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佛弟子能养宠物吗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佛说养猫的果报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蓄猫狸是什么意思佛弟子能养宠物吗谁知道道家或佛家的名言养狗有没有触犯大乘菩萨戒蓄猫狸戒第十五蓄养畜兽不净施戒第十六这两戒的嫌疑?
一般情况下不能养,因为我们容易起执著,但动物没吃喝,无家可归,这个可以收养,经常放佛号给它听,佛法里戒律都有开遮持犯,你是利益众生这个可以
佛弟子为什么最好不要养宠物
不论是否信佛、皈依,最好不要饲养。
1、佛经中有明确开示,不要蓄养牲畜等动物(包括宠物),否则,主人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造作种种恶业。
2、因果上的理解:
圈养(缸养、笼养、栓养——拴著动物的脖子、腿、身体等),等于“囚禁”了他们!将来因缘会遇时,自己就会遭到“囚禁”(枷锁系缚、牢狱之灾等)。
缸养鱼类,水体太小,鱼类在其排泄物污染的水中生活,严重缺氧,最后往往会窒息而死。将来因缘会遇时,会如何呢?可想而知!
养了动物,你就难免把不干净的、接近变坏、或已经变坏的食物喂给动物吃。将来的果报,也可想而知。
(现在已经蓄养的,要给他们作三皈依、替他们忏悔恶业,经常回向他们早得人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佛道。蓄养鱼类的,若能放生的品种,应尽快放掉,给他们自由生存的空间,以后不要再买。)
3、人与动物宠物朝夕相处,日久生情、生嗔恨心、打骂动物、对动物说绮语、动物对人生起情爱的……,实在太多了!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4、《优婆塞戒经》中言: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蓄猫狸,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蓄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5、明了以上道理后,就不能再刻意去购买来饲养了。
6、若以慈悲心收养流浪的动物,并予以皈依的,值得赞叹,但若长期蓄养,也应努力保持“慈悲心”,不生爱染心。
不与畜生结缠缘
在佛经上曾提到,佛教徒不得畜养牲畜,不与畜生结缠缘。
但常有人疑惑,依佛理来说众生皆有佛性,那又为什么不可以畜养畜生呢?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人曾经养过狗,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进出时常带着它在身边,跟它非常亲近,有一天你无法带着它时,它会像小孩子般的撒娇(呜呜地叫)或一直跟在你后面,你叫它不要跟着你,它还是一直跟着。你骑车嘛,它也会追着你跑。这就是人与狗相处产生出来的感情。
或许,你也曾经听说过,有些人会因一只宠爱的狗、一只宠爱的猫、一只喜爱的鸟死掉,而伤悲犹如痛失亲人一般,这也是与宠物结缠缘的现象。
佛说众生之所以生死轮回不休,皆因“情爱欲”牵缠无法解脱,且在佛教因果论来说,牲畜皆因“愚痴”而堕为畜生道,与其结缠缘,将来它会投生为你的眷属,缠着你;因其愚痴,所以,会带来许多困扰,障碍你修行、解脱。
因此,佛告诫世人,不要畜养牲畜,更不可与其结缠缘。
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应当避免畜养牲畜,不与牲畜结缠缘,以免日后惹来无谓的烦恼、结下久远的轮回因缘。
《妙法莲华经》:
……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宣化上人讲解:
“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像这样的人,不会再贪恋世间人所快乐的这些个东西。“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他不会欢喜看那个又是什么《圣经》,又是什么《福音》等的外道书籍。不单外道的经典,他不会欢喜,就是外道手绘的画或书写的字,他都不欢喜的,不愿意看去。
“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不亲近外道的人,也不亲近这一切作恶的人。什么人呢?“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或者屠夫,就是杀牲畜的,就是旃陀罗这个屠者。或者畜养猪、羊、鸡、狗的人——修道的人,不畜......>>
什么是优婆塞菩萨戒
居士菩萨戒律
六重戒、二十八轻戒录自优婆塞戒经(凡受菩萨戒,须半月诵此戒本一次,女居士诵时,将文中优婆塞改为优婆夷)
六重戒一、不杀生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二、不偷盗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二重。三、不虚说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三重。四、不邪淫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四重。五、不说四众过罪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所有过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五重。六、不沽酒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沽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六重。二十八轻戒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善男子,如佛所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二、耽乐饮酒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三、恶心不能瞻视病苦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四、有乞者不与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匈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五、见四众不能迎拜问讯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优婆塞、优婆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或有重病,或在禅入定,说法众中或坐,非犯)六、见四众毁戒,心生骄慢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骄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七、月六斋不加受八戒、供三宝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八、不往听法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九、受僧用物(未入僧数,故不应受。或于寺中暂用,非犯)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此云四方僧物)卧具、床座,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十、饮有虫水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疑则应谛观,应用滤囊)十一、险难独行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十二、独宿尼寺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十三、为财打人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童仆、外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十四、残食施四众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残......>>
佛弟子能养宠物吗?
