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一直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不仅是镇宅之宝,也是墓葬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而在墓地中常用的狮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牵狮”,另一种是“扛狮”。
“牵狮”是指一只张着嘴巴,低头向前走的狮子,通常被放在墓门两侧或者墓道两旁。这种狮子往往是由一头雄狮和一头雌狮配对而成,象征着“牵牛星”和“牵女星”,代表了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同时,“牵狮”还可以发挥警示作用,向外界展示主人对家族后代和财产的保卫意识,防止不法分子侵犯墓地。在“牵狮”造型上,雄狮和雌狮通常都有翘起来的尾巴,代表着金鱼之富贵繁华,另外还经常进行彩绘、铜镀或雕花等加工,用以突显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而“扛狮”则是指两只张着嘴巴,跪在地面上的狮子,承受着整座墓冢的重量,是墓主人安息的所在。这种狮子又被称为“石座兽”,象征着墓主人庇佑后代、永葆家族的灵魂和家族文化传承。在“扛狮”造型上,眉宇高耸,鬃毛豪放,身姿刚健的雄狮和雌狮常常被精雕细琢成各种姿态,饰以各种装饰,表现出壮丽的气势和高贵的品质。
无论是“牵狮”还是“扛狮”,在墓地中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神秘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墓主人与后代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载体。在当代社会,墓地文化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于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文化根脉的重大课题。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这些石雕艺术的研究和保护,恢复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延续着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忆,见证墓地文化的珍贵和历史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