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年间,我家乡有一个小巷子里的居民们,将他们家里放不下的旧财神爷都拿了出来,用绳子绑在了一棵树上,告诉过路人:“这些财神爷都是‘出走’的,你们可以拜拜,祈求财运。”于是,这棵树顿时成了小巷子里的热门地标,每天都有许多人慕名而来。
这棵树顺利地担起了财神爷的任务,也将居民们之间的友谊增加了不少。在这个小巷子里,有些居民为了更方便地供奉财神爷,便自发组织成了一个小组,轮流来看守和照顾财神爷。于是在小巷子里,形成了一种很好的邻里关系。
后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人陆续离开了这个小巷子,财神爷以及邻里关系也渐渐消失了。某一年,当我再次路过这棵树时,财神爷已经不再摆放在上面,唯独留下了一些被风吹断的绳子和某些残破的纸钱。
在这些细节中,我看到了一个城市核心中不可消失的东西——邻里之间的羁绊。而这些羁绊,是人类自古以来依靠生存的方式之一。回首我们的祖辈,他们常说:“山高皆有寻,人穷无处投,往来方可兴,互帮勿相忘。” 他们鼓励流动与互惠互利,认为群体内部的救济,才是真正的不可或缺的。
在当今城市中,虽然人们之间交流的方式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家庭与社区在真正实现紧密联系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其作用。许多的社区组织、协会、义工团队,均在不断地促进着各种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一些注重环境保护、文明公德的公益团体,也在为城市中宣传文明礼仪、爱心关怀而努力。
有人抱怨现在的社区、公益组织总是能快速成立却难以长久存在,对此,我认为这正好映照了现代人的社交模式与价值观的转变。容易得到的生活便利让我们从简单的过去中走了出来,却也带来了另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隔阂。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社区、公益组织这些基于社交的组织,也显得急需专门针对这个现象进行创新与转变。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让那些自然流转的群体服务在无人问津的空气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因为自己所关注的公益、发现的城市问题,而主动去打破这种隔阂。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谈,去拓宽与丰富我们的生活,让自家地盘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只有这样,那些曾经的“财神爷奉献者”,才不至于在现代社交瘫痪的情况下,成为一个“存在”而遭人忽视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