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几朝古都(洛阳是几朝古都)

相信很多人对洛阳是几朝古都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洛阳是几朝古都以及九朝故都洛阳简介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洛阳的历史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洛阳是几朝古都

洛阳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1个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较长的城市之一。洛阳在明清时期为河南府治,民国时期设有专员公署,1948年置洛阳市,但为县级市属洛阳地区管辖,1956年升为地级市(省辖市)。

洛阳建都年表朝代名称都城位置所居帝王建都时间

夏*斟鄩偃师二里头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前2070年—前1600年

商西亳偃师尸乡沟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洛邑、成周瀍河两岸成王、『推荐更多星座速配表 常识请关注:WWW.sOUxXingzuo.COM,】康王、昭王、穆王等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洛邑王城(涧河两岸)平王至赧王,共25王前771年—前256年

西汉雒阳汉魏故城高祖前202年—前199年

东汉雒阳汉魏故城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洛阳汉魏故城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晋洛阳汉魏故城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洛阳汉魏故城孝文帝至孝武帝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东都、东京隋唐故城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洛阳宫

东都

神都-武则天

东京

隋唐故城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六帝 657年—908年(其间都洛40余年)

后梁西都隋唐故城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东都隋唐故城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后晋西京隋唐故城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民国洛阳今洛阳市 1932年

*夏朝现仅有史料记载尚未有考古验证。更详细研究请参考夏商周断代工程。

表格内容参考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简介

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

伊阙,是伊河流域的最后一段峡谷,由熊耳山东端悬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夹峙而成。它南临伊川盆地,北系洛阳盆地,为两个盆地间之咽喉。因其两山对峙,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被称为“伊阙”。

与其它峡谷不同,伊阙所系的两个盆地几乎处在一个地平面上,因而这个峡谷几乎不见落差。

伊水从上游山区泻出,进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几度弯曲,经过狭窄的伊阙水道缓缓北流,至洛阳盆地腹部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伊洛河继续向东北流,至盆地边缘的神堤穿过黄土丘陵沟谷,注入黄河干流。

伊水、洛水滋润的两个盆地,土质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是著名的两大粮仓。散居在嵩山周围的崇部落是开发这两个粮仓的主人。以两个粮仓为经济支柱,崇部落是当时“万国”之中经济实力最强者。

距今约4000多年,由于气候变热,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黄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涨,发生了上古史上史无前例的洪水大灾难。黄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阳盆地成了重灾区。伊河在伊阙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阙以北、神堤之南的洛阳盆地汇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没了崇民的家园、良田,阻绝了崇民的交通,威胁着崇民的安全: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领鲧领导下,与洪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由于鲧治水失当,处处防堵,治水九年不成,还造成重大损失。部落联盟首领舜按律行事,将鲧处死。

鲧的儿子禹,处事谨慎有谋略,悉心为公不辞劳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为发挥崇部落治水的骨干作用,帝舜令禹继承父职,为崇部落首领。

禹继首领之位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威胁祟部落生存的伊洛水患问题。他登上高山,举目望去:伊河受阻于伊阙,洛河受阻于神堤,两个咽喉造成了两个陆中海洋;欲使两处湖水消退,必先疏通两个咽喉部位。鉴于伊阙是石质峡谷,神堤是土质沟谷,禹决定先易后难——先治洛后治伊。

他率众北赴神堤,掘沟挖谷,拓宽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后,洛川之水泻人黄河,洛阳平原重见天日。此后,禹挥师伊阙。由于伊阙水道太狭,即使洛阳盆地湖水泻去,伊水出伊阙的流量仍然不大。而要疏通拓宽这岩石峡谷,仅凭他们的石制、铜质工具谈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阙山上转来转去,蓦然间,一颗斗大的石头被蹬动,那石头向山下滚去,接着发出一声巨响!禹十分惊讶,寻声赶到崖底,只见一个山洞被砸毁。原来,这伊阙山下有许多溶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峡谷底部。由于长气水浸和风蚀,这些溶洞质地松脆,一经重击,便成碎石。

这一发现,使禹感奋不已,他立即调动人马,一部分持石锤、铜钎打击溶洞;一部分搬运碎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挥动大锤,砸击之声震撼峡谷。

这是华夏先民力战洪水的英雄史诗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一个个溶洞被销毁,一筏筏碎石被运出,一月之后,奇迹出现,湖水从峡谷中呼啸而出!急流搬走了峡谷中淤积的泥沙,急流动摇着失去溶洞根基的悬崖峭壁,破裂后的岩石不断落人急流被卷走,狭窄的伊阙逐渐开阔,久积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终于亮出了肥壤沃土。

伊河象一条玉带从伊川盆地伸向洛阳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静静地流淌。

久困于嵩山的崇民们终于重返伊洛平原,恢复了他们的自流灌溉农业,一年后,伊洛平原上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呈献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扩展资料:

打开尘封的历史画卷

洛阳从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夏、商、周三代,从氏族社会到3000年间迭相更替的封建王朝,文化渊源一脉相承。源于洛阳的河洛文化体系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文化脉络。

自夏朝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历时三四千年,积淀了以五大都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以龙门、白马为代表的佛教胜迹,以北邙山为核心的贵族墓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名人故里等。它们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透过风霜雪雨熠熠闪耀着华夏历史文明的光辉。

截止到1996年,洛阳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8项,省级54项,市县级1074项,一般文物不计其数。仅洛阳出土的文物数量就占河南省的1/3,约占全国的1/13,堪称“地下文物宝库”。

其龙门石窟、五大都城城址(夏、商、周、汉魏、隋唐)、白马寺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另外洛阳自然资源也别具特色,正在建设的小浪底水库区、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生态旅游中的精品。

汉魏洛阳城位于洛阳市与偃师县、孟津县的相邻处。早在东汉以前,西周成周城曾修建于此。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又一次将都城建立在此。东汉以后,曹魏、西晋也曾建都于此,“永嘉之乱”洛阳城毁于战火,北魏孝文帝再次将都城迁至这里。

汉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民族冲突频繁的时期,以汉魏洛阳城为背景,既有中原汉臣的雄才大略,也有草莽英雄的赫赫神威;既有文坛俊秀的不朽篇章,也有影响世界的科技发明。

这一切不但使汉魏洛阳城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而且使留在这里的不仅限于城市遗址,还有许多文化、科技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洛阳中国最古老而新兴的城市

洛阳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古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扩展资料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蜚声中外。

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西亳,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正统王朝先后建都洛阳,被誉为十三朝古都。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一直为标准音。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洛阳雅言。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截至2015年,洛阳拥有四项世界文化遗产,沿洛河两岸存有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西周成周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六大都城遗址。有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6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洛阳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