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宁都风水故事,宁都风水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宁都县水口塔三百字作文宁都水口塔的传说
赣南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特别相信改造风水可以振兴科举。赣南有明清以来不断重修的古塔40多座,这些塔几乎都是起着补缺障空、禳压水害,满足人们期望文运昌盛、科宦发达的文峰塔和水口塔。这些塔民间称为风水塔。这些风水塔都各有名称,惟有宁都的塔十分明了地就叫水口塔。
水口塔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屹立在宁都梅江河畔的水口塔,外观雄伟、结构精致。这座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1996年又全面维修的古塔是楼阁式砖塔,高有39米,底部周长34.56米。这是一座很神奇的塔,游人从塔心登至塔顶,可不走重复的路,如两人各由一路登塔,塔中绝对不会碰面,要登至塔顶方可相遇。七层八面的水口塔,底层的八面均刻有八卦浮雕,古代的八卦有表示地理方位的作用,水口塔的八个方位都被古人用四字词组描绘得尽善尽美,依次为:乾元启运,坎水生精,艮峙凌霄,震蛟腾江,巽榜传芳,离明挹秀,坤维奠位,兑风横秋。奔腾而来的梅江河正好对着水口塔流来,经过高塔转折弯去。
宁都人说,他们的水口塔充满了玄机、奥秘和传奇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偶然还是巧合,让人说不清道不明。我且把这些听来的传说作以下整理记录成文。?
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宁都水口塔,是当时的县令莫力奎倡议捐款建成的。据说捐款者分别姓彭、黄、韩。塔的建成,最大的功劳是源于彭姓人。传说,彭是以打鱼为生的。有一天他梦见有七个人被绑架请求他能给以帮助。彭觉得这个梦有点蹊跷。第二天就朝梦中说的那个地方去看个究竟,但见空旷的田野里根本没看见人影,倒是在河岸边看见了7只被绳子捆绑着的青蛙。彭是个很善良的人,他觉得这七只青蛙怪可怜的,就替这七只青蛙松了绑给放生。七只松绑的青蛙竟知道齐刷刷地排成一行,给彭点头作揖,尔后才蹦蹦跳跳地离去。给青蛙放了生的彭像往日一样照常去捕鱼,撒了一天的网,一条鱼都未网到,天黑了,才网上一只瓦制盆子。打鱼人有一种习俗,去了打鱼就不可能空手而回,哪怕是鱼仔小虾都要网一点回家。十分懊恼的彭看着这只盆子想,也好,我就带回家去给鸡做食盆吧。回到家里,彭交待妻子用这个盆子装食喂鸡用。妻子十分惊奇地发现,自用这个盆子喂鸡,盆里的碎米糠皮总是满满的,鸡怎么吃也吃不完。聪明的妻子就试着放了一把米去盆里,第二天盆里的米又满满的了。妻子再试着放了几枚铜钱去,第二天盆里就是满满的铜钱。夫妻俩知道这是一只聚宝盆,是被救的那7个仙人送的宝物。
曾经,宁都的梅江河年年水灾泛滥。有风水师说过只要在梅江的出水口建一座塔就可以镇灾聚财。正逢县令莫老爷号召民众捐钱建塔,这对善良的夫妻觉得这可能是天意,这样的钱,要用去为大家修善积德做善事。于是,彭姓夫妻俩就用这些源源不断的钱建起了这座水口塔。当塔建到三层高时,总是倾斜着会倒塌,怎么也升不到第四层。又有懂其中奥秘的人说塔是需要有镇塔之宝才能建成的。打鱼人家能有什么宝?夫妻俩就把这只聚宝盆埋在了塔底。说也奇怪,这座塔自埋进了这件宝物,真的就稳稳当当地可以往上搭架建第四层了。然而彭姓夫妇却无能为力再往上建塔。
这个传奇的过程感动了曾、廖二人,他们前赴后继,把这座雄伟的水口塔最终建成。一直到今天,宁都的民间还在传说,他们的水口塔下藏有一只聚宝盆,所以他们的家乡才能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才能有文乡诗国经久不衰的美誉。
