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二十四节气及其特征有哪些的一些知识点,和惊蛰时分气候的特征有哪些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节气的特点二十四节气及其特征有哪些一雷惊蛰始是什么节气 惊蛰时分天地生发万物始荣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都有什么特点又近农历上的立夏节气,自然就想起了存放白煮蛋的袋子。那东西是编织成丝网状的,下面拖出一些来,头里连了一个绳子环,可以挂在小孩子的颈脖上。袋子各样颜色的都有,可是圆鼓出来被网眼遮罩着的蛋壳,颜色全部是一个样子的。现在吃随便什么样的蛋都很普通,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立夏时节在孩子们身上再要看见那些色彩艳丽的蛋袋子,已经不多了。
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是一种风俗,说法各地不一,但总体上的意思是大同小异的。也许是蛋的形状如心,大家就认为吃了白煮蛋以后可以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也有人们认为立夏之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剥了蛋壳的白煮蛋光生生的,吃一点下肚,将来人体皮肤也那样光滑不生疖子。总之,立夏时分吃蛋是有益于身体更健康的。正是基于此,立夏日的一早,大人就忙着煮锅子中整个的蛋。等到刚煮熟,滤去沸滚的水,加入冷水浸泡。一冷一热,物体收缩的道理,到吃白煮蛋剥壳时就不粘皮了。等煮熟的蛋冷却下来,擦干水分,套在编织好了的网眼蛋袋子里,分发给小孩子挂上,满心喜欢的孩子们就奔着跳着上学,去幼儿园。
对挂在脖子上的蛋袋子里面的囫囵一个蛋,孩子们十有九个是爱不释手的。色泽的漂亮,使他们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这样还是舍不得一下子就吃掉,往往不挨近回家时是不敲碎蛋壳的。有些好胜性强的孩子们就三五成群,玩起了斗白煮蛋的游戏来。蛋是分两端的,尖的那里为头,圆的部分是尾。斗白煮蛋时,蛋头上的那里对好蛋头,蛋尾部分相碰蛋尾部分。一个一个如此斗了过去,破壳的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上胜的为第一,这个白煮蛋称大王;蛋尾部分这边胜的为第二,这样的蛋叫做小王,或者二王。孩子们是这样来嬉戏的,当然大人吃起白煮蛋来就没有那么多的花样了。
立夏时令,人们还吃的有竹笋,称为全笋。大家的愿望是人人希冀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跋涉远路,行道千里。这时,也正好是豌豆和蚕豆上市的季节,带壳豌豆、蚕豆形如眼睛,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蚕豆来祈盼一年里眼睛像新鲜豌豆、蚕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另有一种风俗习惯就是过磅一***重,也叫“秤人”。立夏“秤人”会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而在报分量的数上也是有图吉利叫法讲究的,一般情况下要做到逢九进十,还对女子和小孩的分量数有一定的讨口彩规矩。
总而言之,上述的所有这些举止,其目的是出于祈求身、心、腿部等重要部位健康无恙,防止生病,顺利度过炎夏的美好愿望。我们中华民族大地上,能够保持着这样的农历节气习俗,看来还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吉利的
********************************************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
秋天都有哪些节气?分别有什么特点?各地在这些日子的习俗又是什么?秋季是指立秋至立冬之间的一段时间,其中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重要节气。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初秋湿热较甚;白露后雨水减少,气候干燥,昼热夜凉;寒露后天气很快变冷
秋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过度季节。阴历为7至9月立秋到立冬,阳历为9至11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这一段时间
立秋:8月8日
处暑:8月24日
白露:9曰8日
秋分:9月24日
寒露:10月9日
霜降:10月24日
立秋习俗:许多地方到了“立秋”的时候都有“贴秋膘”的习俗,什么是“贴秋膘”呢?在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处暑:
出游迎秋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5]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5]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5]
泼水习俗
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日本各地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白露:
到了白露节气,秋意渐浓。旧时南京人
白露茶
十分重视节气的“来”和“去”,逐渐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节气习俗。
说到白露,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买点白露茶。
米酒
白露米酒
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程酒,古为贡酒,盛名入远。《水经注》记载:“郴县有渌水,出县东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馆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也。”、渌酒均系传世美酒。《晋书.武帝纪》:“荐、渌于太庙”,可见程酒当与、渌媲美。《九域志》亦云:“程水在今郴州兴宁县,其源自程乡来也,此水造酒,自名‘程酒’......>>
一年24个节气中春分有什么特点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天子日坛祭日。
《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民间活动上,一般算做踏青的正式开始。活动有:一放风筝,妇女小孩放风筝。并在风筝上写祝福希望天上神看到。二簪花喝酒:无论男女老少都簪花。三野外挑野菜:朱淑真《春日杂书十首》:写字弹琴无意绪踏青挑菜没心情。饮食方面,则有春菜,春汤,春酒等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立春气候特征:白昼逐渐变长,气温回暖,人体血液代谢旺盛。健康提醒:少吃酸性食物,养生以养肝护肝为主。雨水气候特征:降水增多,气温回升快容易导致春困。健康提醒:注意调养脾胃,增加运动缓解春困。惊蛰气候特征:天气回暖,雨水增多,气候变化大。健康提醒:补充水分,防寒保暖应付多变天气。春分气候特征:昼夜平分,气候温暖潮湿,关节炎进入多发期。健康提醒:多食用清热解毒、温补阳气的食物。清明气候特征:气温回暖,阳气升腾,高血压进入多发期。健康提醒:不宜进补,低盐饮食缓解高血压。谷雨气候特征:气候以晴暖为主,早晚时冷时热,易发生神经痛。健康提醒:适度保暖,多食蔬菜调理肠胃降火气。立夏气候特征:连续五天日均气温达22度以上标志着夏季到来。健康提醒:多喝水以退热降火滋养阴液。小满气候特征:气温明显升高,气候潮湿容易发生皮肤病。健康提醒:清爽清淡饮食为主,注意清利湿热。芒种气候特征:天气湿热,是一年中人最懒散的时候。健康提醒:清热降火,充足睡眠,运动提高活力。