不论是否信佛、皈依,最好不要饲养。1、佛经中有明确开示,不要蓄养牲畜等动物(包括宠物),否则,主人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造作种种恶业。2、因果上的理解:圈养(缸养、笼养、栓养——拴著动物的脖子、腿、身体等),等于“囚禁”了他们!将来因缘会遇时,自己就会遭到“囚禁”(枷锁系缚、牢狱之灾等)。养了动物,你就难免把不干净的、接近变坏、或已经变坏的食物喂给动物吃。将来的果报,也可想而知。(现在已经蓄养的,要给他们作三皈依、替他们忏悔恶业,经常回向他们早得人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佛道。蓄养鱼类的,若能放生的品种,应尽快放掉,给他们自由生存的空间,以后不要再买。)3、人与动物宠物朝夕相处,日久生情、生嗔恨心、打骂动物、对动物说绮语、动物对人生起情爱的……,实在太多了!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4、《优婆塞戒经》中言: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蓄猫狸,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蓄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5、明了以上道理后,就不能再刻意去购买来饲养了。6、若以慈悲心收养流浪的动物,并予以皈依的,值得赞叹,但若长期蓄养,也应努力保持“慈悲心”,不生爱染心。================不与畜生结缠缘在佛经上曾提到,佛教徒不得畜养牲畜,不与畜生结缠缘。事实上,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人曾经养过狗,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进出时常带着它在身边,跟它非常亲近,有一天你无法带着它时,它会像小孩子般的撒娇(呜呜地叫)或一直跟在你后面,你叫它不要跟着你,它还是一直跟着。你骑车嘛,它也会追着你跑。这就是人与狗相处产生出来的感情。或许,你也曾经听说过,有些人会因一只宠爱的狗、一只宠爱的猫、一只喜爱的鸟死掉,而伤悲犹如痛失亲人一般,这也是与宠物结缠缘的现象。佛说众生之所以生死轮回不休,皆因“情爱欲”牵缠无法解脱,且在佛教因果论来说,牲畜皆因“愚痴”而堕为畜生道,与其结缠缘,将来它会投生为你的眷属,缠着你;因其愚痴,所以,会带来许多困扰,障碍你修行、解脱。因此,佛告诫世人,不要畜养牲畜,更不可与其结缠缘。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应当避免畜养牲畜,不与牲畜结缠缘,以免日后惹来无谓的烦恼、结下久远的轮回因缘。《梵网经》说:“若佛弟子,不得长养猫狸猪狗”。理由有四:一、防患对宠物的情执。二、养宠物要用心费时,一定会影响用功,以至道业难成。三、大部分动物本来就是在野外活动生存比较自然自在。即使人养的时候山珍美味,也象在牢中吃大餐一样。四、动物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寄生虫类,为了宠物的健康而加以扑杀的话,却惹上杀生的罪过。须知佛教中众生平等,寄生虫和宠物也无分别。因此,受菩萨戒之佛子,基于慈悲心和用功心,当不畜养宠物。
学佛可以养宠物吗
佛弟子最好不要饲养宠物。
佛经有明确的指示,不能蓄养动物。佛在《优婆塞戒经》中言: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蓄猫狸,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蓄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梵网经》说:“若佛弟子,不得长养猫狸猪狗”。
从因果上的的角度来看,圈养(缸养、笼养、栓养——拴著动物的脖子、腿、身体等),等于“囚禁”了他们!将来因缘会遇时,自己就会遭到“囚禁”(枷锁系缚、牢狱之灾等)。
不与畜生结缠缘
佛说众生之所以生死轮回不休,皆因“情爱欲”牵缠无法解脱,且在佛教因果论来说,牲畜皆因“愚痴”而堕为畜生道,与其结缠缘,将来它会投生为你的眷属,缠着你;因其愚痴,所以,会带来许多困扰,障碍你修行、解脱。因此,佛告诫世人,不要畜养牲畜,更不可与其结缠缘。
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应当避免畜养牲畜,不与牲畜结缠缘胆以免日后惹来无谓的烦恼、结下久远的轮回因缘。
佛弟子为什么不能饲养宠物
不论是否信佛、皈依,最好不要饲养。
1、佛经中有明确开示,不要蓄养牲畜等动物(包括宠物),否则,主人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造作种种恶业。
2、因果上的理解:
圈养(缸养、笼养、栓养——拴著动物的脖子、腿、身体等),等于“囚禁”了他们!将来因缘会遇时,自己就会遭到“囚禁”(枷锁系缚、牢狱之灾等)。
缸养鱼类,水体太小,鱼类在其排泄物污染的水中生活,严重缺氧,最后往往会窒息而死。将来因缘会遇时,会如何呢?可想而知!
