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祈求平安健康的句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怎么求平安健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祈求平安健康的句子如何求平安哪些佛可以求平安,保健康,发事业祈求平安的句子:
1、愿神明保佑世界和平!家人平安健康。
2、祈愿佛祖,保佑我全家人,平安健康,吉祥幸福,好运连连。大吉大利,一帆风顺!
3、送你大红的苹果,祝你事业红红火火,爱情甜甜蜜蜜,一生平平安安。平安夜又到,愿你一切顺利,一生美丽。
4、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抗击病毒,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也祈祷家人都可以健康平安。
5、第一次看见他脸上的慌张,担心和忧虑,希望一切安好!男儿志在四方,却不能没有感情愿你的家人,健健康康!
6、十二月你好,要对我的宝贝好点,对我爱的人好点。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7、人的一生,朋友,不求多,只求真心,不求大福大贵,只求身体健康,家人,平安健康足矣。
8、祈祷家人平安健康!祈祷疫情赶快过去,让我们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9、你的康复,就是我的幸福;你的安康,就是我的平安。你会好起来的!
10、叩拜佛祖,见佛祈福,愿佛保估,天天如愿,日日平安。幸幸福福,南无阿弥陀佛。
11、祈愿得观世音菩萨慈悲护佑,普愿十方法界众生:现在者平安吉祥,诸事顺意;未来者得生福地,福慧绵长!
△心外求法谓之外道,摧伏外道先由本身作起,二六时中随时觉察,四魔中之前三魔均属自己份上,只有天魔是外边的。
△六道有情众生对自己看法不同,对环境看法亦不同,随心的境界而转,所以人必须要求学,求开智慧,佛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佛是大智大觉,我们接受佛的教育之后对于宇宙人生比较清楚深入,使我们的观念与佛的观念渐渐相近才能得益。
△如想证入佛的境界,心不散乱是为第一,证入必须有定功,往生极乐世界就要心不动,八万四千法门那一门都离不开禅定,离定即不得其门而入,所以经云:‘修菩萨行心不散动,于大乘门皆得圆满。’
△佛法说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世间人认为以一个人的聪明智慧可以得到一点小便宜,此纯系愚痴错误的观念,假如前生没有种这一点善根,今生无论如何求都求不到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用尽了心思所得来的还是命中注定的,聪明智慧高强而潦倒一生者所在多有,不从因地上修行而想得果报,无有是处,大富贵大福德是由布施而来,依正庄严是由修六度而来。
△持戒之人必须少欲知足,贪欲少修般若才不会出毛病,若贪欲多,曲解作坏事若不著相亦不落因果,生大邪见,自己受害无穷,故修福之人必深信因果,方不致偏于断灭相,学般若应行布施,布施即舍,持戒能舍世间之欲,修福能舍自己财产与精神,正合般若道理。
△学佛者无论行住坐卧均须求三宝加被,修任何法门均应如此,讲经时须将平日知见抛开,求三宝加被,如念佛心中一无所有,抛却平日知见,专心一句佛号,求阿弥陀佛加被,经中常说承佛威神力故如何如何,此并非有所依赖,倘不如此,有一我见存在,将自己灵性障住,无有是处。
△凡夫对于境界未能了达深悉,以致放不下,迷在里面,被境界牵著走,一落在分别上即造业,随业流转,不能出苦。了达境界,对事事物物样样清楚,看的真切,如在梦中自己知是梦境,苦乐不觉,心中清净不染,自然不受境界的感受,人生数十年光阴所遭遇的事事物物那一样是真的,何尝不能当作梦想。
△交善友有七事应作:(1)友遭逆境不弃(2)贫贱不轻视(3)密事相告(4)友有过不宣有善表扬(5)难作能作(6)难与能与(7)难忍能忍。
△世间的善人是一个地方的福田,他可以感化一个地区的民众使其弃恶向善,故善人是国家之宝,罗汉辟支佛均是人间的福田,而佛则是最上的福田,种因必得果报,布施是种福田,财法无畏无论那种布施,只要清净均可得无量福。布施是破悭贪的,佛教我们修布施之用意是在破烦恼,因为悭贪是主要的烦恼,古德说佛法无他只有一布施,通常说修六度,修一个布施即可圆摄六度。
△佛的相好光明庄严,凝光如满月,曩劫因修忍,满月言其丝毫无欠缺,佛在过去世中修忍辱波罗密,相好是修忍辱的果报,正报庄严以忍为主,依报庄严以布施为主,如在忍辱上用功,入道不难,忍辱能感动人、教化人,无缘无故的受冤枉之事甚多,能忍实对自己有利益。
