,北方的人们就会在冬至这一天做驱寒娇耳汤,这也就是后来的饺子。

关于冬至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哪些?

在冬至时,有着“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习惯,而冬至这一天吃馄饨则与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有关系。

传说在吴越相争之后,越王勾践战败,成为吴王夫差的奴仆。为了迷惑夫差,美女西施被送到吴国,成为了夫差的宠妃。

冬至这日西施做了带馅的面食送给吴王夫差品尝,吴王很高兴,问西施这是什么食物?西施说这是馄饨,其实是暗指吴王夫差混沌糊涂,是个昏君。后来,冬至吃馄饨这个传统就流传下来了。

南方地区有些人会在冬至时节吃赤豆饭,目的是为了驱赶疫鬼。传说从前有个共工氏,他的儿子十分不争气,作恶多端,惹得人们怨声载道。

他在冬至这天死去了,变成了疫鬼,骚扰附近百姓。但是赤豆正是这疫鬼的克星,于是在冬至这天,百姓们都做赤豆饭。为的就是驱除疫鬼,祈求健康。

冬至作为古人十分看重的节日,在今天虽然不如当初那样受人重视,但是仍然很受人们喜爱。还是有很多人会遵从传统习俗庆祝冬至,但是也有许多的年轻人,对冬至等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于不屑一顾。

如今的中国逐渐国际化,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要坚持文化自信,弘扬属于我们的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古代,冬至又称为“冬节”“贺冬”“消寒节”。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问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在冬至日有很多丰富的习俗活动。

祭祀

先秦时期,冬至是节令之首,是举行祭祀仪式的重要时间节点。因为冬至是阳气上升的时节,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天神、人鬼,而祭祀是为了迎接阳气的再生和祛除灾祸不详。朝廷会举行特定的天人沟通仪式,民间则是备办饮食祭祀先祖。

朝贺拜贺

从汉代开始,改行太初历,冬至不再作为岁首,被称为“冬节”,同时,敬老的文化也开始被引入冬至,逐渐形成了“贺冬”的习俗活动。在朝廷,有朝贺之礼:官员在冬至这一日要进宫给皇帝朝贺,宋代时被称为“排冬仪”。同时,皇帝也鼓励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而官员之间则流行互相“拜冬”的礼俗。在民间,人们会穿上华美的衣服,互相拜贺,尤其是拜贺尊长,馈送节令食品,-起聚会举杯相庆。妇女们也会给家里的长辈奉献新做的鞋袜。

③休假

从唐代开始,冬至的习俗越来越完备丰富。朝廷非常重视这个节日,甚至冬至日也像元日一样都休假七天。

④占候、颁历、数九

冬至这天,朝廷会通过观察天气风两寒温变化,推测自然灾异或年成,并在此日颁布历法。同时,朝廷和民间也会举行各种形式、内容不一的“数九九”游戏。(具体内容参考上篇笔记《古代冬日游戏整理》)。

5.吃食

吃北方地区

从唐代开始流行冬至日吃馄饨。一些富贵人家求新奇,会做十余种不同特色的馄饨,放入同一器皿中,称为“百味馄饨”。除了馄饨外,明代后期,京城的百姓也把兔肉羹和冬笋作为节日食品;清代时,北京的旗人在冬至祭祖后,会围坐分吃祭过祖宗的“白肉”。民国时期,北方地区开

始有了吃饺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东汉神医张仲景,他为了不让人们冻掉耳朵,给大家煮羊肉汤,形似“娇耳”下锅,人们在这天吃饺子,意味着不会冻掉耳朵。

南方地区

浙江个别地方冬至的食俗与北方相近,其他地方

却各不相同:

南朝荆楚一带地区有冬至吃赤豆粥的习俗;明代

时,江南地区冬至吃“花糕”,喝分冬酒;清代,

苏州的冬至食品是冬至团;福建汀州作的是米

圆;广西北流县要包米粽,广东增城县要作糍

粑,云南楚雄县做的是糯饼饭。民国时期,福建

有的地方有吃搓丸子的习惯,同时,江南很多地

方也有在冬至日吃豆腐的习俗。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祭天—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的一种方法,是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南吃团子—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

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每逢冬至日清晨,南方各家各户都会开始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更豆、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亦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北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亦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之事。

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民众施舍“祛寒娇耳汤”。

—消寒会—

《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

后人在冬至之后,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

《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献袜履—

古代女子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鞋袜。

三国时魏国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言:“亚岁迎祥,履长纳庆。”

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

后唐《中华古今注》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后妇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袜履,便相沿成习。

旧俗中无论南北,都流行这一风俗,寓意“阳生于下,日永于天,长履景福,至于亿年。”

因此,在过去,冬至也称为履长节。

—窖鲜花—

宋朝时,北平人在冬至后,挖地为窖,以焰火熏烤,在窖中种植花卉瓜果,时常浇灌,使其生长。

明代张置的《疑耀》中有较为具体的记述:“京师风俗,人冬以地窖养花,其法自汉已有之。汉室大官园冬种葱韭菜茹,覆以屋房,昼夜嫌温,火得煌气,诸菜皆生……今内家十月即进牡丹,亦是此法,然在汉止言覆以屋房而已,今法皆掘坑堑以窖之。盖人冬土中气暖,其所养花木,借土气火气相半也。”

冬至正午之时,卖花声便在街巷中到处响起,女子争相购买。山茶、茉莉、慈兰、珠兰之类的鲜花,用铜丝编制成别致的形状,或如半环,或缀成圆环,可在鬓边斜挂或襟前点缀。而芍药、碧桃、海棠、玫瑰等花,选取鲜嫩待放的花苞,围插成巨球或者制成彩篮,悬挂在帐中,芳香四溢,令人陶醉。

关于古代人是如何热闹地迎接冬至的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