养了动物,你就难免把不干净的、接近变坏、或已经变坏的食物喂给动物吃。将来的果报,也可想而知。
(现在已经蓄养的,要给他们作三皈依、替他们忏悔恶业,经常回向他们早得人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佛道。蓄养鱼类的,若能放生的品种,应尽快放掉,给他们自由生存的空间,以后不要再买。)
3、人与动物宠物朝夕相处,日久生情、生嗔恨心、打骂动物、对动物说绮语、动物对人生起情爱的……,实在太多了!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4、《优婆塞戒经》中言: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蓄猫狸,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蓄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5、明了以上道理后,就不能再刻意去购买来饲养了。
6、若以慈悲心收养流浪的动物,并予以皈依的,值得赞叹,但若长期蓄养,也应努力保持“慈悲心”,不生爱染心。
不与畜生结缠缘
在佛经上曾提到,佛教徒不得畜养牲畜,不与畜生结缠缘。
但常有人疑惑,依佛理来说众生皆有佛性,那又为什么不可以畜养畜生呢?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人曾经养过狗,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进出时常带着它在身边,跟它非常亲近,有一天你无法带着它时,它会像小孩子般的撒娇(呜呜地叫)或一直跟在你后面,你叫它不要跟着你,它还是一直跟着。你骑车嘛,它也会追着你跑。这就是人与狗相处产生出来的感情。
或许,你也曾经听说过,有些人会因一只宠爱的狗、一只宠爱的猫、一只喜爱的鸟死掉,而伤悲犹如痛失亲人一般,这也是与宠物结缠缘的现象。
佛说众生之所以生死轮回不休,皆因“情爱欲”牵缠无法解脱,且在佛教因果论来说,牲畜皆因“愚痴”而堕为畜生道,与其结缠缘,将来它会投生为你的眷属,缠着你;因其愚痴,所以,会带来许多困扰,障碍你修行、解脱。
因此,佛告诫世人,不要畜养牲畜,更不可与其结缠缘。
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应当避免畜养牲畜,不与牲畜结缠缘,以免日后惹来无谓的烦恼、结下久远的轮回因缘。
《妙法莲华经》:
……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宣化上人讲解:
“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像这样的人,不会再贪恋世间人所快乐的这些个东西。“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他不会欢喜看那个又是什么《圣经》,又是什么《福音》等的外道书籍。
不单外道的经典,他不会欢喜,就是外道手绘的画或书写的字,他都不欢喜的,不愿意看去。
“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不亲近外道的人,也不亲近这一切作恶的人。什么人呢?“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或者屠夫,就是杀牲畜的,就是旃陀罗这个屠者。
或者畜养猪、羊、鸡、狗的人——修道的人,不畜养动物。或者猎师,这也是恶人;恶猎师,他是打猎的。或者炫卖女色的人,这是那些个***、不正当的女人,以自己的容色去换钱;......>>
怎么和信佛的人辩论养狗的好处
重新回答您这个问题。越想这个问题提的越好,越有意思。怎么回答都不全面,挺有意思。
1.首先肯定,您的疑虑有道理。但是想说服她的确不容易,起码要找到错的根源和为什么错。那么我们自己就要首先知道自己这许多年来,都有什么地方和她想的、做的是一样的。为什么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仍然能犯这种错误。
2.什么才是平等心:我们在平常人的状态下,不容易感觉到粗意识以外的那种一念一念的相续。能够感觉到的,已经不是平等了。只有当我们大脑皮层的活动并没有停止,照样有念念来去,——而这些念头不依任何条件产生和发展,不被抓住。————这个时候,这种“念头”,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形成意识、观点和看法。————这个时候的念头,才是平等的。
由此而产生的理论就是:众生。佛说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就是因为,在这一念之下受生,生做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缘起。任何缘起本身都是平等觉,所以,众生不可能不平等。
3.问题来了。依上所说,可见狗也好、人也好,不用那么费力气非要把人变成狗或者把狗的意识里强加于人的思维。每个个体都是它的客观存在。所以,不存在人修行了就必须去度化众生,非要把个好好的狗弄成人的模样。反之也成立。这样才是一个融融的世界,才各自相安无事,顺其自然。
4.现在来回答您的问题
1.)不养狗,就能停止喜欢狗吗?养了狗的话,就会给今后带来麻烦吗?那请问:那些在非常时期被狗救活的人们,比如爱新觉罗的祖先、地震时,被狗用唾液延续了他生命,从而争夺了救援时间的人,等等。。。。这些人是因为养了狗得到了报应吗还是打死了狗或者曾经见狗不救过呢?——-亦或者,用那位大婶的论点来解释,这个因果的起源是怎么一回事呢?能解释的通吗?
都不成立。再者,这些狗给他们带来的,是灾难吗?如果他们将来转成了人,那么,这些善良而又有恻隐之心、关键时候能救人的“愚钝的”狗狗,难道会成了人的灾难吗?————可见,人们用肉眼是区分不出真正的菩萨或者畜生的。也许,一个不敢养育小动物的念头,就正好将一个大大的菩萨拒之门外!
当然,我们身边的确出现过因为别人愚钝而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例子,可是,这要看您自己是否有智慧去化解,而不能去因此预备性地去避免。因为我们是人,还不能看出许多因缘果报的来历。加了人为的因素,是在违反自然规律。
本身就喜欢狗,说明人和狗有密切的缘分。不养就不喜欢了吗?不会呀。就像我们喜欢一个人,不和他讲话、避开他的视线,就会不喜欢了吗?真不知道怎么理解才好。还不如,把这个自己喜欢的狗带在身边,以慰藉这颗爱狗的心。这样才合乎逻辑。
2.)真正的学佛学的是什么?不是让我们远离其他生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这一念下来,善恶早已决定。与养了或者没养狗猫事无关。相反,正因为学了佛,大体上应该知道,人类,并不是孤军作战,更不是独一无二的。离开了哪一样生物或者动物,人类都不能独立生存。
随缘。而不是强迫。这才是“自然和道”。
3.)5月12日晨补充:看了别人回答,提醒俺想起一件事情。有人这样认为:学佛的人,有菩萨戒者不能蓄猫狸。是有这么一条。这个是别戒。因有此戒条故,许多人-----包括当今有些影响深远的大德高僧,也都不主张修行人在家养蓄动物。原因很简单说起来却很复杂。用一句话来概括,好像是说,养了什么动物,就会学到或者沾染那个动物的习气,于是将来也许会被牵到那个动物的六道之一的道上去。结下无法解开的缘分。他们认为:修行的目的是解脱人道以下的,升天道,甚至脱离六道轮回才是根本。那么就要减少许多缘的再生,今生要更好的了缘而不是结缘。要结也只能结人天师缘而......>>
养鸡算杀生吗?
