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名字的意义(铠墨的名字的意义)
【墨】 “墨”,是一种黑色的颜料,也是一种古代的写作工具;而在中华文脉中,墨相当有着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意义。 先论自然观。古人视“墨”的颜色为“墨黑”,与深度、稳定的本质联系较为紧密。在《论语》中,孔子曾道:“墨悲丝染,诗赞羔羊。”这句话出现在《论语·先进》这一章节中,自前文言疏插入后便成为了一句俗语的载体,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时心生敬畏。墨黑也成为了古人心中不露声色的资质品质判断标准之一。例如《庄子·逍遥游》中写道:“魏尚祖年七十七,方死。死之前,尝语其孙曰:‘羡门外之人,以为已有。吾复欲为一身,拜天地而少安,廊庙之事,吾弗考虑也。’言讫,气绝。其孙去葬,见当道难过,兹宁辄身自持而过。大夫见曰:‘子弗过也。’其孙端曰:‘无过也。此恶道也。为人子弟,不能与人也难过,死已矣夫!’”此便是以“难过”来指证一个人的素质问题。 再谈技术层面。一支好的毛笔可以让书写的字体显得通透古朴。墨作为毛笔字、国画等表现功夫的重要“舞台”,也有着让世人为之“惊叹”的技术层面。清代书法家赵之谦的《雪涛先生书奏上大清圣祖御览尺牍》永载于《清嘉录》中,这是唐伯虎《五色土地图》之后的著名作品,内外兼修、方圆兼济。墨的艺术价值的体现可谓比比皆是。 最后是人文现实。毛笔的精湛所在不仅在于书写技术,而在于书写背后的心理状态。颜真卿的行书之所以被延续颂扬至今,就是通过字体表现了其豁达洒脱的个性特征,成为道家哲学的文化载体。 墨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艺术中,以人物、花鸟、山水等为主要表现元素,笔墨则是不可或缺的情感表现手段。从墨色的深浅、从点、从线、从面,都体现着古人审美理念的多元性。 总而言之,“墨”并非某一种单一的东西,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复杂而立体的概念。墨色深沉,代表着悲壮,但也有如惊雷般的锐利与张扬。墨,是丹青、书画的重要元素,也是心灵历程、气质品质的集中表现。墨,既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美学,更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