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阙字的古诗词(带周字的古诗词)
《松下问童子》述学之道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松下问童子》是一首描写学习之道的诗,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名言至今仍被广泛引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这句话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与深化。 学习一门知识需要不断的练习,只有如此才能将其真正掌握。就像是打篮球一样,只看视频、只听指导是不够的,唯有在篮球场上多加实践才能得心应手。同理,学习一个知识点也需要不断地练习,无论是思考、笔记还是口语表达,都需要我们认真练习,才能逐步提高。 白居易所提到的“不亦说乎”,则是在强调学习的乐趣。学习不应当是一份繁重的负担,而应当是一种享受。通过学习不断探索新的知识,不仅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还能够让人更加有趣味性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之处。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论文演讲,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够把握人生的机遇,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诗中所提到的“童子”,则是在鼓励人们不断的学习,不论年龄、不论背景,只要我们保持着一颗学习的热情,就能够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件需要永远追求的事情,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中在不断地完善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好奇心,坚定自信心,才能在学习的路上越走越广。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这首诗中,诗人借问童子:“你知道你的老师去哪里采药吗?”童子并不知道。这里,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好学的人,不会仅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而是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学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网络搜索、图书馆阅读还是朋友交流,都是我们学习的机会。只要我们保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告诉我们,“学无止境”,永远不要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知识,而要不断地向前进发,不断地研究新的知识,做到“屡教不改,恶习难移”。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学习好的知识,更能够立足于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白居易的《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人类自我完善的途径,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习不在于年龄、背景、时间、地点等因素,而在于我们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克服自我的过程。只要认真地去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就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真正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