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墓志铭上都写着一样的话:‘某年某月某日,孝子孝孙某某建此墓。’”。然而,千百年来,人们的追慕、怀念,以及对逝者的纪念,总是仿佛可以被墓葬的精美和华贵凝结于其中。在安徽省舒城县的一处汉墓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这样的气息。
舒城汉墓位于该县城区南10公里的岗集镇,是一组西汉至东汉时期的墓葬,历经2000余年的风雨沧桑,被誉为安徽省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汉墓之一。墓葬分为上下两层,每层有于30余座殿宇、墓主人生前所崇奉的神仙、家乡风景等题材的作画装饰,丰富而美丽。
下层墓室呈“品”字形布局,中央以贡司仓、厢房等规整建筑物为主,四周各有廊道、走道、门阶等。它暗示着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职务和社会地位。宽阔的礼厅里,摆放着清代末年镇守舒城的巡抚董毓重等大量名人字画,其中包括了印章、私印,有些印章是墓主人自己所刻。
上层墓室形成“日”字形布局,中部为几处藏匿铜漏器的物品。获得铜漏器近似于得到统治者的铭记,因此它成为富贵人家竞相追求、寻找的冶具。此外,墓室四周分别设有围合的墓穴,其中的早期墓穴保存着一些特征鲜明的壁画,比如一处名为“千手观音”的墓穴,保存了翩跹的观音像以及长条形的壁画。因为该镇古称翩跹,也描绘了该镇的原貌。
舒城汉墓的众多装饰和纹样,均是古人对世界、史实和自然的冷眼观察和描写,即便到现在也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据专家考证,这些壁画的风格及工艺,应当属于汉代之际。由于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多年来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寻访。
在千百年的沉睡之后,舒城汉墓终于在新世界的映照下醒来,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舒城汉墓让我们意识到,在长生不老的奢望与生命终有逝去的规则之间,人们对亲人、对祖先、对艺术、对美,留下的记忆和呼唤,是永恒和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