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艺术生辛苦吗(艺术生比文化生的辛苦)

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做艺术生辛苦吗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你这一生能走艺术条路吗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做艺术生辛苦吗学艺术是个很艰难的过程吗李芳远 | 这条路走得好孤独

我认为还是比较辛苦的。

据我了解艺术生是指报考艺术类院校艺术专业或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考生,艺术生与其他类型的考生不同,除了需要参加高考以外,还必须要参加本地区组织的,或者是所报考学校的专业考试。光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艺术生比普通学生的事多的多。

当然,在我们高中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艺术生很轻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艺术生整天不上课,然后就在外边儿各种玩。其实他们要学的一点也不必普通学生少。他们不仅得高考,还得艺考,还得去各种学校面试,这个其实挺麻烦的,一点也不比我们轻松。

中央卫视曾经播过一个有关艺术生的纪录片,那个纪录片记录了很多艺考生去各种学校面试,然后不断地考试的那种场景。他们一段时间就要去好多个学校,不仅他们在路上,他们的家长也跟着他们,看着一点也不轻松。

艺术生所需要的钱也是比普通学生多的。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学生也就是交下学费和书钱。而他们却有着各个方面的费用,他们不想普通学生,单纯的学习书上的知识然后刷题。他们学习的是艺术,以钢琴为例则很容易理解。学习钢琴有多浪费钱我们因该都了解,非常浪费钱。当然,其他方面的艺术肯定不是都那么费钱,但也不少了。

然而艺术过关只是一方面,他们的文化成绩也必须过关,因为他们也需要就读的学校。如果文化成绩不过关,他们是没有办法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大家都是在共同竞争的。他们也得让自己的文化分过关,也得想办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当然他们也可以报普通的专业,也可以报自己的艺术类专业。但这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拿到艺术合格证,同时文化分要过关。

总而言之,艺术生的学习并不简单,他们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大家吃饭的时候,他们可能在画画,在唱歌。在寒暑假的时候,他们可能在集训,然后精进自己的能力。其他孩子在家里面度过假期的时候,他们反而可能是在学习,虽然现在选择艺术的人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定大基数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真正去考试的时候,就会发现在艺术的这方面,还是有很多人在跟我们一同竞争的。所以他们在高中的学习,是需要不断的去精进自己的能力,才能够确保自己能够在考试当中取得一席之地。

肯定地说,学习艺术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跟其它所有行业一样,学业有成,并获得行业认可与社会认可,必须付出巨大的艰辛,才能够成功。然而,许多行业,包括艺术,并不是你付出了,努力了,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成功是许多有利因素集合在一起,起到化学变化后,形成的圆满结果。

为什么学习艺术很艰难?

首先体现在入门很难,需要个人的天赋和悟性,它们是决定你能否进入艺术大门的先决条件。

天赋就是一个人天生下来对艺术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和洞察力,悟性就是面对艺术时,总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发现许多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比别人更适合从事艺术行业。

再者,学习艺术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家底厚实的人才有能力学艺术。

准备学习艺术的人,高中毕业后,必须进入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或者其它艺术院校来接受专业知识的训练,而这些院校属于稀缺教育,学费历来很高,四年学习下来,付出的学费要比普通高校多出好几倍。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例,四年本科学习,所有费用下来需要16万元左右,若是普通家庭,则很难承受。

本科读完,许多学子会选择报考国内一线画家的高研班,继续在深造,而这些高研班学制基本为一年半到两年,学费也非常高,往往超过了6位数。我的一位朋友为了进入国家画院某个名家的高研班,筹集学费时,不得不狠下心卖掉了自己收藏的一些画,以及自己的重要创作作品,才凑够学费,如愿以偿镀金。

最后,学习艺术是跟自我毅力的赛跑,而且这种赛跑会伴随一生,毅力不够的人,大多数会半途而废,坚持到底的人,最终取得了成就。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习艺术是一个长线投资,是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博取将来的功成名就,如果能坚持到将来成名的那一天,你的作品开始有人买,并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市场效应,那么,你就走向成功了。

但是,许多人往往坚持不到那一步,要么为生活所迫,要么在创作上故步自封无法开窍,要么看到别人都挣大钱了他也心痒痒。不管以哪种原因放弃艺术,注定在艺术上要失败,只有那些坚持到底的人,才有可能成功。

比如,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在全国流行,写作的人多如牛毛,差不多10个人里边有3、4个在写作,而30多年过后,真正写作的人又有几个,绝大部分人还不是被大浪淘沙掉了。因此,学习艺术最终能否成功,坚持是第一要素。