有400多年历史的水口塔在清代重修过一次。1996年,宁都县决定对历经沧桑的古塔再度重修。宁都水口塔修建时传说发生了一个个离奇的故事。
宝塔安放镇塔之物是客家人千百年来的习俗。重修宁都水口塔的工程队是福建泉州古建筑公司,对这座古塔建筑的来历都已有所闻的施工人员认为古塔的镇塔之宝是埋在塔底,所以在清除塔顶杂物之时十分随意。这座古塔未修之前,塔顶有七株盘根错节的牛筋树长得青翠茂盛,直指苍穹。施工人员大刀阔斧地把树砍倒之后,用锄头去挖掘塔顶上的泥土时,竟挖出了一个手执宝剑,身披绶带的铜铸塑像。这一意外发现让施工者开始留神,还真的小心翼翼地盘出了三个陶瓷瓶子,这种瓶子佛教上称之为净瓶。净瓶里装有五谷,净瓶底下是按八卦图形摆放的古钱币。包工头何老板知道这是一堆圣物,当即十分虔诚地脱下身上的西装包回了住处。颇有心计的何老板想把这些古物带回家乡以期给家族带来好运。但却让一场意想不到的变故给彻底改变了初衷。晚上睡觉时,何老板像平日一样把白天那件包了文物的西装覆盖在被子上。他睡觉的上方就吊着一只灯泡。夜深人静时,灯泡突然着火,其火花散落在西装上,把件好端端的西装烧了个大窟窿,还把何的被子也烧着了一点,被这情景吓呆了的何一跃而起,跪在外面,对着苍天直磕头,嘴里连声不叠地说,神明饶恕,神明息怒。第二天一大早,何就打电话给县博物馆,让县里来接收这些镇塔的文物。当时还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把塔顶上的这一堆文物郑重其事地移交给了县博物馆。?
说起宁都水口塔的重建,当年的工程总负责人何老板还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情:这支施工队里的一个年轻技术员看见这些现象觉得十分可笑,说“我根本就不相信有什么神灵”。就在说了这件事的当天晚上11点,这个技术员突然像着了魔似地从床上跳起,手舞足蹈,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一直折腾到凌晨一点才停止吵闹正常入睡。第二天,别人问他昨晚为什么这样,他说是在梦中。谁知第二天晚上11点开始,他同昨晚一样又发作了两个小时。如此这般,连续一个星期下来,这位年轻人像得了一场大病似的,整个人都蔫了。何老板担心会出人命,就买了许多祭祀用的供品和香烛叫这个年轻人要诚心诚意地认个错。被这种抗拒不了的怪异行为折腾得精疲力尽的后生人,按照客家民间的习俗照着吩咐乖乖地做了。说也奇怪,从那天一晚上开始,工棚里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传说古塔修复近尾声的一天,又发生了一件事。施工队里一名没读什么书的年轻泥水师傅一反常态地嚷着:我是三太子,快拿笔来给我。经历了几番风雨的何不敢怠慢,马上找来笔给这位泥水师傅。只见这位泥水师傅接过笔来就刷刷地写下了一大段文字,这位泥水师傅自己都惊奇自己怎么这会儿能有这么漂亮的一手字。宁都人传说这些文字的大概意思是宝塔盖塔顶的时辰,祭祀时的供品品种、数量,三太子塑像的摆放位置和钱币的八卦位置等等。何等在场的人到此时方明白,那天在塔顶挖出的塑像是叫三太子,是一尊镇邪消灾保平安的佛。宁都县后来还按其造型复制了一尊“三太子”,这件复制品如今就安放在水口塔的入口处供登塔观光人朝拜,其原件则重新放回到了塔顶。
宁都水口塔的塔顶是铁铸的一个大盖子,一般把重达几百公斤的塔盖连接在塔座的销子上是很费时费力的工程。根据民间习俗,县里还特意请了人给塔盖连接选了一个好时辰。何老板说他是按照那天泥水师傅写的时间盖的塔顶,那个时间比县里请人选的时间整整早了一个时辰,盖塔顶的时候是十分顺利地一次成功。塔盖一盖上去,天空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县里有领导那一天也来到塔上,他们还在担心这么大的雨怎么施工。走到塔上才发现塔顶已稳稳当当地盖好了。当然,这提前操作的奥秘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个中原委。?
