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前面对着楼的角(房子前面对着楼的角有没有问题)
那一天,我来到了这条街道尽头的一排老房子前。这些房子都是建于上世纪初期的石砌建筑,底下有商铺,二楼以上是住宅。我靠在街角的栏杆上,面前是一栋高楼耸立。 这栋高楼如同一只蓝色巨兽,在阳光下泛着光芒,显得很是壮观。但与此同时,它却掩盖了老房子,让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建筑黯然失色。我很想问问这些房子,从它们的角度看这栋楼会是怎么样的?是嫉妒,还是羡慕?还是只是正常的视线交错? 恰好就在这时,一个老翁从我身边经过,他多年来住在这里,是这些房子的常客。我兴致勃勃地问他:在这栋楼建成之前,这些老房子长成什么模样呢?老翁点了点头,摇了摇头说道,房子的样子没有变过,只有时间和岁月在扭曲着它们的身子。而当这座高楼出现之后,房子们就习惯了这样的景象,他们没有任何的情感,只是在这里守住了他们的过去。 这时,我才发现,老房子们其实早就习惯了这栋楼的存在,只是像一个陈酿的老人,守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地想象着曾经的风光。这样想来,他们已经将厚重的情感融入到了这片街区的基石之中,他们在自己的位子上坚定而稳重地站着。 然而,我却很难想象一座新建的高楼是如何成为这片街区的新基石,并且如何承担起历史烙印的责任。也许,新建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都被注重了,但是江山易改染不良土,一座高楼,并不等于代表着一片街区。因此,在这片街区,新与旧的平衡似乎始终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对于这些百年老房子,它们承载了太多的沧桑和悠久,不同以往的是,它们不需要呼喊、不需要辩解,更不需要涉及到任何润物细无声的政治漩涡中。 回过头来看这座高楼,尽管它成为了这片街区的新地标,但前方所迎接的新场景,却并未考究到与这片老房子能否在发生深刻的理念交流,或许,它只是极具静态美学的一栋建筑。而这种双底层生活场景的街道,任何形式的干扰,都会在另一方面造成更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片街区,有着持续的生命力和文化精神,它们在暗流之下生长着,比时间更加深远。每一座建筑都需要有关系社区和整体的固定权重。 抬头一望,高楼没有一丝颤动,而老房子,也中了一箭。他们的运命,与这片街区的发展息息相关。或许,唯有队新建筑进行更多的修整和着眼点的考虑,才能打破对于这片街区遗产的垄断和顽固。而新的并不一定是矫健和玲珑,只是着眼点不同罢了。否则,这片街区会成为仅有触手可及,却一些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没有留下任何悼文的破碎土壤。 在这片街区,各种元素,旧、新、创新,需要平衡出一个良性的合力。无论是老房子还是新建筑,我们需要从古到今历史的循迹中,读懂这个街区的文化和价值,只有才能为其搭建一个更完整、更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最终,人类建筑无产让我们开始询问,文化价值的底色是否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