你好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学艺术是否艰难,个人拙见,答案是肯定的

学艺术是否艰难,有太多因素,关键在于个人的慧根,对艺术的悟性和天赋,在于有没有遇见优秀的启蒙老师,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程度

个人拙见,一个艺术家,一生的艺术生涯中,启蒙老师很重要,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第一步启蒙老师的引导特别重要,甚至关系到一生的艺术生涯

西方美术史上,许多绘画大师,启蒙老师也很优秀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旷世奇才达芬奇,其绘画启蒙老师,韦罗基奥,也是一位全才

韦罗基奥不仅精通绘画,还对数学,天文感兴趣,认真研究透视,解剖,达芬奇日后在美术,天文,科学,数学方面的非凡成就,肯定是受韦罗基奥的影响和熏陶

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其绘画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

虽然毕加索在算数方面是一个小白,但是父亲没有打击他,而是鼓励他坚持画画,肯定毕加索的绘画才华,而且父亲出来不干涉左右毕加索画画

所以,对于每一个学艺术的人,虽然自身的天赋很重要,自身的勤奋程度也重要

但是启蒙老师也很重要的,如果引导不恰当,有可能毁掉一个艺术家的天赋

如果运气好遇见优秀的启蒙老师,那么学习艺术不是很艰难

学习艺术是否艰难,关键是在于每个人的悟性,勤奋程度

如果对于艺术天赋很高的人,学习艺术不是很艰难

比如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十几岁时,绘画写实功底就达到了巅峰时刻

不得不佩服毕加索超前的天赋

相信毕加索学画画,肯定是轻松的

对于绘画天赋超常的人,学习艺术肯定很轻松,悟性高的人肯定一点就通

对于艺术天赋极差的人,学艺术的过程肯定很艰难,只能靠笨鸟多飞的勤快

学习艺术是否艰难,没有固定答案

也许练习艺术基本功的时候,只要你勤学苦练,找对方法,训练艺术基本功肯定不是很艰难

但是,等你艺术基本功练习成熟之后,还远远【学习更多星座排行文章请关注:Www.XzxuE.cC;.]达不到大师的境界

艺术基本功练习成熟之后,就要开始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相比训练基本功,更加艰难,需要不停实践,不停做实验,不停失败,不停地坚持

莫奈的光与色彩的艺术语言,是一辈子都在坚持的绘画风格

学艺术,特别是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时期,

也许有些画家一辈子也没有寻找到专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个人拙见,学艺术过程很艰难,特别是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时,但是,学艺术是否艰难,还在于自己的心态

真正热爱艺术,对艺术疯狂着魔的人,哪怕学艺术的过程很艰难,也是苦中作乐,乐在其中

如果心态不好,甚至玻璃心的人,学习艺术,一遇见困难波折,动不动就想放弃的人,肯定很艰难

学艺术是否艰难,关键在于你想达到何种境界和层次

如果你目标是成为艺术大师,过程固然艰难,如果你学艺术仅仅为了陶冶情操,业余爱好,那么你学习艺术肯定很轻松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

粉丝们,条友们,你们有什么高见呢?

我们说,艺术是美妙的,但正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艺术的过程是艰苦的,甚至是异常艰苦的。

德国十七世纪伟大画家鲁本斯,父亲早亡,12岁时被母亲送入教堂跟画师学画。天赋异禀加勤奋刻苦,鲁本斯画技日进,教他的画师换了一个又一个,后来都被鲁本斯超越,18岁时鲁本斯已成为当地的首席画师。但鲁本斯不甘自满,开始了长达6年的意大利游历学习。在意大利,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从威尼斯到罗马,鲁本斯寻着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贝里尼、乔尔乔内、提香等文艺复兴前辈大师的足迹,以无比虔诚敬仰之情逐一临摹大师们的作品,从中感悟艺术真谛,一点一滴提升绘画技法。鲁本斯受常人不能受之苦,艰辛磨炼,坚韧不拔,承前启后,大胆创新,最终成为巴洛克绘画艺术重要代表和一代宗师。

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原来学的是法律并已在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一次因病住院他摹然发现绘画才是他最感兴趣的事。出院后马蒂斯辞去原来工作,报考巴黎皇家美术学院,这时马蒂斯已经22岁了。在以后的二十多年岁月里,马蒂斯以忘我的精神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学画作画中,期间吃了多少苦难以言表,终于在人到中年时大器晚成,成为开宗立派一代名家。

以风景油画著称于世的英国十八世纪绘画大师威廉-透纳6岁开始学画,日复一日,勤奋不怠,15岁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画家。但透纳一生都在边创作边学习。透纳经常对他的学生们讲:“勤奋刻苦是学画者的最大天赋。年轻人如果吃不了苦,趁早放弃”。

作为艺术爱好者,我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时候,又在讨论艺术的源由及寓意,这是一个让人享受又让人思考的过程,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都是这样,迄今为止,人们对艺术探索依然没有结束,或者没有得到更加满意的答案,问题来了:学艺术是个很艰难的过程吗?

