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碗筷好吗?
谈到这个问题,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和理由。有些人认为送碗筷是一种环保、节约的行为,有些人则据此质疑是否带有浓郁的“过节送份子”的意味。那么,到底该不该送碗筷呢?
首先,从环保与节约的角度来看,送碗筷无疑是一种体现。目前,我们正面临着全球变暖、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而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推广可循环利用的碗筷显然是一个有效措施。更何况,现在手推车挑菜、享用邮寄盒饭、购物带布袋等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融入我们生活中,送碗筷或许可以为我们在这条生活环保之路上再添一笔。
其次,从情感关怀的角度看,送碗筷也很有意义。在现代社会的高压、快节奏生活中,大多数人已经变得很难安静下来与自己相处。此时,也正是关注他人所代表的关怀、善意被渴望的时刻。当我们接一份碗筷,或许能够感受到送礼人的情感关怀,也会感到自己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反之,如果我们在“礼尚往来”的情况下回送一份碗筷,也许能够折射出我们自己对亲友、同事的关心或感激,让关系进一步加深。
而对于质疑者们所提出的“过节送份子”问题,则可在形式上予以斥責——狼来了的故事里,一直叫“狼来了”的小男孩后来真的喊了一回狼来了,却没人相信,因为他说谎已经多次。我们不能因为“当年送过的碗筷没起到作用”而否决送碗筷本身的好处。
当然,如何平衡节约环保与礼仪传统,我们也需要在现实中进行一些现实考虑。比如应该注意到,特别的环保手段,不一定是普遍和合适的。如果送优质环保餐具,对方有意愿使用并且细心保管,那么碗筷自然是很好的选择。但如果对方已经有了家庭装修风格的定位或是习惯了特定的餐饮方式,那么在不了解对方实际需要的情况下强行送出,可能还会碍于礼仪传统而让对方为难。
总之,送碗筷不能成为泛滥、形式化的机会主义行为,也不应成为约束了感恩和热情的消极力量。在有意义的,而非简单套路的礼仪传统中,我们或许能够把发送温暖、传递实用、倡导环保与节约等不同因素注入,为现实生活增添些许生机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