△念佛功夫虽未至念而无念,但能行愿真切,仗弥陀悲愿力,亦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到了极乐世界即不退转,不退是初住地位,念佛一生即可办到,若修他法须经久远劫数,此方便之方便,今幸闻此法,岂可交臂失之。
△经云:‘智身无所著,远离于身相。’智身指佛而言,佛绝无执著,一切不染著,我们对过去的事不要回忆,对未来的事亦不要想像,现在的事事物物也不要染著,则三世均断了,三世断则无轮回,读经一二句,若能体会实行,一生受用不尽。
△极乐世界是净业修成的,生到极乐世界即相好光明,一到极乐世界即开端,有进无退,当生成就,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唯佛与佛方能了知其真相,所以阿弥陀经中说: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普通俗人读了阿弥陀经即能相信真实有一个极乐世界,乃是他多生的福德善根因缘所致,也是有来历的人。
△学佛之人决不能离开佛菩萨,离开就要退转,现在佛已不在世间,经中开示,如能每日读诵大乘经典即能常常启发清净信心,故学佛之人每日诵经实有必要,世间上的事,生活过得去就算了,不必费太多的精神消耗在五欲六尘上。
△修供养是明心见性的方法,证菩提的适当法门,但一有所求即与供养布施之义相违,即变为人天有漏的福报。
△佛的大涅盘谓之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盘,行于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萨住在六道之中,与凡夫一样,大乘学人接受佛的开示要作菩萨,其愿力心力超过业力,即可转变境界,由现在起就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来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萨,大菩萨照顾小菩萨,小菩萨有隔阴之迷,经大菩萨一点破,恍然大悟,其愿力再超过业力,又是一个再来的人,转凡入圣就在此时,不要等来生。
△不著有为即不执著,不著无为是什么都要做,如此才能入菩萨道,有为法包括甚广,百法明门论中前九十六条均属有为法,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决定是虚妄的,凡夫迷在其中,不觉知,有大智慧才能照破,一切有为法均无自性,有用无体,彻底虚妄。
△恭敬者、虔诚也。即一心皈命之意,盖三业以意业为主,摄心归一,不向外驰谓之恭敬。若但理发洗澡,华服盛装,而妄想纷飞,不能谓之恭敬。合掌顶礼表身业虔诚,称念圣号,赞扬功德,表口业清净。心中一尘不染表意业恭敬。
△百千万劫难遇到佛,闻到佛名字都很难,佛在世时在舍卫国弘法,还有三分之一的民众不闻佛名,佛的法运有一万二千年,现值末法时期,等法运完了要再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佛降生才有佛法,在这个期间众生如何能得度。我们能有机缘遇到大乘佛法,务自珍惜,多多劝人念佛,亲近佛法,口头劝,文字劝,以此因缘,自己也得莫大的利益。
△佛出兴于世,对于众生的恩德太大了,经典中至高无上的真理以及修行的方法,得度的因缘,佛不说、我们再聪明想一辈子也想不出来。人身本来是为受报而来,是为酬业而来,被业力牵著走,太苦了,我们必须发菩提心,使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活著是为了度一切众生,不为我自己,心量展开,即得自在。
△娑婆世界,众苦充满,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如仅以欣厌心求往生,恐难达到愿望,必须发菩提心,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中说下品下生也要发菩提心。到极乐世界是留学,等学成之后再回来度众生,再来是愿力不是业力,所以求生西方不是逃避,不是图享受,而是为度生。经云:宁代诸众生,永受轮回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少乐。宁恶道多劫,受苦闻佛名,不愿生善道,暂时不闻佛。宁地狱多劫,受苦常见佛,不愿离三涂,生无佛法处。
△回向太妙了,小小一点善事如用回向可以发展到尽虚空遍法界,凡夫心量太小了,常常修而心量仍是拓不开,粗心大意,听经时融会贯通,出了讲堂全忘了,实在说经本下课时才用得上,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作何事均要回向,虽以一文布施,其功德亦无量,相随心转,六尘均是相,如烧一炷香,回向法界,则遍法界均香,莫小看呀!