学艺术是个既简单又艰难的过程

开篇虽然提到了迄今为止,人们对艺术探索依然没有得到更满意的答案,但这并不代表艺术的难度有多大,学习艺术是个很简单的过程,那是因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而且艺术是化繁为简,我们就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绘画艺术,它不需要音乐的旋律,也不需要文学的文字说明,

它只是运用各种色彩就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所要表达的一切事物很准确的表达出来,即便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也可以轻易做到,还有就是,艺术的化繁为简就说明了艺术的简单,它是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就好比,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说的“小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已经很形象的说明了艺术的简单,以及学习艺术的简单过程,连小孩子都可以是艺术家,

学艺术又是个很艰难的过程,对于这样的观点,想必大部分人都容易理解,我们通过古今中外成千上万的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被称为经典的艺术作品不是很多,能成为旷世杰作的艺术作品更是少之又少,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就说明了学艺术是个很艰难的过程,

确切的说,要将艺术学精通,这个学习过程是很艰难的,古今中外的很多艺术大师,极少数人可以走到艺术巅峰,在书法艺术史上,也只有“书圣”王羲之,在美术史上,也只有西方的米开朗基罗;而且,艺术和文化有关,文化精髓本身就非常深奥,这就导致艺术的深奥,所以要学到艺术的精髓,自然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学艺术确实是一个很难的过程。

入门难,要进步就得日不错影地练习,想创作表演出艺术名作既要有天赋,还得有功夫和长时期练习。

艺术很美,艺术名作更是经典,但想入门可是难上加难。

练书法,不入门的比入门的还多。有一部分人功夫用得很深,只是路线图不对,又毫无灵性和天赋,悟性不高,结果是越练越套路,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自我,有的人是进进退退,根本不能入门。

美术门类也是如此,有一部分人是摹临很长时间,很难有自己的东西,很难找到创作状态。

长期日不错影地练习也是一道难关。练习乐器,练习油画创作,练习歌唱,基本上是器不离手,曲不离口,学学停停,练练隔隔,练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毅力和恒心,同样被拒之艺术殿堂门外。

再一个是天赋问题。学艺术有后天学练的成份,也有天赋的成份,没有某门类艺术天赋的人,再学练也难有效果。根据天赋和潜能确定要学习的艺术门类也很重要。选错了艺术门类,也是一条很难的艺术之路。艺术不能人家咋着咱咋着,是一条既有丰富知识,又要有熟练技艺,还应有天赋的一条漫长又艰难的路。

因人而异吧,首先你是否热爱,能否用心。最重要的是学习方式,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一的存在,更是综合能力的表现。

从你决定学习艺术这一刻起,就踏上了一条寂寞、困苦、而艰辛的道路。

你的远处虽然泛着曙光,但不时会被阴云笼罩,而且,十分遥远。

你想要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壤,而偏偏一路坎坷,且得不到任何补偿。

你幻想着咖啡和面包的浪漫,却终日为三餐奔波于陋室与名利场。

你刚为少许的进步而兴奋疯狂,却不想殿堂早已填满铜锈与官章。

且行且珍惜,祝每一个踏上艺术之路的人一路顺畅!

不难,但需要用心

学艺术是不是艰难关键看你的兴趣,如果是兴之所至就不难,如果是被动学习就一定很难,因为从心理上排斥,学习就会成为一种痛苦,那就不是一般的难。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看你有没有天赋,学艺术不单单是靠勤奋就能看到果效的,通过比一个天分极高的人更叫勤奋刻苦你可能也会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到了一定程度再往前跨一步就更难了。

认为学艺术是高考的捷径就大错特错了,近几年艺术,特别是美术类的高考文化课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既不喜欢,又没有天赋,想要走这个捷径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我同事的孩子理科成绩还可以,听了别人的话认为学艺术可以考一个更高层次的大学,就带着孩子去培训机构让老师把脉,唱首歌,五音不全不能学唱歌。画个小人儿,很好有天赋,学吧。五六万的学费一交,培训机构的目的是赚钱,上门的买卖哪能放过。孩子学得一塌糊涂,苦不堪言,最后联考连专科线都没过。只好又返回头学文化课,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已经形成知识断层,文化课勉强过了专科线。最后报了警校。

