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四月的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鸡是一种吉祥祥福的动物,是家庭中常见的食材。1969年四月,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生活异常艰难,但鸡却成为了当时许多人追逐的目标和品质生活的象征。
当时,农村鸡是非常稀罕的食材。市民要想吃到农村的鸡,必须要找到靠谱的关系,或是花一大笔费用去买。而四月份正是春天,是鸡的产卵高峰期。于是,市区便闹起了鸡的热潮,各种花哨的做法出现了。
一些人开始自己养鸡,在家里搭起简陋的鸡舍,然后把鸡舍养殖的鸡喂大。这种方法需要耐心和精力,而且牵涉到养殖技术,所以不是对于每个人都可行的。还有一些人,是把这个问题看得很正式,公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有不少人成立了鸡舍管理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都附带一个小小的鸡舍,由组织负责饲养和管理。这些委员会组织的鸡舍集中庄,规模很大,有的机关、单位能饲养到数百只鸡。
除了市民自己养鸡之外,有一些商家也开始出售鸡蛋。这些商家有个特点,就是用英文写“egg”,一度引发了惊人的狂热。最常见的就是用宣纸写的“Egg”,张贴在瓦楞纸箱间隙处的广告。据说,这样的“Egg”能显得高档、洋气、时髦。当然,这些蛋的价格也比普通的鸡蛋要高出很多倍,到了日渐普及的五线电传真时代,代购有了新的业务,就是帮人在外地买蛋。
其实,这样的现象不止在中国,世界各地也都有抢鸡的情形。从1950年代开始,美国农民就一度因为鸡蛋价格下跌而引起了抗议,当时的美国总统甚至还得亲自出面解决。可见,人类对食物的执着,有时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在生活贫困和物资缺乏的时期,人们对于吃的要求和期待就显得尤为重要。1969年四月的鸡,虽然充满了对于物质条件的追逐和过多的心理寄托,但是它同样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美食和过好的日子的渴望,是令人心领神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