△世间万事皆是相对而有,虚幻不实,修行人不在世间一切对待事理名相上认真,心中存有渐渐摆脱之意,勿令间断,复于此际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专念,亦不分别谁是念、谁是佛,但会念即是佛、佛外无念,上与十方如来心心相印,下与法界众生息息相通,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此种念法与实相相应,与一真法界相应,与心净土净之义相应。果能如此何愁不往生。
△住的地方认作是自己的家,就被圈住了,应当作旅馆,住一天算一天,就自在了。在家人如此,出家人更要作此想,如以为那个庙是我的就糟了。自己如果有一个住处就不能遍法界现身,现有住所只能作自行化他的处所,一切相重在受用,不在所有权,有主权就受主权的约束。买一辆小包车要有存车的地方,保养修理还要洗车擦车上油,缴各种捐税,办理保险,种种手续麻烦极了,若要雇司机开车还要替他安排宿舍,问题更多,等于替车服务,被他拖累,不如坐计程车,招手即来,付钱即去,不必烦心,我用他,不让他用我,岂不自在?(在台湾是如此,但在美国又不同,美国计程车少且贵,如无自备车寸步难行。)住公家配的房子住一天算一天,既不要付房租及修理费也不要纳房捐,我活著的时候用它,死后谁住都行,岂不自在,何必买房子为儿女置产业,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他如【学习更多星座日期查询文章请关注:wwW.FeixinGzuO.Com<;.]果有福报,他还能看得上这所公寓吗?
△一般人混混沌沌,不知不觉,迷惑颠倒,醉生梦死,父母未生前在何处,将来到那里去,没有想过,也不去想,想到的是如何赚钱,升官发财,争名夺利,成家立业,为此短短数十年的生命,劳碌奔波,造诸众恶,此种种作为皆是趋向于烦恼的道路,唯有一条安乐的道路即是菩提之路,此是正路,正路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著相,此康庄大道,无尽的智慧无尽的福德均在其中。可惜世人愚昧无知,不闻佛法,无得救之机缘,实在是冤枉极了。
△二乘人虽亦修六度万行,但未忘记自己,还有一个我在,我要度众生,有能有所,权教菩萨以前皆是以意识心修的,大乘菩萨是用真心修的,用真如本性修的,不要为自己设想,生为一切众生而生,死为一切众生而死,有大智慧才能舍己为人,一动念头障碍就来了。
△戒是修行基础,以其作用能舍旧染之污。持戒即是心能于戒忍可安住,忍可安住即心定不动,就是定。必其一心忍可于所观之法而后慧生,故曰定生慧。然亦必具有遣执破我之慧乃能得安住不动之定。
△发菩提心应离一切相,菩提者觉、平等、慈悲义。若著相则其心非觉、非平等、非无缘慈、非同体悲,虽曰发心,其所发者不能称为菩提心,故离一切相才能发菩提心。
△学佛先要守五戒,把人道修好,起码要能维持人身,人道修不好,小乘佛法无资格,幸莫轻视外道,有的外道对于经论甚为通达,佛门中亦有对于教理研究甚深,十分通达,而中间差了一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修行从根本上求要走成佛的道路。华严经是佛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要想入佛境界,第一步先从因缘果报上说起,不然教理再通达,恐流于狂慧,反而不如老太婆深信因果,一心念佛来得踏实。
△四禅八定,定功有时间性,时间到、定功即失去了,失去以后必堕落,四空天均堕三涂,不修真实定用了苦功夫最后还是堕落,又何必当初。真实定是行住坐卧均在定中,如不理解即近于盲修瞎练,信解行证决不可缺少。念佛法门之净念相继即是修楞严大定,六根不攀缘六尘即是都摄六根,依天台家言,都摄六根即止,净念相继即观,人我是非未离,妄想不断修不成功。
△无碍法光明、指放任的辩才,如现在所说的称性发挥,对教理圆融才有此能力,讲经时发挥透彻,听的人自然心开意解。但初学讲经的人即求尽量发挥必致失败,应按步就班学规矩,先求依文解义,不要说错,至少讲过二十部三十部经以后再自己发挥经义。
△五种布畏:(1)三恶道的布畏,不读佛经不知三恶道之苦,(2)恶名、如受他人之毁谤、污辱、讽刺令生烦恼,(3)大众威德、如初上讲台之人见听众不敢讲话,(4)死的怖畏,(5)不活,如遇大灾难或生大病。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并无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尘之念。盖念佛之念,无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所以念佛之念,绵绵密密,能至念而无念,故曰胜方便。