所以难不难还要看自己。

是的,很难,比如以我为例,很多作品获奖了,却无钱出版书。等等的,一把辛酸泪,

一直以来都在犹豫要不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六龙飞天》五十集下来,无数次想要在深夜“奋笔疾书”的冲动,都被压抑了下来。可现在不一样了,我终于通过短短五十集的时间一瞥了李氏朝鲜第三代君主李芳远的一生,剧终之时,他终于站在权力的巅峰了,却得到彻头彻尾的孤独。历史上,他是政变夺权、弑师杀兄的刽子手,也是锐意革新、政绩卓著的政治家。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存在,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戏剧作家笔下的好材料。

我不喜欢看韩国的历史剧,也是有理由的。试图割裂中原文化对其的深远影响,场景布置粗制滥造,相比我国两千年文化的源远流长,深厚积淀,韩国作为中原从属藩国的历史,应该很难创作出深刻的作品出来。《六龙飞天》是个例外,编剧的野心,不仅仅是为了塑造了一个铁血君主的成长史,而是生动描绘了一幅乱世中的众生相,君主和臣子、侠客与谋士、将军与百姓...如果跟随电视的视角,站在每个人的位置设身处地,不禁会想,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呢?每一次选择是为了守护?还是为了掠夺呢?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极善面,也没有一坏到底的极恶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观中徘徊,相互牵绊着彼此的命运。

在短短五十集,也就是五十多个小时的长度,令人惊叹地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为理想主义插上翅膀的朝鲜设计者郑道传、刚正不阿但优柔寡断的李成桂、天真善良又忠心不二的无恤、武艺高强却悲痛隐忍的李芳地、在爱情与责任间徘徊不已的焚伊、更是完整地展现了李芳远从幼年到青年再到中年,长达几十年的人生历程。

无论是对主角六龙的塑造,还是对配角的描绘,都有真实而立体地呈现。情节发展环环相扣,节奏有张有弛,可见编剧深厚的功力。冷冰冰的篡位夺权史,却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热血沸腾。正所谓历史是冰冷的,而人确实是鲜活。虽然是作为后人去揣度古人的意志,但却很成功地提供了一种契合历史的解读,让现世的我们能够汲取一些精神的养分。

李芳远与父亲李成桂

决定去看《六龙飞天》,是受到了《思悼》的影响。《思悼》中剑拔弩张的父子关系,让人蓦然唏嘘。朝鲜李氏君主英祖把思悼世子活活饿死在米柜中,把封建帝王家扭曲的父子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不同于很多影评人的态度,我认为《思悼》是一个限于篇幅所以并不特别饱满的作品。诚然,看老派影帝宋康昊和新派影帝刘亚仁飙戏很过瘾,但人心的变化都是用时间丈量出来,所以《思悼》在叙事方面,比《六龙飞天》有先天的劣势。刘亚仁说,《思悼》用光了他所有演技,他甚至真的在磕头戏中,磕得头破血流。但在如此有限的铺垫中,我还是害怕会"用力过猛"。《六龙飞天》同样是在用心刻画父子关系,却显得从容许多。我认为刘亚仁也奉献了自己迄今为止最好的演绎状态。举手投足间,都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父亲李成桂将军驰骋沙场、战功赫赫。在幼年的李芳远心中,父亲是展特格尔(蒙古语,最强的男子汉)。但他无法想到的是,父亲会向李仁谦低下骄傲的头。李仁谦,阴险狡诈但又权倾朝野。这种人生的无力感,令踌躇满志的李芳远无法承受。他感觉自己的世界崩塌了,身上的力气仿佛失去了一半。父亲不再是指引他人生的那面旗帜了,他的人生第一次感到失去的方向,直到他在长平门看到了那个不畏权势、振臂高呼的儒者郑道传,才总算有了精神的支柱。

李芳远自幼聪明过人,是李成桂将军的第五子。哥哥李芳雨和李芳果都是父亲的得力助手,弟弟李芳硕、李芳藩年纪尚小。对于李芳远来说,他并不是父亲最看重的,也不是最疼爱的。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刻意去迎合父亲的心意,他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自由的成长空间。他在成均馆艰难而孤独的青春岁月里,更加磨砺了他不顺从的性格特点。

