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又称大墅量天仪,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天文仪器之一。量天尺由三部分组成:引臂、量尺和观测器,用于测量天文现象中星相和日影的长度和角度。
量天尺是由中国古代科学家甄洛发明的,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据传,甄洛是在中国南方培育稻米的管理者,他发现一条水沟的阴影可以用作观测太阳直径的工具,随后便开始通过发明一系列复杂的仪器和观测器,记录天文现象和制定日历。
量天尺长约15米,高约10米,有三条车道直线铺设,包括300多道刻线和200多个大小不一的开口。定影柱、御射柱、永久仪等部件的精密测量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通过对太阳、月亮、白天和夜间的恒星观测,科学家们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季节、日食、月食和月相等现象。
如今,量天尺已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古代天文仪器之一,仍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中。在2016年中国发射的首颗天宫二号太空站发射前,科学家使用量天尺进行天体观测,以确定轨道和建立用于瞄准天宫的天文导航系统。
此外,量天尺还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代表之一。在2015年12月,量天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今天的世界上,量天尺仍然被视为中国科学的巅峰成就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高超和智慧。在不久的将来,它将继续用于天文学的研究中,成为促进全球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