△在娑婆世界修行比在极乐世界修行效果大,有这样优良的环境,我们还是每天悠悠荡荡,不知精进修持,殊觉惭愧。无量寿经云:‘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思益经云:‘若人于净国,持戒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净土多亿劫,受持法解说,于此娑婆界,从旦至食胜。我见喜乐国,及见安乐土,此中无苦恼,亦无苦恼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为奇,于此烦恼处,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云:‘北方常庄严世界娑罗起王佛言,东北方有世界名妙庄严忍,彼现有佛号大自在王,其土众生,皆悉具足,一向安乐,乃至若有众生,于彼国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佛无妄语,我们果然能够在此五欲六尘众苦充满的娑婆世界,放下一切,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因而超出三界,不再六道轮回,岂不是太幸运了吗。
△古德云:执性废修、如贫士拾豪家之券,著事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盖童蒙读书,虽不明理,果能熟读,天长日久,自能融会贯通,仍有悟解之望。如愚夫愚妇只知念佛,不研经教,但能至诚恳切,老实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必能往生。聪明人谈玄说理,自以为深通经教,高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以致佛亦不念,三宝亦不拜,不诚不敬而欲求解脱,实无可能。所以著事迷理远胜于执性废修,盖愚人但重事相,发乎至诚,能有成就,比之聪明人只尚空谈者大有天渊之别。
△念佛法门本为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若仅为自了以欣厌心情希求,则最上乘大法竟变为小乘,只能下品往生,多劫不能花开见佛,因与佛之悲愿相违,若不称性起修,甚至往生下品亦不够资格只能生到疑城,经长时间方能生安养,岂不可惜。所以学佛先要开智慧,多读大经大论,体会经论中之真实义理,并非研究佛经文学及其词藻,必须屏除外缘,收摄身心,令心摄在一处而不驰散,乃能起观。
△菩萨对众生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完全是施舍,绝不要权利,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修忍厚度是学菩萨的容量,地狱众生亦要以平等心慈悲心看待他们。
△学佛是自己学佛,不必看人家学佛的精进程度如何,人家学与不学与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据经典批评人家,只有自己造口业,对于自己毫无好处,如果机缘成熟,一说某人即能改过迁善,也不妨予以规劝,否则还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比较好。
△我们如果有慧眼,在在处处皆是佛菩萨,现在佛已经不在世间,但是佛的经典仍留在世间,如能亲近供养,心无疲厌,如见佛一样,看经典如远游学子获读父母家书,字字均是金玉良言,依之而行,此之谓亲近供养。
△现在学佛的人多数不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总要想先买一所公寓,有个安定的住处,生活求其舒适,饮食要求营养,收入总嫌不够,生活过得敷余快乐,有空闲的时候,研究佛法,念佛念经拜佛,听听经,跑跑道场,吃吃素斋,此不过表面上冒充佛子,论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几年,享享清福,并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有此种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轮回。要知学佛要下决心,一心求生,不必顾虑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护法龙天护持,不虞生活无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为自己生活打算,则护法神也就乐得的休息一番便了。还有同修总想找一个清净地方去修行,须知掩关潜修固然有功效而是修行人的险著,古人说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若是修行程度不够,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还会招魔出大毛病。
△每一部佛经均分为三分,一为序分,二为正宗分,三为流通分,序分中多举出几位上首菩萨,其名字每部经不同,但用意至深,上首多半是佛的大弟子。金刚经以须菩提为上首,因须菩提解空第一,金刚经讲般若智慧,以须菩提为当机者。弥陀经以舍利弗为上首,舍利弗智慧第一,弥陀经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乃释迦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非有大智慧不能领悟。楞严经序分中举出六位上首,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神通表大用,又表大悲,拘絺罗辩才无碍,答问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优波尼沙陀均为解空第一,优波尼对于分析空颇有深解,明白此六位上首之修学造诣,即可知楞严经全部之内容,华严经所说的是佛的境界,楞严经所说的是入佛境界的方法。古人说开慧的楞严,信不诬也。
