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婚配,74年,83年
近年来,在中国,随着年轻人对婚配方式的多元化选择,社会上对于传统婚姻观念的认知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是,对于1974年和1983年这两个年代而言,婚配的方式却是迥然不同的。
1974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经济困难,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在这个年代,人们对于婚姻的观念和思想是很传统的。婚姻被认为是家庭的基石,而结婚和生孩子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人生大事。
在这个年代,相亲被广泛认为是最合适、也是唯一的婚姻方式。理由也很简单:舆论环境上,相亲被视为最稳妥的方式,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婚姻的稳定性;同时也因为一些限制,比如说交通与信息的不畅,缺乏自由的婚姻观念和选择空间。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相亲一度成为了当时婚姻市场的主流。
1983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节点,这个节点对于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方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个年代的人们对婚姻的认知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年代的婚配方式中,相亲和自由婚姻是两种不同的选择。
相比于相亲,自由婚姻则是另外一种更能体现主体意识和自我选择的婚配方式。相较于1974年,信息网络已经趋于畅通,人们在婚配方面的选择余地也随之增加。这个年代的人们,追求的并不仅是经济财务上的稳定,而是以个人意愿为基础的婚姻体验。
不过婚姻观念必要时需要做出调整,如果以自由恋爱为基础的婚配,仍需相应地思考如何在经济方面达成平衡。然而,这种婚姻也许更关乎生活质量和感情的丰盈,好过前段于1980年代的大批“相亲”的婚姻一片空虚。
最后,虽然这两个年代的婚姻观念和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是相亲还是自由婚姻,都有人们对于婚姻过程中的感情和责任的坚定追求。毕竟,婚姻不只是为了生儿育女,也是为了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