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这个词让人想起许多东西——传统的石磨、民间的谣曲、类比的谚语等等。不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围绕磨盘展开新的思考,重点在于它所代表的劳动、情感、人生等方面。
磨盘,作为一种日常用品,代表着人们对于食物、生活的追求。在很多历史文化中,磨盘都是必备的劳动工具之一,因为人们需要将各种粮食加工成面粉,进而烹制出美味可口的食品。磨盘不仅仅是一件工具,也是一项技能,需要人们的耐心、勤劳和技巧。在农村,人们常用石磨将玉米、小麦等谷物磨成面粉;在城市,也有一些家庭会购买电动磨盘,方便地将谷物加工成面粉或粉条,供给家庭成员食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是却换来了热腾腾、香气四溢的美食,以及家人的满意和健康。
磨盘也可以被视作一种情感象征。在古代诗歌和传说中,经常出现磨盘的意象,象征着夫妻和睦、相互扶持。例如,杜甫的《石壕吏》中就有“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江悲,短亭又一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这样的诗句,其中“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后面就说到夫妻共枕磨盘声。这个意象表达了夫妻相依相伴、彼此扶持的情感,而磨盘的声音,则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再比如,爱情中也常有“同床异梦、两人由磨”这样的说法,也就是夫妻之间的生活有磨盘、有奔波,但是却一直坚持着、相互支持着的信念。
除了劳动和情感方面,磨盘还与人生课题息息相关。长久以来,人们对于生命、自我、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就像磨盘上的粮食一样,需要被加工、被悟出来。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学中,磨盘的图像经常被用来比喻人的生命、自我等等。譬如《逍遥游》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朝朝夕夕,此事无绝期”。这里,死生契阔被比喻成“磨盘”相隔着空间和时间的力量,生命之间的联系就像是磨盘上下磨擦的磨盘和谷物。而选在和子相守的人生定格中,尘归尘,土归土,也只是磨盘上面的一点点谷物被加工消磨而已。
在当今社会,磨盘已经被机械化的生产与家庭生活所取代,看不到磨盘满满的岁月的印记。然而,磨盘的意蕴、磨盘所代表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与哲学思考是经久不衰的,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在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劳动的价值、家庭的情感时,不妨停下来听一听磨盘的响声,看看它所代表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