宁都这座古塔的修复,县里具体分管的领导十分重视,专款专用任何人都不得动用建塔的经费。古塔修建到最后就差那88级从大坪到塔脚的钱,按一级台阶要100元来计算,正好还差8800元。县里领导当时带头捐钱,短短时间就收到捐款9100元,比原计划还多出300元,设计人员就把这三百元在塔前做了一块双龙戏珠的浮雕。这是一段纯系个人捐款做成的台阶,每一层台阶里无不蓄满了捐款人虔诚的祈祷和期待。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最乐意捐资捐力的事情就是修桥修路修塔修庙。宁都的一位曾氏个私企业主还捐出8000元,立了两块石碑在塔前,现在人们看见的功德碑和当时县委书记题词的碑刻就是那位曾先生捐赠的。
1997年,宁都水口塔在各方努力下,以很快的速度重修竣工。国家文物局局长罗哲文曾经登上了宁都水口塔,这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让宁都人充满了遐想与兴奋:“一甲之内,宁都会出一位副总理级的干部”。
宁都古塔重新竣工之后的1998年,宁都籍不少的领导干部被陆续提拔,有的还是从副县级走上副地级的领导岗位。宁都人还总结了一个令他们十分骄傲的宁都现象——这两年,京九线赣南段的每一个县都是宁都籍人在当地任主要领导。他们说是缘由水口塔这座千年古塔的神奇魅力。宁都人还有更大的期望,因为有哲人预言了他们的家乡会人才辈出,他们期望家乡能有更优秀领军人物的崛起。
二、红军长征艰难的故事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一、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中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沪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分析更多星座大全常识请关注:www.xZGUan.cc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红小鬼”曾治
曾治,江西宁都县安福镇力元村人,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治是一个放牛娃,家里很穷,读不起书。从14岁参加革命那天起,他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紧紧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头。雪山草地难走,根本没有路,红军硬是靠双脚踩出了一条北上抗日的路。过雪山时,他穿着一件单衣,在风、雪、冰、雹中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但红军战士毫不畏缩,仍然顶风冒雪拼命往前走。苏区人民称红军的脚是铁脚板,是量天尺。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硬是让红军将士的铁脚板一步一步量过来了。曾志写过一首小诗,用以表达他毫不动摇的革命信念:十四从军红小鬼,举起大刀砍白匪。紧紧跟着毛委员,革命到底终不悔!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
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明天再找嘛!”“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哎呀,这可怎么办呀?”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没有。嗯……”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看护长是 40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好!我不看。”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你的米袋呢?”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拿来!我给你缝缝。”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兰,你的麦粉呢?”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不,不,谢谢大家……”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雪山小太阳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6月地点:夹金山。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