自然算。杀生不是狭义的杀死生物触一刻的动作,而是使生物死去的行为。你把鸡卖给杀鸡的人,难道不是送他去死吗?
我想知道佛教二百五十戒的详细内容,1-250条戒律需要一条一条地列出!辛苦了你们了,谢谢!
阿弥陀佛!比丘的戒律我不可以告诉。这是有规定的,出家人的戒律非出家人不可读的。建议你也不要读,除非你是准备出家并准备受这个戒律了。
如你有需要,我可告诉你在家菩萨戒的戒律如下:
壹、释题
贰、释六重戒
杀戒第一
盗戒第二
大妄语戒第三
邪淫戒第四
说四众过戒第五酤酒戒第六
结文
叁、释二十八轻戒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
耽乐饮酒戒第二
不瞻病苦戒第三
见乞不与戒第四
见四众尊长不承礼拜戒第五
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第六
不持六斋戒第七
不往听法戒第八
受僧用物戒第九
饮虫水戒第十
险难独行戒第十一
独宿尼寺戒第十二
为财打人戒第十三
残食施四众戒第十四
蓄猫狸戒第十五
蓄养畜兽不净施戒第十六
不蓄三衣、钵、杖戒第十七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第十八
市场贩卖斗秤不平戒第十九
非时非处行欲戒第二十
商贾不输官税戒第二十一
犯国制戒第二十二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第二十三
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第二十四
在五众前行戒第二十五
僧食不公分戒第二十六
养蚕戒第二十七
行路见病舍去戒第二十八
怎么和信佛的人辩论养狗的好处
重新回答您这个问题。越想这个问题提的越好,越有意思。怎么回答都不全面,挺有意思。
1.首先肯定,您的疑虑有道理。但是想说服她的确不容易,起码要找到错的根源和为什么错。那么我们自己就要首先知道自己这许多年来,都有什么地方和她想的、做的是一样的。为什么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仍然能犯这种错误。
2.什么才是平等心:我们在平常人的状态下,不容易感觉到粗意识以外的那种一念一念的相续。能够感觉到的,已经不是平等了。只有当我们大脑皮层的活动并没有停止,照样有念念来去,——而这些念头不依任何条件产生和发展,不被抓住。————这个时候,这种“念头”,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形成意识、观点和看法。————这个时候的念头,才是平等的。
由此而产生的理论就是:众生。佛说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就是因为,在这一念之下受生,生做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缘起。任何缘起本身都是平等觉,所以,众生不可能不平等。
3.问题来了。依上所说,可见狗也好、人也好,不用那么费力气非要把人变成狗或者把狗的意识里强加于人的思维。每个个体都是它的客观存在。所以,不存在人修行了就必须去度化众生,非要把个好好的狗弄成人的模样。反之也成立。这样才是一个融融的世界,才各自相安无事,顺其自然。
4.现在来回答您的问题
1.)不养狗,就能停止喜欢狗吗?养了狗的话,就会给今后带来麻烦吗?那请问:那些在非常时期被狗救活的人们,比如爱新觉罗的祖先、地震时,被狗用唾液延续了他生命,从而争夺了救援时间的人,等等。。。。这些人是因为养了狗得到了报应吗还是打死了狗或者曾经见狗不救过呢?——-亦或者,用那位大婶的论点来解释,这个因果的起源是怎么一回事呢?能解释的通吗?
都不成立。再者,这些狗给他们带来的,是灾难吗?如果他们将来转成了人,那么,这些善良而又有恻隐之心、关键时候能救人的“愚钝的”狗狗,难道会成了人的灾难吗?————可见,人们用肉眼是区分不出真正的菩萨或者畜生的。也许,一个不敢养育小动物的念头,就正好将一个大大的菩萨拒之门外!
