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派纳音,知音皆精”,这是一句汉语谚语,也是盲派纳音的口诀。盲派纳音是中国传统的音乐分类法,它将所有的音乐音调归为24种,每种音调用一个名称表示。这种分类法源于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观念,深受古代音乐家的喜爱和推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种特殊而神秘的音乐分类法吧。
首先,让我们来说一下盲派纳音的起源。盲派纳音最早出现在北周的时期,当时著名的音乐家顾微庵,在他的著作《音律六书》中首次提到了这种分类法。后来,唐代音乐家西域乐人郑国渠,进一步完善了这个音乐分类法。他在《十二律管弦谱》一书中,详细记载了24个音调的名称和特征,从而把盲派纳音的体系建立得更加系统和完整。
盲派纳音的24个音调十分特别,它们的名字取自天干和地支的名称,如“商”、“角”、“羽”等。每个音调都有其特定的音高和音色特征。比如“商”音调是一个高亢有力的音调,适合表现豪迈和热烈的情感;“羽”音调则是一个轻柔、抒情的音调,适合表现婉转和柔情的元素。音乐家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音调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和特征。
盲派纳音虽然被称为“盲派”,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种失明的音乐风格。它的名字来源于早期音乐家的职业特点。早期的音乐家多数为盲人,因为在古代,盲人被认为比一般人更适合从事音乐艺术。盲人因为失去了一个感官,而对另一个感官的发展却更加敏锐。因此,盲人往往具有更为出色的听觉能力,可以更精准地感觉和分辨音乐的差异和特点,也更善于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理念。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格律的一种,盲派纳音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家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今天,虽然盲派纳音已经过时,但它仍广泛应用于古典音乐和民乐的演奏和创作中。在这里,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认识这一特色的音乐分类法,以更好地传承中国音乐的文化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