李芳远偷偷地为安边策盖上父亲的将军印,是父子俩产生分歧的开始。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不仅仅是挑战了父亲的权威,更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行为,让整个家族命悬一线。李芳远劝说父亲未果,他就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替父亲做了决定。看起来是很鲁莽,实则非常的自信,他笃信自己的判断,认为只要是做了正确的事情,先斩后奏,父亲也只能是无可奈何。事实上,这种不计后果的决定,正是为后来的叛变拉开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序幕。倘若没有李芳远的勇气,瞻前顾后的父亲永远都不会跨出这一步。李芳远异于常人的决断力,让他锋芒凸显,也让被逼迫的父亲对他有了心结。

在父亲李成桂推翻高丽,建立新朝鲜的过程中,李芳远功不可没,但他却并没有顺理成章地成为世子。父亲不立长不立贤,偏偏是立了自己偏爱的幼子李芳硕为世子,是父子关系迈向决裂的开始。李芳远和父亲就像站在了性格的对立面,父亲优柔寡断,而李芳远却果断决绝。正如他无法理解父亲为什么既然要政变,却怕鲜血玷污了自己的手一样。父亲也在李芳远一次次不计后果的行动中,对他心生忌惮。父亲驰骋沙场,一世英明,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后世心中的名声,试图想要弱化掠夺者的形象。在知道郑梦周非杀不可的时候,仍然做不了把郑梦周一除为快的决定。因为郑梦周是昔日的好友,更是百姓心中高丽的忠臣。李芳远在善竹桥杀掉郑梦周,本是为保全自身的大势所为,却被父亲认为是毁掉了百姓对他们留存的好感,甚至让他以死谢罪。生命和名节在他们的心中有不同的分量。

所以,在建国后,可以感觉到父亲有意地打压李芳远的力量,排除对年幼世子的威胁。没收了私兵,出使明朝,虽然知道是九死一生,父亲还是做了这样的决定。临走时李芳远向父亲行大礼,颇有一种决然之意,让人动容。父亲一箭双雕,一是解决了外交难题,二是为削弱李芳远的势力,待世子长大成人。李芳远虽然知道父亲的心意,仍然抱定了衣锦还乡的决心。

李芳远在协助父亲称王的过程中,虽然举足轻重,多次救父亲和家人的生命于水火,却没有得到父亲应有的认同。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竭力得到父亲赞扬的孩子来说,是致命的。父亲很矛盾,他爱惜他的每一个孩子,甚至在李芳远入狱时,差点为了他而举事,但最终他还是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一个他根本无法掌控的孩子。最后,李芳远策划两次“王子之乱”,最终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他杀了恩师和世子,父亲骂他:猪狗不如。

李芳远登基后,为了照顾咸州父亲的病情,寻了珍贵的草药为父亲送去,每次,父亲都杀了他派去的人。无法揣度李芳远此举,是出于真心,还是只是为了挽回一点儿自己的形象。但是父亲与儿子关系决裂至此,是因为对权力的渴望就像他们心中的虫子,在彼此的命运里,相生相克。儿子满腹抱负,父亲要他无力施展,一步步将他们引向了深渊。

李芳远与朝臣洪仁邦

曾经有篇剧评这样讲到,李芳远其实是被李成桂、洪仁邦和郑道传共同培养出来的,他们分别教给他人性的脆弱、丑陋和高尚,也让他变得更加果决和现实。洪仁邦在李芳远的成长中举足轻重,就像洪仁邦说的那样,李芳远和他很像。但李芳远却不甘与他同类。

洪仁邦是塑造得较为成功的朝臣代表,在成为权力中心之前,他也是饱读圣贤之道的儒生,正直而文弱。和大部分怀揣治国梦想的儒生并无二样。但随后,他在政变中被俘,很快屈服于酷刑之下,就让他彻底改变了。凭借李仁谦和吉太昧的力量,迅速而又疯狂地积攒自己的力量,在很短的时间到达都堂三人帮鼎力的位置。对权力的疯狂渴望,正是他对自己软弱的曾经的一种粉饰。

洪仁邦说对李芳远说:你无法忍受无能的自己。李芳远却说:不!我是无法忍受自己没有梦想。洪仁邦对李芳远的透彻的了解,源于他们信念的共识,他们都崇拜权力的力量。但遗憾分属两营,洪仁邦逆民心,必亡;李芳远顺民心,而昌。

