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草鞋是一种与现代时尚相悖的形象,但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穿草鞋源自中国古代,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人穿上了用麻、草等天然材料编制的草鞋。草鞋的历史相当悠久,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鞋子,也是作为汉族村民根深蒂固的民俗文化之一。
草鞋简单、实用、耐用,是农民、牧民等劳动者们在长时间劳作时的理想装备,特别是在田园农业时期,草鞋时常见于农村的田地和农家的庭院,是很多年轻人儿时的记忆。
草鞋的制作也很朴实,只需要将麻或草等天然材料编制成鞋子的形状,并在鞋底加上适当的木匠钉或甲,即可制成一双草鞋。其实,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家中用草编织出一双自己的草鞋,这样的草鞋不仅可以当成家居鞋穿,还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
除了实用性,草鞋也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草鞋是不少诗词歌赋的主题。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其中便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名句,但对于许多人而言,更为耳熟能详的则是其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水东流,淡妆浓抹总相宜,终究人间天上事”一段,而其中的“淡妆浓抹”就是指的女子因穿上草鞋而脚上有了草的印迹,因此历史上的草鞋也是少女们文学写照的最佳涵义。
在现代,草鞋已经不再是大众生活必需品,但是在不少人的生活中,草鞋也成了一份怀旧情感的体现。很多年前,草鞋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家居必备鞋履,如今,虽然钱多事少,但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执着,让许多人相信,穿上草鞋,也是一份无畏感受的体现。
因此,穿草鞋还是一种自古以来代表中国农民既简单又实用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为这一耐用的文化遗产感到自豪。尽管现代社会有各式各样的新潮鞋履,但是,草鞋仍然是我们记忆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一双简单的草鞋,既能让我们回忆过去,又能让我们在生活中体察到乡村自然的生态之美,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