△三轮体空平常多举布施为例,无能施所施之境界,能施即能施之心与能施的我,所施即所施之物与所施对方接受的人,其实作任何佛事救护一切众生均应三轮体空,否则与本性不相应。离相非常难,离相即见性,世间好人甚多,所作好事亦甚多,但均属有漏的福德,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懂得离相,不著相,即有般若智慧在内。
△成佛之事不难,难在自己不发心去作,断烦恼了生死证菩提与外面人不相干,外面人只有增上缘,帮助我们成佛的因缘,因缘有顺逆二种,如不肯发心纵遇顺增上缘也是枉然。果真依教奉行,二三年即能见效,学佛是但求诸己,佛学是内学,能真正带业往生还算不错,但是我们的目标不能订的太低,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学佛的障碍就是多生劫来的业障,能够时时忏悔业障,扫除成佛道路上的妨碍,自然速得成就,我们的业障还不算重,重的遇不到佛法,更遇不到华严经讲座,有此机缘,我们即应如经中所说:长养一切善根,舍离一切生死流转。
△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是看破放下,此四字作起来不容易,但有一方便法即是布施,布施即舍离生死流转,每人均愿了生死而每人均抓的牢牢的,此是执著不肯放下,与佛法背道而驰,不但身外之物要布施光光的,连身体也要布施给众生。大乘佛法是即世间而离世间,正放下的时候也是正提起的时候,把身体留在世间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以五欲六尘作佛事,‘我见’没有了,那里还有疲厌,那一个受苦,身都放下了,何况身外之物。佛法说法喜充满,即是自在之意,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今生即能作到。
△一发心即是初发心的菩萨,不能谦虚,直下承当,如说不敢当,佛即大失望,但菩萨不住菩萨相,若著相即不清净,不清净即不能见性,菩萨行无量无边,华严将六度开为十度,十度是同时修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华严具行布圆融二门,皆能通入法界,一行布门,行者行列,布者分布,经中广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四十一个法门,由浅至深,行列次第分布,故曰行布门。二圆融门,经中又说法界之理,圆融无碍,于前之四十一位随举一位,而赅摄诸位,谓之圆融门,如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可以修的我们都可以修。
△学佛应将佛所说义趣彻底明了,使心中了了,然后修行遇一切境界时乃能历事练心,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将所领悟之义趣存养心中,使经义与我心融成一片,如此便是观照便是薰习,不一定要打坐参禅。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坏世间相,如世间讲伦常,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佛法所说的更彻底更圆满,佛法是即世间而离世间,若坏世间相,性也没有了,所谓善超诸有是在生死中即超越生死。
△世间有很多人发心以财法身布施,可惜未闻正法,更未闻到大乘了义经,乃与本性不相应,实在可惜。有的人烦恼障重所知障轻,尚有闻法的机缘,有的人烦恼障轻而所知障重,既无闻法的机缘,纵有机缘而听经也坐不住,他虽有善心作大慈善家而所得的是有漏的福报。
△纯而不杂谓之精,精进是没有条件的,有条件即不能与本性相应,有条件容易退转,例如学佛为求财富求平安求儿女上进,希望达不到就要退心了。必须发菩提心,发菩萨愿,没有任何要求及附带条件,只是为了饶益众生,为了度众生求诸功德法。
△礼敬诸佛是度我慢的方法,我慢是俱生的烦恼,若不除之,修行即有障碍,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心净则土净,心中有慢即不清净。致察自己平常的傲慢心有无减少并不太困难,以前总觉得自己比旁人高一等,学佛之后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即是有进步。
△供养十方三世诸佛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包括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将来皆得成佛,有人在庙中供养法师非常虔诚恭敬,而回家后对于父母视若路人,佛门中焉有不忠不孝之人,父母有生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父母师长之恩不肯报答,而对于佛菩萨法师恭敬供养也是虚伪的,恐另有目的,是要不得的。学佛以家庭为起点,以家庭和睦孝顺供养父母为基础,然后推而广之,供养社会大众以及戒杀放生,放生是供养畜生,畜生迷的最深、堕的最重,我们对于畜生要有怜悯心。
