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老黄历:迎接新年的迷信与传统
2016年,是中国的猴年。随着农历新年的到来,人们开始熟悉的迎新年传统也悄然而至。其中,老黄历便是重要的一环。它所包含的迷信与传统,既反映了历代众人的心理与生活习惯,也成为了当下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老黄历是一种以农历为基础的阳历。要看老黄历,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在黄历中,每一行代表了一个月,每一列代表了一个日期。通过对应出生年月日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到当天的宜忌事项、五行、时辰、农历、彭祖百忌等等内容,相信很多人都会根据黄历的口碑来安排自身的活动。
在黄历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宜忌。宜是指适合做的事,例如嫁娶、动土、开张、入宅等等。而忌则是不宜做的事,例如安葬、挖掘、出行等等。根据黄历上的宜忌,许多人会决定自己的行程或者活动。例如,在清明节,若黄历上宜忌都是不安葬,那么大多数人会选择不在这一天祭扫祖先或者去陵园扫墓。
在宜忌的基础上,还有其他的一些讲究。例如,五行的坐标。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根据自己的生肖和命理,可以在黄历上找到与自己五行相应的颜色,穿上符合自己五行的衣服或配饰,既能增强自身的气场,也能减少厄运的发生。
除了宜忌,老黄历上还包含着许多其他有意思的内容。例如时辰,时辰的划分是以太阳行经120度而定,每一个时辰都有着不同的名称即不同的气场。又如彭祖百忌,也许更像当代的网红,尤其是某些比较怪异的忌讳,比如“星期一不宜剃头”,“十六不剃头”,都令人忍俊不禁。
看似无稽之谈的黄历上的每个字、每个说法,却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也许这就是迷信的魅力所在。据说,老黄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但当时只是传统民间的一种日历制度,只有部分文人富贵人家才有机会使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黄历也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并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眼下,虽然距离老黄历实行的年代已经有些久远,但在民间却根深蒂固。时至今日,只要开店、迁户、婚嫁等等,黄历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参考物。其实,这无论在哪个民族哪个文化中,都有大同小异的习惯。
总之,无论是迷信还是传统,老黄历都是流传至今的文化珍品。在今年来临的农历新年,我们仍可以看到许多人在忙碌地读着黄历上的字条,揣摩着宜忌,寻找着吉祥。或许,这些习惯的神韵不只在于它的迷信,更在于与多年生活的共同熏陶中,慢慢地在民间形成的一种相信——相信着这黄历上的点点滴滴会为我们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