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在古代叫什么(呼和浩特古代叫什么)
在古代,猴子是以许多的名称来称呼的。这些名称既有文化和宗教背景,也与自然环境、生物特点有关。在此,我将梳理出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名称,并探究其来历和含义。 首先是“八戒”。八戒是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亲密战友之一,“猪八戒”的全称。虽然叫做“猪八戒”,但八戒的性质明显更接近猴子,甚至有时表现出了比悟空更机智灵巧的一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八戒还有“懒散好逸恶劳”的形象,因而“猪八戒”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行动迟缓、爱贪吃的人。但总的来说,八戒作为孙悟空斗战胜佛的助手、好友、得力干将的身份,是备受尊敬、被人倚重的。据说“八戒”这个名字,早在宋代已经盛行,至今依然为人所津津乐道。 其次是“猕猴”。猕猴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狭鼻猴科动物,也是中国孔教的重要图腾之一。猕猴具有显著的头大身小、尾巴细长、爪子灵活、脸部呈人状等特点。在古代,猕猴被视为神兽,又有“猕猴拜孔”的说法。孔子的故乡曲阜有一座孔庙,庙前有一对石猴,分别名为“呆子”、“念儿”,据说代表孔子的两位弟子孟子和颜子。到了明朝,猴子被称为“猴公”、“猴仙”、“猴王”等,寓意着贵族世家对猴子的崇拜和敬重。 再来是“花猴”。花猴是又名真猴或美洲猴,因其身上长满了五颜六色的毛发而得名。这种猴子生活在美洲,现代有着“化妆品实验品”的名声。但在古代,花猴不单是萌物,还有高尚的文化内涵。花猴在梵文中被称为“汝那罗王”,是印度教的神兽之一。他们在印地语中有“हनुमान”(Hanuman)之称,象征着勇气、力量、信仰和智慧,因此印度人尊奉花猴为神灵。 最后是“狒狒”。狒狒又称犬猴,是一种猴子,分布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的热带地区。狒狒的外形比较威武、凶猛、善跑善爬,但由于其野蛮、残忍、性格偏激而不受人们喜欢。而在中国,狒狒却是一种木偶形象,也有“布袋戏”的称呼。如《三国演义》中的“孟获翼德归降关西”的情节,就大量地运用了狒狒的形象和语言。可以说,狒狒在中国是乐于娱乐、陶冶情操的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猴子在古代被称为各种不同的名称,不仅反映出了人类对自然和生物的认知和审美,也表现出了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影响和深刻意义。毫无疑问,猴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和重要的地位,其形象和意义也受到广泛的赞扬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