当然,我们身边的确出现过因为别人愚钝而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例子,可是,这要看您自己是否有智慧去化解,而不能去因此预备性地去避免。因为我们是人,还不能看出许多因缘果报的来历。加了人为的因素,是在违反自然规律。
本身就喜欢狗,说明人和狗有密切的缘分。不养就不喜欢了吗?不会呀。就像我们喜欢一个人,不和他讲话、避开他的视线,就会不喜欢了吗?真不知道怎么理解才好。还不如,把这个自己喜欢的狗带在身边,以慰藉这颗爱狗的心。这样才合乎逻辑。
2.)真正的学佛学的是什么?不是让我们远离其他生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这一念下来,善恶早已决定。与养了或者没养狗猫事无关。相反,正因为学了佛,大体上应该知道,人类,并不是孤军作战,更不是独一无二的。离开了哪一样生物或者动物,人类都不能独立生存。
随缘。而不是强迫。这才是“自然和道”。
3.)5月12日晨补充:看了别人回答,提醒俺想起一件事情。有人这样认为:学佛的人,有菩萨戒者不能蓄猫狸。是有这么一条。这个是别戒。因有此戒条故,许多人-----包括当今有些影响深远的大德高僧,也都不主张修行人在家养蓄动物。原因很简单说起来却很复杂。用一句话来概括,好像是说,养了什么动物,就会学到或者沾染那个动物的习气,于是将来也许会被牵到那个动物的六道之一的道上去。结下无法解开的缘分。他们认为:修行的目的是解脱人道以下的,升天道,甚至脱离六道轮回才是根本。那么就要减少许多缘的再生,今生要更好的了缘而不是结缘。要结也只能结人天师缘而不是狗缘。
于是......>>
不论是否信佛、皈依,最好不要饲养。
1、佛经中有明确开示,不要蓄养牲畜等动物(包括宠物),否则,主人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造作种种恶业。
2、因果上的理解:
圈养(缸养、笼养、栓养——拴着动物的脖子、腿、身体等),等于“囚禁”了他们!将来因缘会遇时,自己就会遭到“囚禁”(枷锁系缚、牢狱之灾等)。
缸养鱼类,水体太小,鱼类在其排泄物污染的水中生活,严重缺氧,最后往往会窒息而死。将来因缘会遇时,会如何呢?可想而知!
养了动物,你就难免把不干净的、接近变坏、或已经变坏的食物喂给动物吃。将来的果报,也可想而知。
(现在已经蓄养的,要给他们作三皈依、替他们忏悔恶业,经常回向他们早得人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佛道。蓄养鱼类的,若能放生的品种,应尽快放掉,给他们自由生存的空间,以后不要再买。)
3、人与动物宠物朝夕相处,日久生情、生嗔恨心、打骂动物、对动物说绮语、动物对人生起情爱的……,实在太多了!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4、《优婆塞戒经》中言: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蓄猫狸,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蓄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5、明了以上道理后,就不能再刻意去购买来饲养了。
6、若以慈悲心收养流浪的动物,并予以皈依的,值得赞叹,但若长期蓄养,也应努力保持“慈悲心”,不生爱染心。
不与畜生结缠缘
在佛经上曾提到,佛教徒不得畜养牲畜,不与畜生结缠缘。
但常有人疑惑,依佛理来说众生皆有佛性,那又为什么不可以畜养畜生呢?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人曾经养过狗,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进出时常带着它在身边,跟它非常亲近,有一天你无法带着它时,它会像小孩子般的撒娇(呜呜地叫)或一直跟在你后面,你叫它不要跟着你,它还是一直跟着。你骑车嘛,它也会追着你跑。这就是人与狗相处产生出来的感情。
或许,你也曾经听说过,有些人会因一只宠爱的狗、一只宠爱的猫、一只喜爱的鸟死掉,而伤悲犹如痛失亲人一般,这也是与宠物结缠缘的现象。
佛说众生之所以生死轮回不休,皆因“情爱欲”牵缠无法解脱,且在佛教因果论来说,牲畜皆因“愚痴”而堕为畜生道,与其结缠缘,将来它会投生为你的眷属,缠着你;因其愚痴,所以,会带来许多困扰,障碍你修行、解脱。
因此,佛告诫世人,不要畜养牲畜,更不可与其结缠缘。
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应当避免畜养牲畜,不与牲畜结缠缘,以免日后惹来无谓的烦恼、结下久远的轮回因缘。
《妙法莲华经》: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宣化上人讲解: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像这样的人,不会再贪恋世间人所快乐的这些个东西。“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他不会欢喜看那个又是什么《圣经》,又是什么《福音》等的外道书籍。不单外道的经典,他不会欢喜,就是外道手绘的画或书写的字,他都不欢喜的,不愿意看去。
“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不亲近外道的人,也不亲近这一切作恶的人。什么人呢?“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或者屠夫,就是杀牲畜的,就是旃陀罗这个屠者。或者畜养猪、羊、鸡、狗的人——修道的人,不畜养动物。或者猎师,这也是恶人;恶猎师,他是打猎的。或者炫卖女色的人,这是那些个妓女、不正当的女人,以自己的容色去换钱;不是单单女人炫卖女色,有的男人妒嫉女人,他想要变成女人,用女人的样子去骗人,这都是炫卖女色的。这些人都要远离,不可以亲近。
“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他因为不贪恋世间五欲之乐、不阅读外道的书籍、不亲近外道和作恶的人,所以这个人的心意,非常质直,没有弯曲心,所谓“直心是道场”;他有正直的思想,忆念经上的道理,也有福德的力量。