△法供养、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世间法包罗万象,不可吝法,吝法得愚痴报,愿一切众生个个都比我好,文化水准提高,人人都有智慧,把娑婆世界变成净士,否则众生迷惑颠倒,社会不安,天下大乱,我自己也要连带受苦。谈到出世法,供养是使众生离苦得乐,遇到人即劝其念佛,给他种一个念佛种子,将来他总会遇缘而起现行的。
△业障是与生俱来的,人人皆有,如无业障是佛菩萨再来,业障重可以忏悔,忏分事忏与理忏,事忏要发露忏悔,业造作之后一定有果报,发露的意思是使恶业作增上缘,不要藏在里面,发泄出来,使人知道,能早日了结,事忏力量薄不能消灭恶业的种子。理忏要修定、是见性,见了性才能转业,转阿赖耶成根本智,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即是理忏的境界。
△佛经的用途是为了印证自己的知见与佛的知见是否相符?五祖以前以楞伽经作印证,五祖以后以金刚经作印证,在行的阶段学人可以用之,初学之人只能以佛经当作一面镜子用,修正自己的毛病。三宝以法宝为中心,僧虽为人天师,但佛说依法不依人,依经与论修正自己的知见,依戒律修正自己的行持。佛事门中有求必应,若求不到是有业障,必须忏悔业障,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必须信真愿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成。功失成片定能带业往生,至少要愿力超过业力,若能超过即是乘愿再来,生死自在,有一丝毫挂碍就作不到。
△学般若是为生实相,生实相就是明心见性,如何可生,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可见信心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读书变化气质,学佛举了几年还是老样子,学佛有何用?所谓生实相是圆初住的地位,我们虽然不能达到此种境界,但是不能离开此要紧重心之所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知道此种理论的并不多,不到此程度说了此种深奥的道理,众生无法接受,说也白说,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得上即能转凡入圣,即能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在佛法中不是讲空话,而是确能做到的。有老同修念金刚经三十年,但知念经有功德,而贡高我慢之心不减当年,如此居心念经能说心清净吗?
△佛法中最要紧的一条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其余断烦恼学无量法门以及求无上道均是为了度众生,作一切事必须与佛菩萨本愿相应,度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与经中所说救护众生不著众生相的道理同。小乘人真能离三界六道但是执空,仍有磨折,清净心不能现前,空有两边都不著才清净。大乘法是发大心,大而化之,为一切众生服务,活著就是为了众生,不要想到自己,我执自然而破,一有自己的念头即是凡夫,初发心的菩萨即是圆初住的菩萨,地位虽然高,果真是大乘种性的凡夫,有救护一切众生之悲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一开始就可以修学这个法门。
△世间人均想求福慧而求不到,因为不懂得如何求法,佛家说求福慧在佛门中求,其实并不是到庙里烧香拜佛,而破迷开悟就是入佛门,读诵大乘经典,明达其意义,接受佛的教训,即等于亲近佛菩萨,常常听经亲近师友善知识是外缘,善根福德是内缘,内缘若不肯修,纵遇外缘亦是枉然,修内缘者须发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
△凡夫遇有灾难,讲求逃避,菩萨则不然,愈有灾难愈是要救济众生,如虚云老和尚,胜利后本来已到香港,可以安居清修,为了救度大陆同胞又返回大陆,致遭厄难,即其一例。求福求慧均是为了度众,自己福薄,想度众生都找不到道场,培福必须布施,三种布施即是福慧双修。
△众生肯接受即去弘法,菩萨所到之处一定令众生生欢喜心,如果众生讨厌菩萨不接受菩萨的教化,菩萨就要马上离开,但是众生遭遇了厄难,肯回心转意改过迁善,欢迎三宝,菩萨再来,菩萨对于度生事并不著急,著急即生烦恼,生烦恼、心即不清净。
△求生净土要信心清净,对于娑婆世界还牵挂不断即去不了,世间衣食住行名闻利养以及一切享受都不可攀缘,未学佛时不知道放下,以致流转生死苦海经无量劫,受了无数的折磨,现在学佛多年,知道了生死出三界可以脱离苦海,而今对世间事仍然放不下,这就很难埋怨旁人了。
△学佛千经万论就是令人求清净心,即无分别智,是真正的智慧,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之照,一动分别心即照不了。心地染污即照不见,心放不下即是染污。念佛一心不乱即是信心清净,一天念十万声而仍有烦恼,是培福报,不可能往生。
