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们,大家好!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种非常传统的文化艺术——对联艺术。
对联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它是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是一种有规律、符合美学、语言逻辑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是由两个短语构成的,通常情况下,对联的上下联是相呼应、相照应的,形成了一种韵味深厚的文化艺术形式。而除服大门也是一种用对联艺术创作出来的形式之一。
除服大门对联,是指在葬礼期间,贴在死者家门上的对联。一般而言,每个所在省份具体规定各异,但是总体概括起来,便是用“除服”、“哭丧”、“送葬”等词语表达出丧家的悲痛和不舍之情。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部分地区的除服大门对联。
江苏省:
除服之后,以悬着笤帚(用某一种树木或者海草编成的、呈刷子状用于清扫)的方式来表示家中有人去世。对联内容如下,上联是“笙磬齐鸣送冥客,风雨无阻哭亲朋”。下联是“花鼓千般了未了,俸禄三百日观音”。
广东省:
广东的除服大门对联称作“哭门谷”,这里的“谷”指的是高速公路或者客运汽车站,用来表示家中有人去世,亲戚朋友将前来吊唁。上联是“丧门哭谷瞻马路,门打哭声震赤坭”,下联是“神仙都有俗世事,死亡何不是锯齿”。
四川省:
四川的除服大门对联,又称“送道体”,意思是送行之意。辞句表现出敬称死者的厚德载物,是尊重死者并表达祭赞的一种方式。上联是“为云亲命法外躯,身外形骸鬼以见”,下联是“远道杳踪归瞬散,志存幸福埋名扬”。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就有了不同的除服大门对联。不过,无论对联的内容如何变换,都是表达感情、倍加哀思的一种方式。也许,诗人鲁迅早在1930年前就有所领会,“只有诗和真话才能把发着灰色低沉的光辉的心灵碰破,使它更加明亮”,这一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除服大门对联这种文化艺术,让人倍感震撼、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与脆弱。
除服大门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折射出人们对生命和人类情感的真挚表达。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也许我们不能再沿袭所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但是我们可以让它成为我们宝贵的回忆,让它在我们的心中永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