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一门伴随红军长征的功勋炮
这是一门普通山炮。虽然从外表看与其他山炮没什么两样,但它却有着传奇般的经历。1935年6月14日,红军红2、6军团(后组建为红2方面军)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湖北咸丰县,打响了忠堡战斗。在对国民党“围剿”部队实行分割反包围时,红2、6军团遇到国民党军队的火力阻击,人员伤亡较大。情急中,红2、6军团用一门仅有的山炮和数门迫击炮实施火力压制。这门山炮凸显神威。红军炮手连射3发炮弹摧毁敌军火力据点。红军趁势发起攻击,在忠堡附近的构皮岭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41师,活捉纵队司令兼第41师师长张振汉。
同年11月,在红2、6军团长征途中,这门山炮继续发挥威力。1936年1月,红2、6军团突破乌江天险时,又用这门山炮压制对岸敌军火力,摧毁几处火力点,并乘机夺取船只渡过乌江。因此,红军战士对这门屡立功勋的山炮钟爱有加。在长征途中,红2、6军团带着这门山炮,转战乌蒙山区,抢渡金沙江,经过藏族聚居区,进军甘孜,翻越大雪山,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在翻越雪山时,许多红军战士牺牲了,在过草地时,更多的红军战士倒下了,但红军战士们对这门山炮却非常珍爱,宁肯吃苦流汗,马驮人扛,必要时拆卸,过了困难地带,再安装起来,就这样,终于把这门山炮带到陕北,使之成为整个红军队伍在长征中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就是这门山炮,1959年军事博物馆筹建时,贺龙元帅点名将它陈列进军事博物馆。当然,假如您对这门山炮进行“政审”,也许它的出身并不值得称道。它原称“七生五过山炮”,1927年由上海兵工厂制造,口径75毫米,重386公斤,初速为280米/秒(榴弹),出厂编号587。它本是国民党军炮兵营装备。1935年4月,红2、6军团转战在湘鄂川黔边镜,于湖南陈家河、桃子溪战斗中,从国民党军第58师炮兵手中缴获了它。从此,它遇到了好主人,发挥了大作用。红军炮兵营曾用它参加多次战斗,消灭大量敌军。它是红军经过艰苦卓绝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见证。
三、简短古代鬼故事1、《变驴报恩》
洛阳水陆庵有个和尚,法号大乐上人,很有些钱财。他有个邻居姓周,在衙门当差,家里很穷。那差役主管催收租税,一有机会就从中揩油。每到汇总上交时,往往要向大乐和尚借钱补足缺数,几年当中共欠和尚七两银子。
和尚知道他无力偿还,也不向他要了。周某因此很感恩,见了和尚总是说:“我活着报不了法师的思典,死了一定变作驴马相报。”过不多久,一天晚上和尚忽听有人在急急地敲庵门,忙问是谁,门外应声说:“隔壁邻居周某,向法师报恩来了。
一和尚开了门,见根本没有人,认为是有人跟他开玩笑。可就在这一夜,和尚所养的一匹驴子产了一头小驴。第二天天明去看看邻居周某,果然死了。和尚来到驴子旁边,刚生下的那头小驴又是抬抬头,又是翘翘脚,像是认识的一般。
后来,小驴渐大,和尚就用它做坐骑,骑了一年。一天,有位山西客人投宿水陆庵,非常喜爱这头小驴,要求买下它。和尚不答应,但又不忍心讲明其中的缘故。山西客人就说.“你不卖也就算了,只是借我骑着这头小驴上某县过一个夜晚,好不好?”和尚答应了。
那山西客人骑上驴背,牵着辔绳笑着对法师说:“我是骗你的呵。我既喜爱这头驴,骑走了就未必就会回来。我已算了个价格,已把买驴钱放在你的茶几上,你回房去取就是了。”
说完,山西客人头也不回就急驰而去。和尚对此奈何不得,回房一看,茶几上有白银七两,这正好是周某欠和尚的那笔钱的数目。
2、《好色无罪》
沈永之,在任云南驿道时,奉制台大人璋公的命令,在凤凰山开一条八十里长通往傣族和苗族的路。凤凰山山路险峻,汉唐以来,一直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的奇异怪事很多。每砍倒一棵树,就有白烟从树根里冒出来,好像一匹白绢升上天空。
蛤蟆和车轮一般大,看见人,就瞪起眼睛,恶狠狠地盯着。谁面对着它,谁就会晕倒在地上,人事不省。当地人喝足了烧酒,用雄黄塞住鼻子,手握大斧砍死蛤蟆,然后煮熟了吃。吃一个,可以保证三天不饿。
