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站在祖先坟地前,望着那被封土覆盖的墓冢,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翻山越岭或横跨两地,或是那简朴无华,或是装饰华美的陵墓,我们常常会想知道这些墓冢封土的变化又是如何的。
封土的变化,其实是一个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文价值。
最早的坟墓,是早期社会人类对死者的某种“信仰”存在,这是因为人们在狩猎采集社会的时候,由于对自然力量的无知,对于生与死的认识还非常模糊。同时,人们认为死者的灵魂能够一直存在,是存在于身体之中,因而就需要将身体埋在地下,以示对逝去者的尊重,而此时盖土并不以厚薄为标准,只有在地上挖一个坑后塞住,这就是最早期的坟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认为死者的身体需要保护不受腐蚀,于是又开始往墓穴里放置一些保护尸体的物品,这就是“器物墓”。
我国西周时期,随着王室贵族的统治加强,墓葬的规模也开始逐渐被规范,墓穴布局也开始逐渐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传统的焚烧安葬发生了改变,墓穴逐渐从直接埋葬,发展成为多部分结构,地形自然环境、王室、贵族阶层等各种因素共同参与了坟墓封土施工的决策。例如位于陕南、河南一带的墓地中一般采用“坟山堆塔”形式,而位于湖北、河北境内的墓地则大多采用“集圆堆(凸)”模式,堆成后再安放石(碑)界,并建防盗外圈。
唐、宋时期,大规模的土木筑坟成为主流,在封土时,一般要按照一定的规矩进行堆砌。当时使用的堆砌方式有半圆、半台、平台、和两面斜坡等多种形式,而封土的高度,则通常遵循基地宽高“0.8:1”的比例原则。
明、清时期又是坟墓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是社会进步程度和生产力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相对来说比较显著的时期。明、清时期的墓葬外藏内富的状况更加突出,坟墓越来越讲究装饰华美,有一定的规划和建筑构造,墓地上的碑刻暴露了社会风貌、文化品质。封土形状更是异彩纷呈,既有金字塔形上扬的“田”字形坟,也有从天而降的雷公打击状坟。此后,封土的变化依旧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发展,如今,我们常见的标志性封土形式便是起伏纵横的圆顶状坟墓。
随着时光的流转,坟墓的形式和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虽然发生变化,但坟墓所蕴含的尊重和纪念故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依然被历代后人所沿袭和延续。
封土的变化,是坟墓文化的演变和历史文化的积淀,它见证了不同时代人们对逝者的永久纪念与怀念之情,它让我们了解到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祖先的不懈追思和寄托,也表达了每一代人对生命的热爱和敬重。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封土,让它们永远的记录和见证了我们的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