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户外是坟地,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充满诡异与神秘气息的体验。在夜晚,当外面一片漆黑,唯一闪烁的光芒只有那些坟墓上的灯笼时,窥视窗外的人难以避免地会被深深地震撼到。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体验并不仅仅停留在感官上。
窗外的坟地,对于许多人而言,或许是一种心理上的负担。亡者安息之所属,对于有些人,也意味着亡者的缺席、对未完成事业的痛惜,以及对未知事物的畏惧。而窗户的存在,也让这种负担变得更加不可忽视:人们能够从每一株墓碑上读取出信息,从每一个方向观察到这个看似庄严,却充满忧虑的场景。对于这些人,这种窗外的坟地可以是一种“心理上的囚禁”,甚至可能对其生活产生极大影响。
然而,对于另一些人,窗外的坟地却可以唤起出积极且有益的情感。一些人习惯在这个看似“恐怖”的环境下思考,思考一些大到人生哲学,小到家庭琐事的问题。对于这些人来说,坟地的存在不是一种压力,而是一种“亲和力”,使他们能够摆脱尘世喧嚣,专注内心的世界。另外,坟地的存在也可以帮助一些人更好地应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当他们思索人生的脆弱而短暂时,这样的环境会让他们感受到逝者的存在,并有机会与亲人进行某种形式的“交流”。
无论是压力还是“亲和力”,窗外的坟地对每个人的影响是不同的。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窗外的坟地总会处于一种独特的、停滞不前的状态。它是一个永恒的、静态的场景,不论多少年过去,它始终都是那个样子,只有周围的人在不断地变化。对于人类而言,那些遗物和亡魂可能虽然已消失在历史中,却会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坟墓的存在提醒我们,该淡化的是过往,而不是人类的永恒精神。坟地的和平与静谧,似乎早已超越了生死,表达了对世界自然平衡的实现。
然而对根植于生而死之间的我们而言,窗外的坟地不可能只是一个观点。它具有某种时空上的矛盾:它是永恒与时时刻刻变化的结合体,对于人类来说,这样的矛盾不能被消除。只有通过接受,明辨与探寻,才能从某种意义上看到坟地视野下的真理:一切有生命的生命终究都能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维护着生态的平衡;而我们永远切断不了的联系,不在于人与物,而在于我们的内心状态和情感。无论窗户外是如何的环境,人与自身的心灵是有着不可切断的联系,才可能真正将其自我体验注入到生命经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