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良知本无知”这句话(悲悯和良知的理解)

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如何理解“良知本无知”这句话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良知本是明白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良知只是一个如何理解“良知本无知”这句话心学大师王阳明说的良知,指的是什么

良知只是一个

《传习录·答聂文蔚(12)》原文:

文蔚谓“致知”之说,求之事亲、从兄之间,便觉有所持循者,此段最见近来真切笃实之功。但以此自为不妨,自有得力处,以此遂为定说教人,却未免又有因药发病之患,亦不可不一讲也。

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若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事亲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故致得事君的良知,便是致却从兄的良知;致得从兄的良知,便是致却事亲的良知。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却须又从事亲的良知上去扩充将来。如此,又是脱却本原,著在支节上求了。

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然其发见流行处,却自有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者,所谓天然自有之中也。虽则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而原又只是一个;虽则只是一个,而其间轻重厚薄,又毫发不容增减;若可得增减,若须假借,即已非其真诚恻怛之本体矣;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者也。

大意是:

“聂豹,你说的‘致知’的学问,只有从孝敬父母、跟随兄长这些事情上探求,才觉得有所遵循,这话最能体现你这段时间以来真切笃实的工夫。但是,以为这就可以了,自鸣得意,故步自封,还用来教育别人,那就不应该了。这难免有因为吃药不对反而得了病的担忧。有必要跟你讲一讲。

“良知就是天理自然而明确的体现,就是真诚恳切,这是良知的内在本质。用良知的这个真诚恳切来侍奉父母那就是孝,跟随兄长那就是悌,辅助皇上那就是忠,这些都只有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恳切。如果跟随兄长不能做到真诚恳切,侍奉父母也做不到真诚恳切,辅助皇上也做不到真诚恳切。所以说辅助皇上能做到致良知,跟随兄长也能做到致良知;跟随兄长能做到致良知,侍奉父母也能做到致良知。不是说辅助皇上不能致良知,需要从侍奉父母的良知那里引申过来。这样,就失去了根本,只在细枝末叶上求良知了。

“良知只有一个,只要发现和使用它就可以了,所有的事情都用得上的,不需要引申来引申去,也不需要从其他地方假借什么东西来补充。在发现和使用良知的时候,良知自己会根据具体情况表现出轻重、厚薄来,丝毫不需要我们特意去增加或减少什么,这就是程颢所说的‘天然自有之中(无需矫揉造作,自自然然就做到了;“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虽然存在轻重、厚薄,又不能够增加减少,但良知只有一个;虽然只有一个,但它中间的轻重、厚薄,还是一点都不能能够增加减少;如果需要增减、假借,那就不是真诚恳切的内在本质了;这就是良知的奇妙,没有形状,看不到头,说大,大到能装下天下所有的东西;说小,小到没有什么东西能分割它。”

王阳明还是没说太明白,说了对待父母兄弟和君主,敌人呢?怎么对待自己的敌人和对手?王阳明没说。对待曾经害过自己的人和可能给自己造成危害的人,能用真诚恻怛吗?答案是肯定的,能,而且必须。因为在社会共同价值之下,没有真正害过自己的人,你经历过的所有危难都是包括你自己在内的整个社会给的。也不能因为顾忌别人对自己可能造成的危害,以虚情假意示人,这只能使自己一步一步远离社会。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

乍一看这句话像是阳明先生说的,但又找不到出处,查了下《传习录》觉得这句话应该来自于“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吧。阳明先生一生倡导致良知,这里的良知其实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良心,良知最早出自孟子的“不虑而知,良知也”,是不用通过理性思考就知道的知识,与西方哲学讨论的先验知识类似。

阳明先生说知来本无知,并不是说良知本来也是无知,良知最开始只是在我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要致良知,就需要我们回到实际的生活经验中,按照正确的方向,通过后天的砥砺与栽培,才能让心中良知的种子发芽成长。

不同于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阳明先生倡导的是正常的诉求,把欲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正常男欢女爱之外的色情之心,无节制的欲望之心,这些就是人欲。人作为万物之灵,应该摆脱人的动物层面上的欲望,不要被它束缚和奴役,给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内心意识一个理性范围内的自由。

天理在人的本心之中,通过不断自我克服,自我征服,致得存在于人内心中的最高准则良心之后,等于是把是非法则掌握到自己手中,从而实现了道德的自律而不是他律,这与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何其相似。

良知本无知!