李芳远与恩师郑道传

郑道传是全剧中非常重要的主线,他是凝聚六龙的关键人物,是一个罕见集理想和力量于一身的人才。在长平门之变中,他受到了万千儒生的拥护。他的慷慨陈词,和那首无异议也的大合唱,有极强的煽动性。正如歌词所唱的那样,政治与刀剑无异。刺痛了每一个在暴政中饱受煎熬的人,他们与郑道传一起呐喊,是非常具有理想主义的一刻,也正是这一刻,震撼了李芳远幼小的心灵。说郑道传是李芳远的人生导师,一点儿也不为过。是他点燃了李芳远心中希望的火炬,让他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甚至在李芳远有了二心之后,他依然清楚地明白,郑道传和郑道传所描绘的天下还是那样的让人心潮澎湃,他们只是无法选择般地走向了不同的路罢了。

郑道传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有兼济天下的抱负,也有运筹帷幄的策略,他为政变做了万全的规划,这与他的为官出仕的生涯是相符的。不同于李芳远的初生牛犊不怕虎,郑道传对局势有着非常清醒地认识,他深知任何一个错误的决定,甚至是无法掌控的变化,都可能使大业万劫不复。而这正是他和李芳远的矛盾所在,李芳远的出现和存在使大业产生了很多不确定性,而这样的不确定性,是让郑道传是非常忌讳的。所以,虽然李芳远用聪明才智让他们躲过了这一路上的众多劫难,郑道传也一度认为如此出众的才能是可以在新朝鲜委以重任的人。但当李芳远杀掉郑梦周之后,郑道传就彻底地放弃了李芳远。因为在郑道传建立的新朝鲜里,不能由一个君王的任性,左右国本,让新建立的王朝再次陷入风雨飘摇中。

在新朝鲜建立后,李芳远的势力被大力地打压,郑道传终于坐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掌握了人事、军队和财政的大权,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事实上,在他拥有了如此多的权力后,又没有其他权力制约平衡的情况下,令人感到讽刺的,他也成为了自己口中那个可能会由于个人的喜好而动摇国本的人。也许这可能就是设计中还未具有雏形的君主立宪制,君王的权力是得到了限制,但却没有其他的力量来制约郑道传的。他发动人民的力量做了土地改革,却在焚伊在向他讨要土地的时候,显得有些过河拆桥,两面三刀。这么说来,全剧最有能力又兼具品格的郑道传并不是那么完美了,因为不完美,所以才真实。他与李芳远之间都一心向民,但最后却针锋相对,都是为了夺得最高权力,而展开的较量。

郑道传最后死于李芳远的剑下,宣告了这场较量的结束。郑道传最后对李芳远说“我累了”,似乎默认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态势。本来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一样,无奈命运让两人站在了你死我活的两个阵营里。李芳远杀了恩师郑道传,没有丝毫的犹豫。虽然而后在回忆两人的过往,李芳远心中无比的痛楚。但这一次决定,也如他以前所做的所有决定一样,没有半点儿的犹豫,是他自己杀死了心中的那个少年,事已至此,就无法回头了。

李芳远与儒者郑梦周

郑梦周虽然出场戏份不多,但郑梦周的死,是李芳远命运的转折点。郑梦周是高丽王朝最后的忠臣,是用生命捍卫一个王朝的殉道者。从儒家的道义层面上讲,他忠心耿耿,丹心可鉴。但他为名节所羁绊,似乎又是做了阻碍历史发展的人。李芳远曾对郑梦周说:“历史不过是看后代的百姓们如何议论罢了,在我的心中,只有眼下和我一同踩在这片土地上,呼吸着,咬牙活着的这一世的百姓。”但郑梦周相反,他鄙夷李芳远,打着谋求百姓利益的旗号,实则却在谋求自己的霸业。这样价值观的激烈碰撞,让人难以辨出谁是谁非。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李芳远杀掉郑梦周的那刻起,就是身边的人背离他而去的开始。

下面这段经典的对话,让人难以忘怀。

关于李芳远是否应该杀郑梦周,大家有很激烈的讨论。多数人都站在了李芳远的这边,认为这是形势所迫,为了活命,为了大业,李芳远只是做了李成桂和郑道传都不敢做的事情。其中有网友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5个人突然出现在火车轨前,你是列车长,如果火车变道躲开他们,但会撞死1个铁轨旁的行人。变道还是不变?有人说变道,撞1个救5个划算;有人说不能变道,撞5个因为他们没守规则。如若面临这样的处境,就不可能存在最正直的选择。郑道传们宁愿失败,也不能失节。李芳远虽保全了大业,但名节已失,千秋的骂名和众人的背弃就是必须要承受的代价。这样看来,我们只能祈求人生不要有这样的两难的选择,但如若真的不幸遇到,我们也只能遵从自己心的指引。

