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取清明二字(清明节为什么用清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清明节为什么取清明二字,清明前后取名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清明节为什么取清明二字关于清明节的古诗的名字清明节又叫什么名字

清明节的清明二字的来历?

对于熟悉传统文化的人,可能会说清明最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和寒食节及介子推等传说结合,就成为了“清明节”。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只是说明了“清明节”的来历,对于“清明”二字为称的原因,还是没有给出答案。但答案其实就是这个“清明”节气相关的文化里。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之后又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二十四节气其实分为两类,包括12节和12气;分布到十二个月,平均就是每个月都有一节一气,每个节气约15天,而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即五天一候。其中“气”是定月份的,就是说这个节气所在的月份是固定的,如雨水所在的月份是正月、夏至所在的月份是五月、冬至所在的月份就是冬十一月。(节和气的图示如下)

上面说到了“候”,就需要再引申讲了,所谓侯,就是指“物候”,意思就是万物及自然现象。其实这个“候”才是二十四节气的根本,所谓“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中就是七十二候。如二月的惊蛰节气“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由物候现象到节气制定,再到四季分界和年岁确定,这就是时岁的划分根本依据。

讲到这里,大概“清明”二字的来历就有了眉目,正是与“天气物候”有关。西汉《淮南子》一书关于天文的介绍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关于清明的记载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这两个典籍中的文字说明有些许差异,但其实是说一个道理,就是“万物呈现清洁明净的现象和感觉”。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有很多,如:《清明》、《闾门即事》、《清明即事》、《清明日忆诸弟》、《清明日狸渡道中》、《苏堤清明即事》等等。

1、《清明》

唐·杜牧【学习更多星座日期查询文章请关注:wwW.FeixinGzuO.Com<;.]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3、《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4、《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5、《清明日狸渡道中》

南宋·范大成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6、《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7、《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

早在春秋时,清明不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即“寒食”。后来,寒食节活动逐步由纪念介之推禁燃炊烟、膳用冷食为主,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宗。

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先贤的重要形式,每逢寒食节,即扫墓祭祖,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节日—清明节,此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已经合二为一。所以,清明节又叫“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重臣,他跟着晋国公子重耳(即晋文公)在外面流浪多年。有一次,重耳在逃亡途中,饥寒交迫,心力交瘁。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食用。十九年之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了国君,当年跟着他的大臣都得到了赏赐,唯独对自己有割股之恩的贤臣介子推被忘记了。介子推也不愿争功,遂隐居于绵山。

后来重耳想起了介子推,就想让介子推出来做官,介子推坚决不愿为官,藏于深山之中。晋文公只好放火烧山,想着介之推至贤至孝,他一定会背着母亲走出树林来,结果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在一株老柳树下被烧死了。

后来晋文公下令,规定每年的介子推死难日为寒食节,这一天只能吃冷食凉菜,以纪念介子推。这个事件后来就变成了寒食节的来源。翌年的这一天,晋文公素服又领群臣徒步登介山祭奠介子推。祭扫后,晋文公将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