一天,忽然有个美女浓妆艳抹,从山洞里奔跑出来。几千名工人都出了石洞,追去观看,只有一些老成稳重的人没有动心,仍然像刚才一样干活。不一会儿,凤凰山崩倒了,没出洞的人,都被压死了。
沈永之见人就说这事,还开玩笑说;“看来,人不仅好色无罪,还很有好处。这就是例子。
3、《青衣女鬼》
苏州有位姓管的青年人,因为邻居家的媳妇长得漂亮,千方百计想要见她。一天,他又到墙头上偷看,见那媳妇正在屋檐下缠丝,双眉紧锁,眼泪汪汪,满面愁容。她的婆婆在屋里唠唠叨叨地数落她,管于是同情媳妇而恨她婆婆。
正在这时,有一个身着青衣的妇人,从厅堂的侧门出来,满脸笑容,径直走进佛堂,向佛礼拜,无论是下拜还是起立,身子都笔直生硬,如同僵尸。管见状大惊,知道她不是活人。更加注意地观察。
妇人拜完佛,就转身到屋檐下,向媳妇用两手比划圈圈的形状,还用手屡屡指点厕所方向。媳妇停止缠丝,像是在思索什么。随即泪下如雨,很快就起身往厕所去。
矮墙只及肩高,管从高处往下看,看得一清二楚。媳妇进了厕所后,就解开缠足布,把它系在横粱上。那个青衣妇人又出现在她周围,洋洋得意,管知道媳妇要寻死,情不自禁地大叫:“救人!”翻越墙头跳了下去。
邻居们听到呼救声,都赶来询问,管带着众人冲进厕所,见媳妇已经上吊了。大家争相解救,她不久就苏醒过来。再看那位青衣妇人,已不见踪影。媳妇的婆婆也惊呆了,不再絮叨。过了一会,媳妇的丈夫回家来,众人把事情经过告诉他,他又是吃惊,又是感动,对管十分感激。
他问:“管兄怎么会对此怪事了如指掌?”管故作遁词说:“偶然上屋顶拔草,正好看见此事。”众人感叹道。“俗话说‘人命关天’,尊夫人大难不死是命中注定,正碰上管君在拔草。
想必是神佛在冥冥中差遣他来相救。”丈夫要赠财物酬谢管,管推辞不受回了家。从此以后,他收住了邪念,不再去作那种“壁上观”的事情了。
4、《异犬》
某公子袭封侯爵的前一年,才十七岁,风度翩翩,而嗜好斗鸡跑狗。他曾豢养了一只黄狗,非常钟爱,以至于和它同吃同睡。到夏天,公子带着狗出城东门,在远郊原野游览。突然下起大雨,他在一个墓门前避雨。墓前有一个水塘,面积约有数亩,长满了芦荻。
某公子还未坐稳,又有三个无赖,带着猎鹰背着弓箭,也到了这里。见到公子,他们悄悄耳语什么。公子长得肤色白晰。一个无赖编了顺口溜道:“黑的黑如铁,红的红如血,白的白如雪。”另两个无赖则在旁不怀好意地嘻笑。
公子虽然年轻,毕竟是世家子弟,又势单力薄,面对此情境惶恐不安,想冒雨离开。无赖使劲拽住他,公子惶惑地问:“你们想干什么?”无赖笑而不答,只是牵扯住他不让走,黄狗在旁大声嗥叫,还来咬他们,无赖用大石块丢它,正击中它的头,把狗打昏过去。
于是无赖把公子衣服剥光,一丝不挂,绑住手脚,把他按在草中想**。公子哭叫不从,声音都嘶哑了,在地上打滚。正在此时,从树林里来了几个骑马的,无赖们仓皇逃去。骑马人走到近处,觉得诧异,给公子松了绑,问清缘由。公子绻缩着身子哭诉了经过。
骑手们同情他的遭遇,给他穿好衣服送回了家。那只狗也勉强跟回到家,几天不吃东西,伤口发作而死了。公子伤心哭泣,把它葬在花园里,为它祈祷并祭奠它,犹如死了一位好友。当晚梦到狗讲人话对公子道:“主人待我情深意厚,我以后一定会报答。
主人今后出门须谨慎,如遇危难,我受你豢养之恩,到时一定前来相救。”公子醒来后,觉得奇怪,把这话记下了。一天,公子在通州办事。回来时坐船行在大通河中,又遇到了先前那三个无赖,还加上两个年轻人,手挽手坐在船上,都看着公子在笑。
公子非常害怕。到闸上船停泊不行,同船的人都走散了,公子混进酒楼,悄悄看着三个无赖走远了,这才走小路匆匆往回赶。走了约一里多路,突然看见三个无赖从高梁地里冲出来,把公子捉进偏僻处,捂住口,又剥光衣服。
其中一个无赖正准备下手,忽然一只大狗从倒坍的断壁处窜出,上来就咬那无赖的。无赖痛倒在地,狗又去追另外两人,一个被咬了小腿肚,另一个被咬伤臀部。公子总算脱险,穿好衣服,踏着农田奔跑。
狗回来后,追随公子叫唤,直到一个茅屋前,狗仆倒在篱笆下面。就近去看,原来竟是只得了恶疾的黄狗。公子觉得迷惑不解。有位老婆婆正在扬地上扫麦,注视着公子,笑道;"这是我家的老狗,得病半年,昨夜刚死。小兄弟靠近看它,难道不嫌龌龊吗?”公子随口应答,怏快而回。
当晚,又梦见原先豢养的黄狗来说。“主人的养育之恩,我已稍作报答。冥府见我尽忠报恩,将让我投胎做人。特来向主人拜辞,今后无法再见了。”
说完,痛哭叩头后离去。公子为狗的深明大义而感动,计算狗死去的日期,每隔七日一定在它的落葬处设祭,至今不变。后来听说那三个无赖,有两个成了残废,那个被咬伤**的,在受伤的次日就死了。
5、《落漈》
海水流到彭湖湾,水势渐低,靠近琉球岛处,称为“落漈”,意思是海水落人海底深陷处不再回流。海船航行到彭湖湾以下,若遇到飓风,漂流进海底深陷处,能回来的也就是百分之一。因为海水之中,又有急流以海水为崖岸,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真是一大奇观!