△一切诸佛的教法要遵守护持,护持最要紧的是护持自己的法,自己的法护不住即不能护持佛法,护持自己的法是护持戒定慧,护戒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护定是清净心。
△何为自利,盖大庙,香火盛,四事供养无缺,此是自害而非自利。断烦恼,证菩提,不求名闻利养是自利。古来出家人自称为贫僧,现在有大福报的出家人已经离开了正道。利他亦如是,应在道业上利他,帮助他成无上道,修行人幸勿错会自利利他的真实义。
△有人说佛经中有一部份含有甚深的哲学思想可以作为学术研究,还有一部份带有迷信色彩,例如所说的华藏世界以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巍峨玄妙,如乌托邦,都不是实有的。因为佛是绝顶聪明的人,这是他想出来的理想国,令人向往,引人入胜,亦是教化众生的一种方法。存有此
有求必应——释迦摩尼佛
释迦牟尼既是横三世佛的中世佛,又是竖三世佛的今世佛。“能仁”,“能儒”,“能忍”,“能寂”,法力无边;施主祈祷,除了非分之想,求智慧,解因果,跳轮回,了生死,造福众生万物,有求必应。
阿弥陀佛——消灾赐福
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觅念佛人,专管念佛人往生成佛,放下不舍,实现根本大愿。可以求长寿,求健康,求来生。适合老年和多病人求拜,祈求减少死亡痛苦和死后来生幸福;去病消灾,救苦救难,少受病痛,减少烦恼。多念阿弥陀佛,功德无量,赐予心中所求。
安康幸福——药师佛
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又称“消灾延寿药师佛”。可以保佑世人消灾、延寿、去病。老者、病人都应礼拜药师佛,以求健康长寿。药师佛是观世音菩萨之外,掌管健康、寿命和祝福的菩萨。药师佛的佛法心髓是“放下”,大愿是人间富裕兴旺、健康快乐。
赎罪和解——燃灯佛
代表前世的燃灯古佛,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佛经记载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燃灯佛可清净世人的身、口、意三业,化解冤亲债主免堕三途受尽万苦,化解心中恶气,消除违缘业障,启发心中善根,开启圆满智慧。罪孽深重之身,最应该敬拜。
宽心释怀——弥勒佛
代表未来的弥勒佛,是布袋和尚的形象,肚大能容,满面笑容,慈悲关怀众生。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可祈求开心欢喜,放下执念,放下过去,今生来世不受煎熬,脱离是非,脱离苦海。
智勇德才,学业事业——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是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象征无限的智慧,圆满的智慧,一般是求增长福德、智慧、记忆力、消除愚痴。祈祷时可默念:请菩萨赐我聪明才智,文采卓越,成绩优异,善良友爱,正义勇敢,金榜题名,事业有成。
忏悔如愿——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代表实践,即把孝敬慈悲智慧,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受普贤菩萨护佑,凡行必成。福报是自己和子孙凡行必成,事事如愿。你做了后悔事情,在普贤菩萨面前忏悔,可顺利实现愿望。希望计划得以落实,德行天下,学佛有成,愿行广大,功德圆满,也可以礼拜普贤菩萨。
转运安康,婚配求子——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以大悲为本愿,救苦救难为目的,慈使他人快乐,悲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求观音菩萨帮助自己,脱离困境,消灾免难,减轻烦恼,喜结良缘,早得贵子。观音菩萨最适合广大民众供奉礼拜,有求必应。
先人极乐——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受地藏菩萨护佑先人不堕地狱,来世不堕恶道。孝子最该礼拜,保佑逝去先人幸福。地藏王菩萨代表无限的愿力,既保佑活人能够安居乐业,同时也保佑着死后的魂魄,可保佑先人早日回头,改邪归正,离开地狱不再受苦,早日登上西方的极乐世界。
改邪归正——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又称大精进菩萨,简称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普照众生,解脱灾祸。身放紫金色光,法相与装饰皆同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用智慧之光普照众生,远离三恶道,得无上之菩提之力,故称为大势菩萨。身有罪孽之人,最该祭拜,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关于祈求平安健康的句子,怎么求平安健康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