夏至气候特征: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旺,适合治疗冬季疾病。健康提醒: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增加盐分的摄入。小暑气候特征:热浪袭人,时有暴雨光顾,消化道疾病多发。健康提醒:肠胃吸收力下降,注意饮食卫生。大暑气候特征:酷热多雨,容易中暑,暑热夹湿常使人食欲不振。健康提醒:充分休息,避免暴晒,清淡饮食。立秋气候特征:气候渐变,人体仍感觉燥热难忍。健康提醒:多食酸味果蔬,养胃润肺以备秋凉。处暑气候特征:暑热余威明显,但气温开始慢慢转凉。健康提醒:调整睡眠时间,饮食偏向清热安神。白露气候特征:暑气渐消,白天气温适宜,夜间气温较低。健康提醒:滋阴益气的食品对身体大有益处。秋分气候特征:逐渐昼短夜长,每场秋雨都会带来明显降温。健康提醒:运动保健,针对性地治疗冬病。寒露气候特征:热冷交替明显,人体阳气渐退,阴气渐生。健康提醒:饮食清淡柔润,起居注意保暖。霜降气候特征:天气时有反复,人体逐渐感觉季节的肃杀和萧瑟。健康提醒:以平补为原则,注意肺的保养。立冬气候特征:气温迅速下降,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来维持体温。健康提醒:多食用热量较高的膳食,增加维生素。小雪气候特征:天气常是阴冷晦暗,抑郁症病情容易加重。增加户外活动调节心态,饮食多果蔬。大雪气候特征:气温持续降低,哮喘进入高发期。健康提醒:进补的好时节,辅以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冬至气候特征:冷空气活动频繁,人体阴气较重。健康提醒:防寒保暖,及时补充高热量食物。小寒气候特征:常有寒潮暴发,会带来剧烈降温,易发生冻疮。健康提醒: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大寒气候特征:冷空气刺骨,气候相当寒冷,心血管疾病高发。健康提醒:冬不藏精,夏必病温,注意节欲养脏。
二十四节气歌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歌在语言上的特点:简洁、概括性强,通俗易懂。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各自在语言上的特点新语言,好吧帮顶。。。。。。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春暖春种,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再往细分,便又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各有不同的特征,认识和掌握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及更替变化规律,对饮食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二十四节气简述二十四节气表征一年中天文.季节、气候的更替变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特的创造。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它不仅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在养生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春季六节气的气候特征“春季,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至,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季六个节气,寒冷渐退,春风送暖,草木萌发,万物复苏,一派万象更新、生机蓬勃的景象。
(1)立春立春在每年阳历2月4日前后。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舂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到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逮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虽然立了“春”,但是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保健养生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为了身心健康、祛病延年的人们,正在创造着生命的春天。
(2)雨水雨水在每年阳历2月19日或20日。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
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但是,寒潮仍有入侵的可能,届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健康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应该在这个时节里让生命更加蓬勃旺盛。
(3)惊蛰惊蛰在每年阳历3月5日或6日。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生机盎然。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人制宜地安排保健养生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4)春分春分在每年阳历3月20日或21日。“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文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日还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我国平均地温已稳定超过10℃,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而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春分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无论南方北方,春分节气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我国的台湾省更是兰花盛开的时候。
(5)清明清明在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健康的危害。
(6)谷雨谷雨在每年阳历4月20日或21日。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以上。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促使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夏季六节气的气候特征夏季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1)立夏立夏在每年阳历5月5日或6日。立夏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夏季开始,二是指万物至此皆已长大,“夏”原意为“大”之意。但是,全国各地冷暧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立夏时节炎暑将临,气温升高,雷雨增多,动植物进入生长旺季。
(2)小满小满在每年阳历5月21日或22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此时节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对植物生长有利,在江南一带,气温平均22℃左右,最高气温可达35℃。
