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碎了有什么讲究(和田玉碎了有什么讲究)
“以玉碎了”一词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击缶鼓,铮铮玉声,大吹号,急如霹雳。金鞍照,银络系,衣犀臂,战突骑。卫青不败由天幸,得乃全身不动坚。”其中的“铮铮玉声”形容战场上铜缶鼓声和玉鸣声交替发出的撞击声。 然而,“以玉碎了”在现代汉语中往往指遭到摧毁、失去或死亡等不幸事件,既传达悲伤,也彰显了某种意义与价值。在古代,玉是一种珍贵的材料,有着尊贵、神秘和神圣的意义。在民间传说中,玉是由上天赐予人间的宝物,代表着美好的品质和哲理,如圆满、和谐、富贵、长寿等。因此,“以玉碎了”也表达了某一价值观念、信仰或文化传承的沉沦,是对人类精神生命的一种震撼和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以玉碎了”常常与贵族社会、收藏界、文物保护等有关。古代贵族阶层的玉器往往代表了一种身份地位和荣耀感,因此珍视备至,但也容易流散或被盗。著名的“太子盘玉案”便曾引起过京城的历史轰动。这件玉盘雕刻着当时著名的《墨子》和《荀子》等古文名篇,为明代皇太子的收藏品。但在清代,官场腐败,玉盘被偷走,流落民间,后来被发现卖给了英国。这一悲剧引起了当时京城士人的热议和悲叹,也促使了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 玉器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收藏和欣赏价值。在近年的文物拍卖和展览中,许多珍品玉器备受瞩目,因其材质、雕工和历史价值而价值不菲。但对于公众来说,珍贵的文物也需要正确的欣赏态度和保护意识。仅有把玩、收藏而不具备文化品味和历史意义的欣赏,不仅破坏了珍贵文物的完整性,也失去了文物价值的真正内涵。 “以玉碎了”不仅是一种文化阶层的悲叹,也是对于宝贵资源和文化传承的呼吁。人们需要正确对待和珍惜文化遗产,了解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意义,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成为真正有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总之,“以玉碎了”这个词不仅代表悲痛和沉沦,也代表了一种历史价值的反思和文化传承的肯定。它同时也具有鞭策人们珍视资源、珍爱生命、保护文化的深刻内涵。这种意义和价值,既是过去,也是现在,更是我们继承和创新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