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始于哪一年呢?相传九九重阳节是中国古代的老人节,最初源于汉代著名的愚公移山,后来又融入了道教文化,成为传统节日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九九重阳节的历史和传说。
据史书记载,九九重阳节的起始年代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代的九九重阳节是“重阳节”,与其他节日不同,其庆祝日期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因此被称为“重九”。
唐代的重九节早期是以登高、赏菊等形式庆祝,后来,这一节日逐渐演变成为老人节。据说唐代时,人们将九九重阳节定为祭祖、祭神、祈求长寿的大日子,因为这个日子的数字“九九”谐音为“久久”,代表长寿。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将中秋节与九九重阳节结合庆祝,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九九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题材。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苏轼、李清照、岳飞等,都留下了有关九九重阳节的诗歌或故事。
九九重阳节除了庆祝长寿和敬老外,还有一些与它有关的传说和祈福活动。比如,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赏景等,寓意为迎接秋天的美好,祈求好运、吉祥和长寿。
此外,中国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传统,就是挂上菊花。因为厚土流传了一个故事:在古代的时候,一只白蛇想要选一个好的媳妇,结果来到了一家姓余的人家。它在院子里看到了一盆金菊,就变成了一个年轻的女子,并以采菊为名跟着姑娘一家快活地过日子。某一天,白蛇王的身份被揭露了,姑娘才发现这个人妻,于是怒斥其它出家还色心不改。于是白蛇王回道庙去了。从此以后,后人为了纪念白蛇王的爱情而开始在重阳节挂菊花。
总之,九九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承载着祭祖、敬老、祈福的传统民俗,又是展示中华民族优美文化的重要节日。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回味和弘扬这一节日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