李芳远与恋人焚伊

作为历史正剧,爱情不是这部剧的主线,虽然着墨不多,但却可圈可点。焚伊是穷苦百姓的代表,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地为生存而挣扎。她与李芳远戏剧化的相遇,让李芳远对这个一把火烧了官府粮仓的女子暗生情愫,可能也只有李芳远会觉得“这太浪漫了。”乱世中,他们嫉恶如仇,在郑道传的指引下,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由于阶级的差异,让他们虽然相知、相爱却不能最终相守。但如果把这些都仅仅归因于阶级的差异,就会像焚伊曾拒绝李芳远的借口,“不想成为妾”,一样烂俗。阶级的悬殊是始因,最重要还是他们仅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规划人生,就像两根平行线,双方都未曾想过要放弃所有去靠近过,所以只能相望而不能相交。焚伊的身后,有对她翘首以盼的泮村人,她无法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而自己一个人独活。李芳远最后也拒绝了焚伊委身于己,就放人一马的交易,而选择地放手。每个人都有自己肩负的使命和需要守护的人,所以,虽然有遗憾,但这才是符合情理的设定。

有情人最终天各一方直至终老,李芳远说:他知道焚伊在哪个地方微笑地活着就好了。生前最后的一次相见也是在无恤的撮合下,在影片结尾才放出来。无恤问到:是否攻打倭寇占领的马岛是为了焚伊,李芳远答到:你觉得,我还会剩下这种浪漫吗?

是的。在权力斗争中,李芳远已千疮百孔,他不再是和焚伊初遇时那个明媚的少年了。他似乎得到了一切了,但焚伊却是他无法抓住的百姓,而这就是他的命。

李芳远与夫人闵多敬

李芳远的正妻闵多敬,后来的元敬皇后,一出场就感觉气质非凡,有人甚至用“乱世佳人”来形容她,端庄大方、聪颖果断、她和她身后的海东甲族,是李芳远政变的坚强后盾。如若不是在电视设定中,有焚伊作为初恋的虚构存在。她和李芳远也应该是佳人一对。

她不惜牺牲名节与李芳远达成政治联姻,为的是摆脱洪仁邦的束缚;而后又在李成桂一方差点败北的时候,对父亲说,如若失败,小女就会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以保全海东甲族能长存。这样的胆识,却是和李芳远有几分相似的。他们也在而后相濡以沫的人生中,步调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在李芳远在众叛亲离的时候里,她是唯一一个肯定李芳远的人。李芳远政变前夕,她对他说:“无论如何,妾身都不后悔”。此等决然之意,堪称女中豪杰。

但正如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圆一样,李芳远称王后,他也开始打压海东甲族的势力。不知是忌惮外戚的力量,还是怀疑他们在继承人的选定上从中使坏。他与闵多敬的第三子李裪天资聪慧,而他却对其说,不能再读书了。你怎么能比世子还用功。李裪说,人活着至少要干点儿什么啊。可能是和曾经的自己太像了,虽然他深知,这可能又是一场腥风血雨,但他却无力反驳自己的儿子。李芳远最后废掉世子,让李祹继得大业。

历史上,李芳远与闵多敬感情甚好,闵多敬逝世的时候,李芳远悲痛不已,绝食数日,就好像灵魂已随她而去了一样。

李芳远与护卫英奎

护卫英奎,不仅陪伴了李芳远的成长,最后还用生命捍卫了他的梦想,他用生命守护的,李芳远私藏的兵器库,最终坚持到了李芳远政变的那一天。英奎临走前,说的最后一句,竟然是“把门关上”。英奎毋庸置疑的是对李芳远最忠心不二的人,他从来不会去怀疑少爷所做的决定,而只是默默地去守护他。英奎去世后,李芳远自己拿起了刽子手的剑,杀了老师和弟弟,虽然他大可不必自己亲自上手,让武士来做即可。但他怕如果让无恤等来做,他们就会离开他。因为那个曾经坚定不移地站在他的身后,为他杀了郑梦周的英奎哥已经走了。

得知英奎的死讯,李芳远哭喊着一声声:“哥”,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其实在李芳远心中,英奎,才是真正的亲人,但这个亲人永远地离开他了,往后他也只能拖着这身躯壳,默默地走完剩下的路。