“是人不为三毒所恼”:这个人,不会被贪嗔痴三毒所麻烦、所恼害。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贪,所以也没有脾气;不嗔,更没有火气;不痴,更没有俗气——俗气,就好像傻子的行为,就是愚痴的人、发狂的人。好像你到某一个地方去,他对你发脾气;为什么对你发脾气?他就是这三毒放不下,这三毒支配着他,使令他来发脾气、来生烦恼。“亦不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他为什么对你发脾气?就因为有嫉妒。为什么对你发脾气?就因为他有我慢。为什么对你发脾气?就因为有邪慢、有增上慢。因为有这么多的慢、我慢、邪慢、增上慢,这么多的妒嫉、邪见,所以他就生烦恼了;不单他生烦恼,而且总是恶人先告状。
“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这个人,少欲知足,就能修行普贤菩萨之行。为什么你不发脾气呢?因为你没有那么多的贪、嗔、痴,又知足。什么也不贪、不嗔、不痴,这少欲了;常常知足,就常常快乐,所谓“知足常乐”。所以少欲知足,这是最好的。你能这么样子,这就是修普贤之行。
浩浩乾坤似海。昭昭日月如梭。偷闲听我唱山歌。各要存心改过。贵贱生前已定。有无空自奔波。从今安分天和。福人长享福果。——太平县路傍牧童山歌
莫道此间无险峻。前途犹有最高峰。——白云寺僧答余询
口里圣贤。心中戈剑。劝人而不劝己。名为挂榜修行。拖泥带水之累。病根在一恋字。随方逐圆之妙。便宜在一耐字。——介休县好道老绅士夜谈。余答。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蛾扑火。火焦蛾。莫谓祸生无本。果种花。花结果。须知福至有因。——仁义镇财神庙某先生谈因果事。余答。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十年之后看如何。百岁光阴一刹那。富贵又穷穷又富。沧江成路路成河。人生莫作千年计。在世须留阴骘多。莫道苍天无报应。十年之后看如何。——太平县路傍牧童又歌。直是暮鼓晨钟。令人警醒
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人有议其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民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耀。天地之大。犹有憾焉。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戮。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象。杀人不见血。——运城某君与长老言。敬宗固非端人。而其言可为轻听人言。好谈是非者之棒喝
我等参访。为生死大事。无常迅速。万万不可以游山玩景为道。此是认妄为真。迷头认影。如是行者。与道远矣——北京僧妙明
学道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犹如今日生也。——同游人举袁了凡语
多饮伤神。贪色灭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妄动乱神。多言损神。云云。——仙姑洞过客羽士二三人谈及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位之乐为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甚。——大兴善寺体安上人
僧家以自利利他为宗。近时比丘。违背佛制。所以龙天不能护佑。檀越不肯信仰。若再不设法整顿。将来不堪设想。——长安月霞法师言及
言行不能相应。犹如画饼充饥。有何利益。——匡庐避雨茅蓬。中有老僧老道。与谈修行
我等出家人要明因果。粒粒施主辛苦。吃了若不修行。做牛做马还补。——五台招提寺住持
不可以客地为家乡。认化城为宝所。——曲阳腿软足痛。遇盗幸免。村内觅有小店。见余口音不同。又无行李。即拒不纳。再四相商。不应。见有无人小庵。进内稍息。适来一老者。招往其家。入门见华堂深邃。家资颇丰。余赞云好。老者曰。不可以客地为家乡。认化城为宝所。送住客厅。饭毕伊云。我一生无能。凡见好人有难。即尽力相救。坏人有难。亦随缘方便。余曰。先生功德无量。
世上人只知造孽。不知忏悔。但求享福。不肯作福。恐此后世间灾祸。正未有艾。——湖南湘潭。古呼小南京。市面侈丽。海会寺扣钟僧警世之言
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搬夫与水手互殴。李公曰
世人知求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为害尤甚。利害粗而易见。名害细而难知。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也。——舟中客
凡人举念关系最重。发机虽微。果报甚大。善造道者不可不慎。——冶开上人与济妙二老来劝留沪。济老并说因果之事。
发念之机在十恶。则三途之业报已成。发念之机在十善。则人天之业报已成。依四谛发念悟无生。而罗汉果成。依十度发念悟无生。而菩萨果成。悲智平等则正觉果成。念凡即凡矣。念圣即圣矣。念佛即佛矣。盖果不离因也。因外无果也故曰。春种一粒粟。秋受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念头之重岂不大哉。虽云报在未来。然三际不出一心也。——冶开上人与济妙二老来劝留沪。冶老说因果之事
目前真实为道者不多。都是名利之客。乱种邪因。专攀世缘。自不行道。障碍有道。苦哉。——普陀东向小山洞等蓬。有一僧来与谈。伊所云
普陀潮音洞口。时有愚夫投岩舍身。以为求生净土。夫欲生净土。但净其心。心若不净。舍此幻化之身。又有何益。入于九种横死。反受苦矣。——此语可警醒天下轻生愚者
好道士也。屈指二十馀载。光阴如白驹过隙。伊云山中明孔山。巢鹤峰。向云洞。可公亭。诸胜。是泰山背最幽绝处。并有历朝摩崖古迹。灵异颇多。并谈
因果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因乐果。恶因苦果。一毫不爽。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泰山普照寺应山师谈。
