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末岁尾,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给财神上供品。无论是财神爷还是福神爷,都是人们心中的神明,时刻保佑着家庭的兴旺和幸福。而对于这些供品,人们则会在初六或初七这两天撤下来,然后尽快清理干净。那么,这个习俗的来源又是什么呢?
先说“给财神上供品”这个习俗的起源。相传在汉朝,有一个叫刘君的人,家道中落,每天过着很清贫的生活。有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小饼干,他准备将它带回家去和家人分享。但是,在回家的路上,他却遇到了一位年轻人,这位年轻人看上去有些瘦弱,刘君决定将他邀请回家一起吃饭,谁知道这位年轻人不仅食量惊人,而且还额外加入了野菜和鸡蛋做的饭团。当刘君和家人看到他这么慷慨,感到相当感动之时,年轻人却已经离开了。不久之后,刘君的生意开始好起来,他的家庭也逐渐变得富裕。因此,人们对于财神爷的信仰日益增强。
而在撤下供品的时间方面,也有着一些讲究。通常人们会选择初六或是初七这两天将供品收起来。一般来说,刚过完春节头几天,人们便会跟着民俗的习惯在家里供奉一些财神爷的神像或是供品,表示对于财富和福气的追求和尊重。而选择初六或初七撤下供品,则跟古代人们的传说有关。相传古时有一个怪兽,名为“年”,每年都会在春节这个时候现身,恐吓乡亲,使得百姓们不敢出门。其中,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九、三十这四天则是“年”的高峰期,更是人们备受威胁的时候。为了避免年的魔咒,古代人们就在初六、初七这两天开始收摆财神爷、福神爷的供品,以期带来好兆头,祈求新的一年里安居乐业,合家幸福。
在现代社会,给财神上供品成为了一种习俗,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家人之间互相赠送红包,还是在公司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拜神递财,都是在对于财神和财富的追求与崇敬之中凝聚起来的。而这种习俗的底蕴和特点,始终是相当令人激动和亲切的,在许多文化节日和重要场合中,都会体现出这种传统的价值和深意。
总而言之,给财神上供品这个传统习俗,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文化之中,而其起源和延续,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财富、幸福和繁荣的追求和理念。撤下供品的时间在民俗的传统中也有所涵义,初六或初七这两天更是有着深厚的讲究和意义。在今天,虽然这个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但是人们对于给财神上供品的习俗,始终是承载着吉祥和美好的期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