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中,有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就是在大屋两边接上小屋的设计。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为“抱厦”,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常见。那么,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有什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呢?建筑抱厦不仅仅是建筑形体的设计,更是文化内涵的体现,下面我们来一一解析。
历史背景
抱厦建筑形式的兴起和演变与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本堂制”密切相关。本堂制是指在一个家族内部的原则,家族的业务活动都在本堂受到约束,而且本堂要求家族成员遵守家族规矩,维护家族互助合作的各种形式。也就是说,本堂不光是一个家族的祖宅,而且也是一个家族的经济中心。因此,在中国传统农村里,本堂的设立经常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而抱厦的设计正是对本堂制的一种体现和延伸。
在农村社会里,一个家族的积蓄往往存在于本堂内。而本堂建筑的规模通常较大,因此需要大厅作为聚会休息的场所。同时,家族的后代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由于某些原因,建筑地基的面积有限,就需要让大厅两侧接上多个小房间,以满足家族的需求。这就是抱厦建筑形式的产生。
文化内涵
抱厦建筑形式的出现,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如“中和、和顺、精致”。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1、中和
“中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来源于《易经》,指的是“天地之道、阴阳交感,天之道也,日月之行,天之道也”。也就是说,“中和”是指在两个相对而异的力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建筑中,“中和”的审美理念亦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建筑中的对称美、棱角分明、有力与柔美等谈及“中和”美感的方面。
抱厦建筑的设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在尺寸等方面,抱厦充分体现了“中和”的审美理念。大屋的宽度与高度,小屋的数量,以及小屋的设计尺寸等都需要在整体设计中达到“中和”的效果。在实际搭建过程中,大屋与小屋通常通过“压地板”相连,以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体现了“中和”的美感。
2、和顺
“和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念,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精神。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这种“和顺”的精神通常实现于建筑的布局和尺度上。举例而言,传统的四合院就体现了这种“和顺”美感。而抱厦则是另一种体现“和顺”美感的建筑形式。
抱厦的设计中,大厅与分房之间需要保持一个和谐的关系,因此分配房间时都要尽量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利益。同时,抱厦中的小屋数量通常较多,除了可以容纳家族的后代之外,还能为长者和客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这种“多样”的居住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精神。
3、精致
“精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又一条核心价值观念。它强调人们对生活高品质和审美追求的热爱。在建筑设计中,这种“精致”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精雕细琢,精心照顾,让建筑从外到内,从建筑物的基本构成到微小的细节设计和装饰都十分完美。
抱厦的设计中,无论是大厅还是各个小屋的布局,都要精雕细琢,不仅要确保空间的舒适度,还要让建筑物具有美观性。在装饰方面,抱厦也几乎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元素,如雕花窗、剪纸、绣花等等。这些精雕细琢和精心布局让建筑设计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审美价值。
结语
抱厦建筑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方案,更是一个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产物,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抱厦这种建筑形式逐渐逝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