寺西北有投书涧。泰山书院。映佛岩隶书般若经。王子椿所造。外有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密数十字。与金石峪字仿佛。并言
人身一失。万劫难复。学人紧记此语。最关紧要。——九华某庵老当家言
地藏经云。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九华东崖寺首座谈。出家真正不易。
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故杀盗淫首当谨戒也。——昔日故友月霞法师谈经处。今九华翠峰茅蓬。有二师谈地藏经
做工夫。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动时制心。行时验心。但说者易。行者难。——往游鸡足山。同行诸友言及
人莫欺心。各自自有生成造化。事有天定。何必巧用机关。——静修法师
妄念才兴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即乱心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净莲土住持谈之令人警省
若肯回心修净土。了明法性入慈航。胸中业障消除尽。亲见弥陀大愿王。——大理西门外三塔寺。门匾佛都。有唐造雨铜观音像。天宝间。僧募造大士像。未就。夜骤雨。沟浍皆流洞汁。即用铸像。像成白毫光弥覆三日夜。至今春夏之交亦时放光。又铜佛三尊。鸣钟上刻证道歌。又碑上书劝修净土偈
世俗许愿。无非求子求寿。求财等等。宰杀生命。以为酬谢。此名恶愿。有孽无功。惟在自尽自心。广行众善。忠孝友悌。怜贫敬老。救灾济苦。戒杀放生。种种阴骘方便。随分所能。尽力行之。自然降福。若不为善。但有祈愿觊望。便是亵渎神明矣。普告世人。当笃信此言也。——罗浮华首寺首座谈及明莲池大师警世之言
近年学者贪图口头三昧。不得真实受用。纸上谈兵。有何利益。——天台华顶寺主人云。
世人只知造孽。不知忏悔。但知受福。不肯作福。——静慧老人云
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荡。荡则无所忌惮。——黟山杨家河遇云水僧。
洞达世情。足为著书训世者不易之方针也。
种松得松。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在后。——黄山清凉顶。一客僧所谈。亦慨世语也。
佛言财色于人。譬如刀刃有蜜。食之不足充饥。舐之则有割舌之患。——黄山清凉顶。一客来访所谈
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功莫大焉。侵夺他人之物。子孙必被人夺。天道循环。因果不昧也。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黟县城上观住持劝人
人心之险。险于山川。夫山川之险。人心为之。持地菩萨云。但平心地。则大地自平矣。——峨嵋与心浩上人谈
云居山云门寺为匡真禅师静隐处。师开悟于睦州。印授于雪峰。弘道于灵树。为人天眼目。锋辩险绝。而后转三世为国王。遂失智慧。禅宗大彻大悟。竟难出轮回。可畏如此。——寺今废圮。只有小庵。一僧出外。有俗人讨债。代守门。可叹。
人随情欲。贪世虚名。而不学道。枉受辛苦。又。佛说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倘若有二。世界无一得道者。又。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游云居安师谈
阴谋暗算。天眼分明。祸到懊悔。始知念头差。——云台宿城。二人谈
木有根则荣。根坏则枯。鱼有水则活。水涸则死。——四祖山正觉寺。住持慧净云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界首镇。潘公劝化世人
世事如棋转眼更。痴人何用苦纷争。今朝未知明日事。铁面阎罗不徇情。——高邮秦游台。风景幽雅。潘老谈
养猫须扣铃。——秦游露觔娘娘庙。潘公劝住持。并谈。救人自救。害人自害。令人触目惊心。
以势欺人。势尽而被人欺。以财侮人。财散而被人侮。——济南某长老
光阴宝贵。一时气断。万有皆空。善恶之事。如影随形。——苏州光福太湖滨。茂林内有茅蓬静室。曰五十三参。住二师。闻高旻退院至。礼迎。楚泉老云。
一师请示。所谈仙天等法。公云。汝行他法。何必出家。吃佛饭。着佛衣。不做佛事。将什么面目见佛呢。连说二遍。师闻此言。生大惭愧。求请忏悔。发愿皈依正道。从受大戒。楚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如能丢下屠刀。立地成佛。
静坐常思己过╔浏览更多十二星座最佳配对内容请关注:WWw.kAnXZ.cc",}.]"。闲谈莫论他非。——与朝九华香客数人谈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时行方便。广作阴功。——九华二圣殿。二客言谈伤人之语。痛如刀刺。不以多言为益。不以善笑为良。刀疮易好。恶语难消。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古黟屯溪搭船。沿途滩河。龙飞凤舞入钱塘。石峰如削。石子如星。行舟危险非常。同行汪君为言
喜怒在心。言出于口。不可不慎也。——刘公曰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诌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上天堂。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郿州舟中香客谈。
处世若大梦。必须看得真。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峨嵋大坪主人云
人生祸福。念想造成。故老佛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念头不可不慎。——孟获庙与香客同说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忍不耐百世不成佛也。
白发不随老人去。渐渐又上少年头。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终年万事休。——朝山同路客
养子不教父之过。训之不严师之惰。养子不教不如养驴。养女不教。不如养猪。——海子铺林公言司马温公语。严君亦论。