后记

洋洋洒洒8000+的字数,一气呵成,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自己写过的最长的一篇随笔了。虽然篇幅较长,却未曾有过丝毫的迟疑。因为我终于完成了几个月以来的心愿。在过去的几个月的时光中,我压抑了每一次“奋笔疾书”的冲动,那些词句,久久地氤氲在脑海中,激励了我在这样一个安静的深夜去完成它。

不认同悲观主义者宿命天定的论调,我以为,冥冥之中指引我们归宿的其实应该是由我们生存的周遭环境、秉持的价值取向、所处的心智水平、每一次经意不经意的选择所共同决定,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干过的事,都让我们不偏不倚地朝着那个方向去前进,我们同时接受着自己喜欢、甚至不喜欢的人的共同培养。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愿意相信前方的路是有很多条的,但人的内心总是会让我们做出有偏向性的选择。所以实际情况是,路,往往只有一条。很多人曾经这样期盼,希望人生中的某个瞬间或者某个选择可以重新来过,但在不改变其它变量的前提下,他大多还是会做出和当初一模一样的选择。

李芳远的人生路中,看似有很多种选择,抑或是像哥哥李芳果那样,明哲保身,选择中庸之道,退出权力的争斗。但我们却不能用李芳果的价值观来衡量李芳远的人生。李芳远其间多次的迷失和回归,都是符合他心性的唯一选择。在李芳远的世界观里,如果不选择政变,他无路可走,在编剧的塑造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同身受了。人一辈子总要做点儿什么吧,李芳远说,为什么别人的抱负是理想,而我的抱负是野心。置于事外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所站的立场,和你所选择对立的人所决定的。”但知道这些的他,就会改变自己的选择吗?不会。他怎么可能忍受碌碌无为的自己。剥夺了他的意志可能比剥夺他的生命还难受。所以,他的眼前,只有一条路,虽然这条路会把他引向无尽的孤独。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释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深刻含义。在不断追求极致的过程中,不知道哪天就会首当其冲地被折断。所以,人们开始权衡与选择了。是用无为来保全自身,求得一世的安稳;还是锲而不舍,一边收获也一边失去。是选择刹那芳华,还是细水长流。有人说,有些事是如果不做到极致,就无法成事。诚然,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正如李芳远是比父亲李成桂更合适的帝王之才一样。但对于李芳远所承受的代价,也是绝大部分人所不能承受的。对于伦理不敏感的李芳远来说,也许做了就这么做了,悔一万遍也会这么做。但如果我们认为他做的就是对的,我们也太幼稚了。

我们的宿命,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样,其实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之,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命运又是相互交织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成就了社会这个庞大的系统。肯定人性的复杂性,是评价一个人的前提。是非善恶并非处在完全的对立面。李芳远杀了郑梦周,并不能代表李芳远是恶,而郑梦周是善;郑梦周阻碍历史的发展,也更不能代表郑梦周是恶,李芳远是善。他们只是在他们的价值取向中,做出了对自己而言,最符合时宜的选择,当然,他们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我们什么时候不再简单地把是非善恶对立起来,而是转而理解事物发展的根本联系,我们可能就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这样看来,教育是既简单又复杂的工程。如若仅以GDP的增长、收入的增长作为目标,每一人都努力地成为社会庞大机器的螺丝钉,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类的福祉。教育的方向是明确的,也是相对容易的。若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让个体实现小我的同时,也能为社会所用;所信仰的精神,能经历起时间的考验。教育就显得很复杂了。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以OST为伴,不自觉地感受到自己脚步变得更轻快,这也许就是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从他人的人生中,汲取到了果敢坚决的力量,我不再瞻前顾后。曾经设想了太多未来的场景,为他人的言语所束缚,怕自己不够成熟,会引来他人的非议。但我们又何必去羡慕那份精致的世故。我们所有人都被期待能有正中靶心的人生,终有一天,也都会达到。但在此之前,我希望人生可以像飞行在天空中的箭一样,是理直气壮的。

写罢,想起看剧时,偶尔激动到微微颤抖的自己,我想,我真的是入戏了。最后又能有这样的自由把心中的随感一抒为快。时间已近凌晨四点,我想如果明天没有工作,我可能就写到天明了,这是似乎就是年轻的任性吧。在无数个疲惫不堪,酣然入睡的夜晚中,能有这样一个清醒的例外,也算是聊有慰藉。

至此,身体躺下了,日月星辰还在头顶旋转,不知在梦中,思绪又可以飘到哪里。但我知道,今晚过后,此文此见,可以尘封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