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日历系统之一,诞生于中国文明中。它是以月亮运行的周期为基础,以农业季节为背景,以天文和历法观察为基础的一种有机的历法体系。农历的制定,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凝聚了民族智慧和勤劳的农耕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按照什么来安排历法?
农历的安排是基于月亮的运行周期,根据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使得月球绕着地球做椭圆形轨道的运动,大约29.53天绕地一周,即一个月亮相位周期。农历每月初一对应着月亮出现在地球相对于太阳的地位,即朔日,所以农历按照每月初一朔日开始计算。
农历的历法系统具有固定的信息元素。过去有很多计算方式,如定朔或定气历法,但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阴阳合历的计算方式,也就是以太阳及月亮的运行状态反映出一个阴阳交替的天干地支纪年及十二个月份。天干地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用于记录一年的方式,可以与现在的公历年份对应,但有中国特色。它包括天干十个,地支十二个,从甲子为起点循环60年。根据天干地支可以得到每年的纪年名称和干支纪月名称。
按照阴阳交替的通道,每个月份为30天或29天都可能出现,因此一个农历年份有12个月,共354或355天,比公历365天少了10天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人设计了闰月系统。就是在某些年份中增加一个月份,称为“闰”月,而实际上,闰月并不是一个新的月份,而是在某个月份中重复出现一次。闰月本身没有代表天干地支。
农历历法的应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婚嫁、祭祖、农活等都是基于农历的。大约5000年以前,中国的先民们就开始用农历来预测季节、黄河的泛滥和收获等农事事宜,以及需要纪念和研究的大事,比如寻访鱼龙,纪念伏羲和炎帝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农历更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堪称是人民的“黄历”。
自然地,农历也影响到了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农历仍然是国际上重要农业节气的参照标准。比如二十四节气,又称“节令”、“月令”,是中国境内从远古时代传承下来的中国特色天文、地理、气象、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表明了古代中国人的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领域较高的科技水平。
由于农历不能很好地应对商业和科学领域的需要,中国在清朝晚期和中华民国初年曾经尝试过使用西方日历,但由于相关的舆论反响,这些努力也最终未能成功。
结论
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日历系统之一,基于月亮的运行周期和农业季节,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尽管目前现代社会中,公历已经普及了很多,但农历仍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推动文化交流与制定国际标准的重要参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