世有出类拔萃之人。用于正者则为良。用于邪者则不可。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主人惺惺昧。贼化为家人矣。——连日微风细雨。观音阁主言
一念贪私。塞智为昏。古人以不贪为宝。——贵州风景胜地黔灵山弘福寺主人开示
结怨于人。谓之种祸。舍善不为。谓之自贼。法不加于君子。礼不责于小人。——兴安县板山。途中香客谈
贤人多财损其智。愚人多财益其过。礼防君子。律防小人。——花乐山。有寺。徽宗御弟琼俊禅师道场。有亭碑石。秀士为谈
莲池大师曰。念佛不可杀生。以慈悲为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历劫以来。同为眷属。杀彼养我。情何以堪。奉劝念佛之人。每下箸时。常设此想。自能断荤。早成净业。若杀生者。断乎不可。——衡山回雁峰。乘云寺。道风颇好。方丈开示
时光不可空过。佛经不可不读。宗门不能随便问答等。——南岳遇二客僧。途中谈
浮生若梦。一切皆人空。人人知之。亦能言之。而终被名利所牵。五欲所缚。死而后已。苦哉苦哉。
乐是众生之苦因。谨防六贼要留神。头头皆是莲邦境。请问居士会也么。——西湖花坞茅蓬莲成师专门律宗。精严非常。为说
莲池语。父母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娇相守。缘尽还分手。——雁荡灵岩寺。北斗洞居羽士。观音洞居和尚。天然奇境。僧谈莲池语
喜怒在心。言出于口。不可不慎也。——慧苑岩主
一行有失。百行俱倾。——莲成师与人谈
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武夷书院孙先生谈
酗酒好色。古人云。败德。——舟行夹河关。岸有无状醉汉。
修道人。心要空。劳劳碌碌苦无穷。成聚坏。万象空。世态无常若梦中。利薮名场埋俊杰。爱河苦海丧英雄。——朝武当。香客高唱修道歌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见有人打鸟徐老劝云
一人好施。一人不施。好施者生天。不施者入地。皆在心中。同因异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鸡足山兴云寺与师谈。
贪瞋不肯舍。徒劳读诸经。看方不服药。病从何处轻。
送余下山又云。君如真正发心。则根深不怕心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鸡足文笔峰。礼徐霞客骨塔。塔院壮观。净禅大师云
人人爱命。物物贪生。世间最苦者饥荒。天下最惨者杀伤。——云南太华寺妙雨法师。见有打鸟者。劝之
劝君莫结冤。冤深难解结。一日结成仇。千日解不澈。若将恩报冤。如汤去消雪。我见结冤人。尽被冤磨折。——云南搭舟。舟中有人进省告状。妙雨法师劝之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呜呼老矣。——同寓曾老说近来学者。朝则信而行。暮则懈而止。如是行道。安能有成。世人不知无常老病。不与人期。石火电光。刹那变灭。光阴迅速。转息即是来生。泉路茫茫。三途易堕。竟不赶紧修持。可叹已极。——北京砖塔胡同关帝庙青一上人
诸山丛林。以势为道者多。此是迷头认影。或以道作势者。又是认妄为真。势道冰炭不同。势者乃护法者不得已而用之。吾人万不可用。否则错认定盘星。与道相违也。设有人谤我毁我。自惭无道。概不计较。——京柏林寺。观藏经。多师同来请印藏经。月霞师谈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此学人模范也。——永嘉云
茅屋是吾居。华丽的画梁不久栖。只求他能遮能蔽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恒岳南天门朝山善士杨升庵唱四足歌。听之足以警醒痴迷
争名夺利枉徒劳。大限来时那里逃。——霍虚居士。一善人也。喜结善缘。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先发菩提心。不可缓也。——五台恒师与某师谈华严经
出烦恼家。出生死家正当。若出家图享福。就是造罪。万万不可。——天台中方广下院。某公求请出家。印光法师云出家不易之事
出家人离乡别井。受人供养。为办道修行。自他兼利。若不修道。粒米难销。——五台千佛洞当家本如谈及
贫僧素来敬老。如侮老者。自损福寿。夫名利场中弹指便过。还向自己分上做工夫。否则空来人世。浪走一遭。所谓愿我寿命长者。为勤修一切善。愿我福德盛者。为广济一切人也。——泰山天街。有僧深解法华妙义。劝世常曰
舍本无舍。何况爱缘。非舍非爱。作如是观。——泰山舍身崖。三面陡削。愚民往往为亲病。誓以身代。跃身投崖以死。明何起明缭垣示禁。勒石曰。禁止舍身四大字。改名爱身崖。钟宇淳题曰
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便是存心之法。如说话觉得不是。便莫说。做事觉得不是。便莫做。亦是存心之法。——天街遇泰安李慧成先生。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一息不来便成隔世。——朝山归客
身世多险途。急须寻求安宅。光阴同过隙。切莫汩没主人翁。——寓栈有客互谈。
武当仙境似瀛洲。三世为人始得游。今世福因前世积。来生功过此身修。富无仁义风中烛。贵不公廉水上沤。殷勤寄语来山者。踢破尘关速转头。——武当*****观小道人朗朗呼诵。童音嘹亮。闻之有味。
佛教振兴不易。佛言国王大臣宰官居士皆能护持我教。惟我徒子不能行道。裨贩如来。犹如狮子身上虫。自食狮子肉。——普陀法雨寺方丈化文长老
人命在呼吸之间。真可怖也。——闻化文长老西归。与化鼎方丈谈及。上年同舟。今来不见
经言万法唯心。错会者谓无心则无因无果。故不患有业。唯患有心。有业无心。阎老子其奈我何。遂安心造业。无复顾忌。不知无心有二。如理思维。用心之极。而自然入于无心三昧者。真无心也。起心造业。又起心制心。强制令无。似得无心。心恰成有。心有则业有。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天童寺堂师
古之学道者。才入门。宾主相见。便以一大事因缘互相研究。今人相逢。群居杂谈。率多世谛。遐哉古风。不可复矣。——南五台大茅蓬觉朗上人
人于颠沛患难之际。善用一言化解。即是上报四恩。下济三有。——南岳街旁有老者谈话云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