(3)芒种芒种在每年阳历6月5日或6日。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芒种时节进入典型的夏季,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嚣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什物容易发霉,所以又称这段时间为霉雨时节。
(4)夏至夏至在每年阳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进入炎热夏季,万物在此时节生长最旺盛。
(5)小暑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小暑在每年阳历7月7日或8日。
此时天气虽热,但未达到极点,小暑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个节气,并会出现大暴雨、雷击和冰雹。
(6)大署大暑在每年阳历7月23日或24日。“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此时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使人酷热难耐。但是,燠热的大暑正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4.秋季六节气的气候特征秋季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季六节气阳光和煦,气温渐降。硕果累累,万物成熟,气候干燥,进入由热转寒的过渡阶段。
(1)立秋立秋在每年阳历8月7日或8日。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秋是肃杀的季节。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
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
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
(2)处暑处暑在每年阳历8月23日或24日。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颐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全国各地也都有“处署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觋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
(3)白露白露在每年阳历9月7日或8日。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气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同为白露节气,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结,而南方有些地区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时分桂飘香”的说法。
(4)秋分秋分在每年阳历9月23日或24日。秋分这天,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候鸟,如大雁、燕子等都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5)寒露寒露在每年阳历10月8日或9日。寒露时节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此时气温更低,气候从凉爽逐渐转寒,早晚温差更为明显。
(6)霜降霜降在每年阳历10月23日或24日。霜降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
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开始有白霜出现。~天中温差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
5.冬季六节气的气候特征冬季从立冬之日起到立春之日至,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季六节气,气候寒冷,草木凋零,虫蜇冬伏,万物闭藏,自然界充满了寒冻之意。
(1)立冬立冬在每年阳历11月7日或8日。“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2)小雪小雪在每年阳历11月22日或23日。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其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暧的季节。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
(3)大雪大雪在每年阳历12月7日或8日。“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表示从此开始降雪大起来。大雪节气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来,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人们盼着在大雪节『推荐更多星座解说 常识请关注:wWw.xZmenG.cc,】气中看到“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可见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的吉祥与否。
(4)冬至冬至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渐升,阴气渐降。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三九是天气最冷、地面积蓄热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在我国长江流域更有“天虽寒,独有腊梅来争妍”的迷人景观。
(5)小寒小寒在阳历1月5日或6日。寒是寒冷之意,表示冬季的寒冷已经开始。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冷团。”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
(6)大寒大寒在每年阳历1月20日或21日。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这一节气里气候比较干燥,降水稀小,常有寒潮、大风天气。
一雷惊蛰始有什么含义
惊蛰这一天的时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这一天的时候,是干支历卯月开始的时间;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时至惊蛰这一天的时候,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真实的一种反映自然的是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惊蛰时分天地生发万物始荣。它是古时候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真实的一种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惊蛰有什么说法
二月,其实是卯月,惊蛰为节,春分为气。此时的卦象内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组成大壮卦。惊蛰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立冬以后,部分动物钻到地底下面进入冬眠的状态,古时候称作蛰或者蛰伏。震代表雷,到了二月雷天大壮的时候,第一声春雷炸响这些动物才会出洞,所以称作惊蛰。如果在惊蛰之前就种下种子农作物是不会发芽生长的,一定要惊蛰的第一声春雷之后才开始慢慢的抽芽。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