有一伙福建人坐船去台湾,不慎陷入落漈,眨眼之间已不知行了几千里。船中数十人,都认为这次死定了,只是惊慌失措地大眼瞪小眼,任船漂泊颠沛。
过了很长时间,忽听到一声巨响,船瞬间停止不动,船上众人摔了一地。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慢慢出舱去看,才知道靠近一处荒岛。船被海中急流所推,直上沙岸,所以搁浅不动了。
大家互相传告,欢呼雀跃,共同庆幸。岸上砂石都是纯金,怪鸟很多,形态不一,见了人也不惊飞。众人肚子饿了就捕食怪鸟,像吃鹅肉一样,味道特别美。到了夜里围着船的都是鬼,瞅啾地叫个不停,天亮了才消失,天黑了又是老样子。
住了半年,人渐渐与鬼熟悉了,还可对话。鬼于是说:“这里离中国有几千里。我们以前陷入落漈,尸体漂流到这儿,离家遥远,连通梦都无路。但长时间栖息在这里,十分了解海洋潮汐的规律。大概每三十年,落漈平满一次.现屈指算来,一两个月后就该平满了。
你们赶快修补船只,也许能活着回去。众人非常感谢这番指教。有人就问道:“我们吃的像鹅一样的鸟,是什么鸟啊?”鬼回答道:“这不是鸟,也是鬼,在这时间长了,精气消磨掉,就变成现在这种样子了。”众人都为它们叹息不已。于是各自操起斧子,连夜修补破船。
船刚修好,落漈果然已平满,与海水没有分离。一众人欢声雷动,推船下水,升帆准备出发。群鬼聚集在一块儿哭着送他们,又争着拿岸上金沙相赠,并叮咛道:“回去后不要忘了我们,希望转告老乡,好好作佛事,为我们超度。”众人争着答应。
扬帆破浪,船行了二日一夜,到达福建金门。众人怀念鬼的情意,可怜它们的堕落,就一起出资作水陆道场,访问他们的家,救济安抚其家人。又分掉所剩的金子,每人拥有上万资产,都成为富翁。
河北涿郡有一个风水先生(下文称先生甲),擅长妖术。乡里的大家富室如果死了人,必定要花许多钱请他来,并且盛筵款待,才可平安无事,否则便会有祸事发生。
某村有一富翁,有两个儿子,都在武学堂读书。富翁老病而死,亲戚们都说这位先生甲有法术,一定要请他来才可以把富翁的尸体殓入棺中,这主要是为家中活人免去灾祸,而不仅是替死者祈求神佑。
四、风水流派的四大祖师风水形派四大祖师:杨(救贫)、曾(文辿)、赖(布衣)、廖(金精)。曾文辿是杨筠松弟子,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缝舆,号逸真,江西于都葛垇小溷村人,生于唐大中甲戌岁(854),卒于梁贞明三年丙子岁(916),享年63岁。其父曾德富。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公幼习诗书,熟究天文经书,黄庭内经诸书。隐居雩都黄龙寺时,缘遇杨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鸟,遂得堪舆大道。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杨筠松和他的二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曾文辿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先生,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他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徒弟择址定向。
曾文辿和刘江东都是杨筠松弟子。刘江东,字渊则,又名七碗、添碗、晚年号刘白头。江西省于都葛坳上老人,生于大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其时杨筠松因黄巢破京城,避难江南,应江西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节度使卢光稠之请为卢光稠葬母,任卢光稠参军的刘江东崇慕杨公堪舆神术,遂与同乡曾文辿拜杨筠松为师,从游其门。刘江东是杨救贫先生的主要传人和杨公堪舆理论实践的主要记录者之一,为杨公堪舆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著有《三宝经》一书传世。刘江东传道,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刘江东去世后,葬在上老村下山虎形,,与其父同葬,坟墓至今保存完好,惜其后人重修坟茔时误改了碑向,坟墓右侧已生白蚁。刘江东故乡、广东丰顺等地还保留有刘江东所勘定的阴阳宅,至今乃兴旺发达。廖金精名瑀,字伯玉,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
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爷爷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
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东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对联“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原名赖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生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6年间)。赖布衣,曾任国师之职,后受奸臣秦桧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赖布衣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大地,凭着精湛的堪舆理论于与技术,一路怜贫救苦,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风水大师”的名声不胫而走。香港、广州、英德(大湾镇布心井村)等城市都是由赖布衣堪定选址。传说赖布衣所著《青乌序》刚刚脱稿就被南华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经一百多年后传给了刘伯温,刘伯温凭它辅佐朱元璋成就了帝业。又有传说孙中山先生的祖坟也是赖布衣堪定的。后来赖布衣看破红尘,遁隐山林,长与青山白云为伴,不见其踪。赖布衣被尊称为赣南四大堪舆祖师之一。赖布衣故乡的“布衣祠”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前来瞻仰的香港同胞络绎不绝。传世有《催官篇》等。香港电视剧《赖布衣》,1983年上映,是一部古装神话剧。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