良知是老天赋予人先天的本能!人的天性良善,是衡量人和其他生命的界线,起始人们并不知这就是良知,只是后来的人私心太大,使人性先天良善的一面,渐渐的丧失,当人觉醒时,才知道人失去的东西是多么的珍贵,人先天最本能的品性,是人性最珍贵的良知,只是后来出现太多的恶,才知人先天的良知是善良!

人无需知道自己有多善良,更无需说自己有多么善良,因善良是人性的本质,人性有了良知和善良,只能说明人有了这些,只证明一下自己是个人而已!良知是人要用一生去坚守的,则不可丧失的,就象是一粒尤良的基因,是需要传承下去的!善因种善果,恶因则种恶果,一个人的基因不善,种下的只能是邪恶的种孑,先天若心无良知,那这一性的传承,则肯定不能长久,这世界因出现了邪恶,善良的人才知良知的可贵!正所谓!心恶不知恶,良知本无知,知恶心无恶,无知本良知!

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是每个人心底最基本道德律,即是非之心。

良知本无知,这句话本身的命题就是错误的。

所以:良心本是好的,良心非但不是无知的。恰恰相反,它是每个人心底道德律基本的规范。良心会变味,但良心不会被人绑架以致沉沦,良心会被玷污,但良心永远不会被完全妥协掉。良心会控告,人不听从良心,内心就会受到谴责,越过良心做事情,就显出无知。

良知始于人之初,人之初性本善。

人初来这个世界本都有颗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人本来的良知,良知是无雕琢的可爱。就比如婴儿和儿童,他们之所以可爱,就是因为他们纯净简单又无知,但随着日渐长大,见的多了知道的多了,诱惑和欲望也就随之增多,诱惑和欲望一旦多了,邪恶与纷争也就多了,良知就会慢慢被吞噬泯灭于其中。

人之初本就无知,正因为无知所以才善。此处的无知个人认为指的是对物质世界的无知,但人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还是有的。对物质世界无知也就无诱无欲,无欲也就无求,无欲无求人的内心就会少却许多邪恶之念,邪恶之念少了人的良知自然如初。

所以说良知本无知,这种无知是做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人只有回归了赤子之心,超然物外方能真正达到这种境界。

很有意思的问题。

良知本无知。不如反过来说,知无本知良。

这是论道的语言,不是普通人可以意识臆测的。

以意识臆测往往弄巧成拙,迁善成恶。

无度不丈夫。本来是说大丈夫行事有方,为人有度,却被误解成无毒不丈夫。

人不为(二声,自为之意)己,天诛地灭。本来是说人要自为,自己成就自己,否则只能任天地命运摆布。却被误解成人应当自私自利,否则天诛地灭。

存天理,灭人欲。本是朱熹老先生悟道之语,却被不肖子弟守门之犬无知腐儒拿来规范普通人,真是可笑至极!!!

可怜圣贤一样也有被断章取义而徒唤奈何!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政治家,后人称他为心学大师。他一方面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他强调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王阳明说的良知,实际上是指人人生来都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他认为每个人都要能明辨是非,不能被外界因素所(研习更多十二星速配 文章请关注:wWw.XzloU.cc}干扰。

一、何为良知

王阳明从小就对道教学说十分痴迷,期间因为对于修炼的质疑放弃了对道教的追求,但这时,他的修炼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虽然最后没有修炼成功,但他对于丹道在知识和体验上的认知是很深刻的。他在被贬谪的时候经历了人生一段很悲惨的时光,可以说是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在这里,他懂得了儒学的精髓所在,此后的人生他不断讲学传道,并发展出了一套以良知为中心的学说。他认为,良知就是指人人都有明辨善恶是非的能力,只要每个人能够时时刻刻去保持这种能力。

二、对于后人的启迪

王阳明在之前的修炼过程中,其实已经取得了自己想要达到的境地了,但是他自知不属于真道,他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诉世人,修炼之人,切忌过于走火入魔,过于追求神通,这样子不但会误导修炼,还可能带来其他危险,修炼之人,不可过高地追求。另外,王阳明的“致良知”心学,特别重视对于善恶的分别,告诉人们应该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去为善去恶,如果这样的话,每个人至少是个正人君子,此时也便离道不远了。

王阳明的理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每个人都应该遵从一下他的“致良知”思想,时刻做一个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的人,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善去恶,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如何理解“良知本无知”这句话和良知本是明白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